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10 18:5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反复输血和其它各种医源性因素,而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国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的发生率为7.2%~84.1%。透析患者感染HCV后,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是增加并发症、死亡率和移植肾失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抗病毒治疗治疗目标:防止HCV感染者包括肝细胞炎症、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乃至死亡等HCV感染相关肝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其治疗终点是清除HCV感染,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SVR)。
  普通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所有代偿期慢性丙肝初诊患者,愿意接受治疗无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禁忌症者,无论其血清ALT水平如何,都应该接受标准化抗?病毒治疗。初诊时已发现肝纤维化进展(METAVIR评分为F3~F4)及怀疑中度肝硬化者应尽快治疗;对于轻度肝病的丙肝患者,尤其是长期感染者,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治疗的利益和风险,还要预测新的抗病毒药物的预计疗效,以及患者的期望寿命;基因2/3型患者尽可能接受抗病毒治疗。
  血液透析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所有感染HCV、肝功能代偿期的未经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均应考虑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在决定抗病毒治疗前更要权衡利弊,包括预期寿命、肾移植候选资格以及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绝对禁忌证:未控制好的抑郁症、精神病、癫痫,未控制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Child Pugh评分B7或以上),孕妇或未避孕的夫妻,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梗阻性肺疾病,患者粒细胞、血小板、血色素水平不能耐受。相对禁忌症:(略)。
  治疗前基线监测指标:抗病毒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包括全面的病史采集、HCV RNA载量和基因型、肝、肾功能、血糖、血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和自身抗体等检查。如果有指征,应进行心脏和肺脏评估、精神评估,以及宿主基因检测等。
  普通初治慢性丙肝患者目前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SOC):(1)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2) PEG-IFNα-2a(180μg,1次/周)和PEG-IFNα-2b(1.5μg/kg,1次/周)两种类型IFN均可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 基因1、4~6型患者RBV推荐剂量15mg/kg,基因2、3型推荐选择800mg/日;(4) 基因2、3型合并高病毒载量、重度纤维化/肝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低应答因素按照15mg/kg计算RBV剂量。
  透析患者合并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进展和选择:
  2008KDOQI指南意见:对于维持透析的丙肝患者,推荐普通干扰素,不推荐使用RBV(弱);若考虑联合RBV治疗,必须非常谨慎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009年AASLD指南意见:维持性血液透析的HCV患者可考虑应用普通干扰素2a或2b(3mU,每周3次),或减量PEG-IFNα-2a,每周135 μg或α-2b,每周1 μg/kg)治疗(IIa类,C级)。在密切监测贫血等副作用的同时可联合减量的RBV治疗(IIb类,C级)。
  2011年EASL指南意见:对透析患者,应用PEG―IFNα单药治疗是安全的,但联合应用个体化剂量的RBV治疗则要对患者进行筛选,并制定个体化方案。
  2012年APASL指南意见:标准干扰素α和低剂量的PEG―IFNα-2a(135 μg/周)或α-2b[1μg/(kg?周)]均推荐用于HCV感染的透析患者(Ⅱ-1)。RBV如果联合干扰素治疗,应显著减少每日剂量(Ⅱ-3)。干扰素α对肾移植受者为禁忌使用,除非治疗获益大于风险(Ⅱ-2)。
  2011年FDA最新批准透析合并丙肝患者的抗病毒用药剂量:派罗欣(PEG―IFNα-2a)135 μg/周,RBV 200mg/天,RBV用药期间密切监测,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或指标异常应及时停药。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指标定义:
  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4周时HCV R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4周时HCV RNA阳性,12周时低于检测下限;延迟病毒学应答(DVR):治疗12周时 HCV RNA检测未阴转,但降低2个Log以上,治疗24周时阴转;治疗终点应答(ETR):治疗结束时HCV RNA阴转;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至随访24周时 HCV RNA仍为阴性。
  抗病毒治疗疗程:主要参照普通丙肝患者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根据基因型和病毒学应答情况调整。(1)基因2/3型为24周,基因1/4型为48周。(2)不管何种基因型,在治疗12周时病毒下降水平低于21og,或在治疗24周时仍可检测到HCV RNA,应停止治疗; (3) 对于治疗24周达到DVR,基因1/4型疗程应延长至72周,基因2/3型延长至48周;(4) 对于基线病毒学水平低(<400< font="">,000~800,000 IU/ml)的患者,并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基因l、4型治疗24周,基因2型者治疗12~16周,可考虑停药;但如出现低应答预测因素,不宜缩短疗程。
  治疗过程中的合理监测:
  对应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应在开始治疗后4周和12周,然后每12周进行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并在治疗结束后24周监测其SVR。在治疗过程中HCV RNA水平与基线水平的比较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其他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监测指标较基线出现恶化时可酌情缩短监测周期。透析合并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更要重视不良反应的监测,注意随访患者的自觉症状、干体重变化、精神抑郁情况,尤其在联合应用RBV情况下,需密切监测血常规指标。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流感样症候群:包括发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初期较重,随疗程进展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明显时可考虑给予非甾体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骨髓抑制:干扰素对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与血小板降低,其中以中性粒降低更常见。当粒细胞计数降至0.75×109/L以上时,可考虑升白细胞药物或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0.75×109/L时,需降低药物剂量,<0.5×109/L时需停药。当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降低干扰素剂量,并给予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当血小板<30×109/L时应停药。应注意排除干扰素诱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旦出现快速下降,应立即停药。
  3、贫血:IFN联合RBV时约有1/3的患者出现贫血,主要是RBV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可使用EPO予以纠正,但积极治疗无效时,应考虑RBV减量或停药。一般HGB 80~100g/L时考虑减量,降至80g/L以下时停用。透析合并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贫血表现更为明显,相当部分患者无法耐受RBV治疗。
  4、体重降低:由于进食等多种因素影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都有体重降低,可加强营养支持。对于透析患者应及时调整干体重,避免诱发心衰,低血压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5、精神异常:包括抑郁、易激惹、自杀倾向、躁狂等。透析合并丙肝患者由于其自身心理特殊性,精神异常有时表现更为明显,在治疗机随访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并注意与精神科医师密切合作,接受专业治疗。重度抑郁症进展时应停用PEG―IFN治疗。
  6、自身免疫异常的处理:IFN治疗可加重患者既往存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丙型肝炎本身可诱导产生抗体如抗核抗体等,应注意与和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鉴别,必要时应做肝脏活检。另外IFN可诱导产生多种抗体,对于严重者应考虑停药。
  展望:
  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DAA)药物目前研究进展迅速,有20多种药物在进行Ⅰ~Ⅲ期临床试验,其组成的三联、四联以及口服二联疗法给难治性丙肝、治疗后复发以及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使丙肝治愈成为可能。目前已在欧美已上市的两种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TVR)和boceprevir(BOC)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贫血较为明显,预计难于普遍用于透析合并丙肝患者。正在临床试验的聚合酶抑制剂和NS5A抑制剂药物中部分不良反应小,疗效好,有望给血透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关于CKD人群HCV感染治疗方面可利用的资料有限,制定指南必须外推使用非CKD人群的资料,因此关于这方面的推荐证据质量都是低等级的,所以对于CKD人群(包括透析)HCV感染治疗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重视和完成,以期抗病毒治疗方案更为科学和规范。

合并丙型肝炎是如何抗病毒规范化治疗的相关文章
1、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肝脏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目前得到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也是现在EASL已批准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聚乙二醇(PEG)干扰素α(PEG-IF
发布于 2022-12-07 21:02
0评论
病例简介:患者王某某,男,81岁,2012年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来我院就诊。进一步检查发现丙肝抗体阳性,HCVRNA10^6copies/ml,基因型1b型。确诊为肝细胞癌(1a期);肝炎肝硬化,丙型,代偿期;脾功能亢进,低血小板血症;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经过:第一阶段:肝癌治疗患者虽然年龄大,但是身体一般状态良好,肝功能基本正常。考虑到肝癌是决定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首先针对肝癌进行了射
发布于 2022-12-07 21:17
0评论
病例简介:患者何某某,男,54岁,湖南人,6年前因反复牙龈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现血小板降低,丙肝抗体阳性,HCVRNA4.3×105copies/ml,基因型1b型。先后于某某医科大学及某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均在停药后复发,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丙型,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贫血中度。治疗经过:第一阶段:抗病毒治疗前评价患者肝功能
发布于 2022-12-07 20:37
0评论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肝脏疾病。尽管丙肝在欧美及日本知名度很高,但在中国丙肝的知名度要明显低于甲肝和乙肝。很多人包括患者对丙肝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延误治疗。一般来说,乙肝患者肝功能正常是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抗病毒疗效不佳。但丙肝与乙肝不一样。根据国际医学界最新的研究,即使丙肝患者转氨酶水平正常,仍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同时研究表明,肝功能正常丙肝患
发布于 2023-02-07 03:27
0评论
丙型肝炎是在全球范围内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类疾病、而我国丙型肝炎患者在其中所占比例最高、人数最多。2015年更新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丙肝指南)中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中、HCV感染者约为1000万例。目前、丙型肝炎的治疗在国际上进展很好、多数患者已经能够达到临床治愈水平;而在我国、当下仍面临三大挑战:第一、丙型肝炎的筛查率和治疗率低。丙型肝炎在治疗方面、目前治疗效果很好、
发布于 2022-12-08 13:27
0评论
自从干扰素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以来,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开发和利巴韦林的应用,随着临床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成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金标准”,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愈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患者年龄和肝脏的纤维化程度、治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联合治疗和疗程的影响,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
发布于 2022-09-25 01:28
0评论
一、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丙型肝炎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丙型肝炎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丙型肝炎,因此,无法完全筛出丙型肝炎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型肝炎。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丙型肝炎传播途径,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丙型肝炎传播占60%~
发布于 2024-05-23 03:42
0评论
丙型肝炎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下面专家就为大家就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肾功能不全患者simeprevir、daclatasvir及ritonavirboostedparitaprevir、ombitasvir和dasabuvir均在肝脏代谢,可以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而eGFR&lt;30ml/min/1.73m2和终末期肾病患者使用sofobuvir目前没有证据。DAA治疗方案,无肝硬化患者
发布于 2022-12-10 22:47
0评论
随着2011年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酶抑制剂的获批,我们当前正处于丙肝治疗范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未来3年内,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丙肝患者可能将接受与目前完全不同的药物治疗。丙肝治疗领域正在快速发展。鉴于这一领域的不断变化,2013年丙肝患者的治疗将变得极具挑战性。目前有几个问题还存在争议。1哪些患者应当及时使用已有的药物进行治疗?哪些患者可以等待至无干扰素疗法的出现?无干扰素疗法何时才出现
发布于 2022-12-11 03:37
0评论
1、肾脏疾患。50%的患者会表现为轻到中度肾脏功能不全。血凝固性过高、甲状腺功能障碍、维他命d缺乏和高脂血症也可能是丙型肝炎表现。 2、肝硬化和肝癌。丙型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从而也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20-3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3、皮肤并发症。慢性丙型肝炎可以导致皮肤并发症,如冷球蛋白血症、荨麻疹、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最常见的是冷球蛋白血症。
发布于 2024-05-23 03:48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