发布于 2022-09-25 01:26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我国慢性肝炎发生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约3800万人感染HCV。与慢性HBV病毒在感染的肝细胞内难以清除不同,有效的抗病毒常常可使HCV从体内清除,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如何达到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更高的要求。

  从90年代初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和应用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以来,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开发和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V)的联合治疗,持续病毒应答率有显著的提高,将90初单独应用普通IFN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不到20%,提高到40%~82%。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的研究显示治疗的应答率与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特别是基因型和病毒载量以及治疗过程中血清病毒载量的变化相关。为了使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更加规范,我国于2004年制定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因为多种因素可影响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的疗效,为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疗效费用比(cost-effective),临床治疗过程中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毒学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

  在治疗药物的选择方面,当前对丙型肝炎病毒有效的上市药物为干扰素,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由于联合RBV的应用可以显著增加疗效,对于无RBV的禁忌证者,均应采用联合疗法。虽然众多的研究显示,PEG-IFNα联合RBV治疗的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普通IFNα联合RBV,甚至认为PEG-IFNα联合RBV治疗的治疗是标准治疗方法,但限于我国的国情,仍有众多的患者选择普通IFN治疗。对初治患者,可选择3MU~5MU 隔日或每周3次肌肉注射,疗程24周~48周。来自台湾的一个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普通IFN的治疗量可显著提高持续病毒应答率,提示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应当增加普通IFN治疗剂量。PEG-IFNα-2a可用180mg固定剂量每周皮下注射1次,而PEG-IFNα-2b则应根据体重,应用1.5mg/kg的剂量。虽然PEG-IFNα-2a和PEG-IFNα-2b没有进行直接的对比研究,根据不同临床试验报道,两者的疗效相似。

  基因型是影响疗效和决定疗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初治者在进行IFN抗病毒前需要进行HCV基因型的检测,对基因1型患者,特别是高病毒载量者、重度肝纤维化者、高体重患者(>75 kg), 应用普通IFN 5MU,隔日或每周3次肌肉注射,PEG-IFNα-2a 180μg或PEG-IFNα-2b 1.5μg/kg每周皮下注射1次,RBV1000~1200mg(体重75kg则10.6~13mg/kg/d 口服治疗,对有早期应答者,治疗48周;对有早期应答而治疗24周仍为HCV RNA阳性,或无早期应答者不要简单停药,而应及时更改方案,可将普通IFN更换为PEG-IFN,PEG-IFN治疗者,特别对高体重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加大RBV治疗量再治疗。对基因2、3型而有早期应答的患者,有证据表明PEG-IFN治疗24周和每日800mg的RBV可获得足够大的SVR率,但无证据表明普通IFN+RBV治疗24周是足够的疗程,对年龄较大或肝纤维化明显者,更应当延长疗程。

  IFN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和对献血员的严格筛查已有10余年,初治的患者逐渐减少,而对曾经的治疗无应答或复发的患者的比例增多,对这些患者的治疗药物的选择是面临的主要的问题。虽然《指南》建议对于初次单用IFNα治疗后复发的患者,采用PEG-IFNα-2a或普通IFNα联合RBV再次治疗;对于初次单用IFNα无应答的患者,采用普通IFNα或PEG-IFNα-2a联合RBV再次治疗;对于初次应用普通IFNα和RBV联合疗法无应答或复发的患者,可试用PEG-IFNα-2a与RBV联合疗法。对IFN单药治疗而复发者,进行IFN+RBV再治疗有47%获得SVR, IFN+RBV治疗复发者,PEG-IFN+RBV再治疗的SVR为32%~50%。而IFN单独治疗无应答者,IFN+RBV再治疗仅有12%~15%获得SVR,PEG-IFN+RBV再治疗的SVR也只有16%~28%;IFN+RBV无应答者,PEG-IFN + RBV在治疗的SVR仅为6%~15%。结果提示,对无应答者的再治疗仅采用标准治疗方案,疗效的提高也有限。造成患者对以前治疗失败的原因,因个人而有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SVR率,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上次治疗是否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个性化再治疗。

  众多的研究表明,HCV可以感染肝脏以外的组织细胞,这些细胞内的HCV是治疗后或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病毒来源,而这些细胞内的HCV的清除需要经过一短较长的时间,因此疗程是决定能否获得SVR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对能获得早期应答的初治患者,HCV基因1型需要48周的疗程,基因2、3型PEG-IFN治疗需要24周。IFN治疗中国慢性HCV肝炎的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普通IFN治疗基因2、3型24周的复发率为50% ,因此普通IFN的疗程需要延长至1年。对复发者的再治疗,应当分析导致复发的因素,确因疗程不足而复发者,在再治疗中即使相同的治疗药物,也应监测血液中病毒的变化以及时预测患者能否获得SVR,对有早期应答者通过疗程的延长,提高持续病毒应答率。笔者的研究显示,使用普通IFN的复发者,再用普通IFN治疗24周结束时仅有28%获得病毒应答,基因1型患者的SVR仅有11.1%,而PEG-IFN的SVR为45.8%。提示对普通IFN治疗者的再治疗最好不要再使用普通IFN,即使延长疗程提高SVR的能力也有限,而应当更改治疗药物,包括使用PEG-IGN和联合RBV治疗。

  由于RBV能增加IFN抗HCV治疗的细胞免疫功能和防止普通IFN抗HCV治疗用药的间歇期内HCV病毒复制的反弹,从而增加IFN抗HCV治疗的效果,目前IFN联合RBV的应用成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法。在一定范围内IFN+RBV抗病毒疗效与RBV的用量呈正相关,虽然在PEG-IFN+RBV的抗HCV治疗中指出对基因1型,体重75kg者,RBV用量为1200mg/d。RBV用量与临床疗效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15.2mg/kg)的RBV可显著提高基因1型的SVR,结果提示,对于那些PEG-IFN+RBV治疗复发和无效的患者,除因为疗程太短而导致治疗失败外,可通过提高RBV剂量进行再治疗而增加获得SVR的几率,虽然RBV的大剂量应用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可以应用药物减少其副作用的发生,一旦获得病毒学应答,在20周后降低RBV用量将不影响SVR的发生。

  对治疗复发或对前次的治疗部分应答的患者通过治疗方案的改变,或纠正对治疗不利的因素,可使25%~40%的患者获得SVR,但对PEG-IFN+RBV治疗无应答患者的再治疗,即使使用不同类型的PEG-IFN,要达到病毒的清除仍是困难事情。对这部分患者的维持治疗虽不能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但可以改善肝脏的组织学,延缓疾病的进展和降低HCC的发生率,可减少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显著延长生存期,因此低剂量PEG-IFN的维持治疗是能获得效益的。除应用干扰素和RBV进行HCV的抗病毒治疗外,当前正在开发的HCV蛋白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联合应用能提高IFN的抗HCV效果,建立新的抗HCV治疗平台。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如何规范化和个体化?相关文章
型肝炎是可以传染的.它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型类似.同时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也乙型肝炎相似,而且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丙型肝炎较多见于西方国家,而我国的病毒性肝炎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它传播的途径为肠胃道外传播,而最主要传播途径是受污染的血液.施打药物或毒品习惯的人(如共用针头)通常是得到丙肝的高危险群,大
发布于 2024-05-23 03:55
0评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反复输血和其它各种医源性因素,而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国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的发生率为7.2%~84.1%。透析患者感染HCV后,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是增加并发症、死亡率和移植肾失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抗病毒治疗治疗目标:防止HCV感染者
发布于 2022-12-10 18:52
0评论
如何判断急性与慢性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临床符合急性肝炎表现。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潜伏期2~16周,平均7.4周,潜伏期长短与输入的病毒量有关,一般多次输入或一次大量输入者则潜伏期较短。ALT多呈轻至中度升高,达正常值的3~5倍,伴有其他肝功能不同程度的异常。血清HCVRNA和/或抗-HCV阳性。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除外其它型肝炎,由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不适不明显,很容易被患者忽
发布于 2022-12-07 18:59
0评论
自从干扰素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以来,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开发和利巴韦林的应用,随着临床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成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金标准”,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愈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患者年龄和肝脏的纤维化程度、治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联合治疗和疗程的影响,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
发布于 2022-09-25 01:28
0评论
1、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最初被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能出现的急性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酸痛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2、大约75-85%的新感染者出现慢性肝病,慢性感染者中60-70%会出现慢性肝病,5-20%会出现肝硬化,1-5%会死于肝硬化或肝癌。丙肝是25%肝癌患者的致癌因素。
发布于 2024-05-23 03:28
0评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
发布于 2024-10-05 12:41
0评论
一、对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随访监测。1、治疗前监测项目:治疗前应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开始治疗后的第一个月应每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个月检查1次直至6个月,然后每3个月检查1次。2、生化学检测:治疗期间每个月检查ALT,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每两个月检测1次。即使患者HCV未能清除,也应定期复查ALT。3、病毒学检查:治疗3个月时测定HCVRNA;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
发布于 2022-09-25 01:13
0评论
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在患者血液中发现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DanielBradley等从黑猩猩血清中分离非甲非乙肝炎病毒,同年,MichaelHoughton等克隆出该病毒基因序列;12月在罗马举行了第一次丙型肝炎国际会议,至此丙型肝炎得到了公认。HCV感染呈全球流行,遍及全世界所有国家及地区,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成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尽管近年已经开始对丙肝病毒感染进行防治
发布于 2022-12-10 13:27
0评论
以往,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以干扰素加利巴韦林片。但由于干扰素本身的副作用较多,治疗时间长,费用较贵,并且肝硬化患者应用受到限制,疗程结束后复发的几率也较高,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得不放弃。早几年,国外已经有了口服抗病毒治疗,就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那样,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并且疗效好,疗程短。但由于价格很贵,鲜有患者能够承担。国内相关药物目前也不能够生产和销售。但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周边国家的仿制
发布于 2022-12-10 20:07
0评论
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
发布于 2024-02-10 03:3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