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09-25 01:33

α干扰素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具有较高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且获得疗效后不易发生病毒变异,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但是,由于它是一种生物制剂,对人体各系统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进而影响到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地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指南对此有一些介绍,而本文则提供了更详细的解释。

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流感样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虚弱,个别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症状。反应强烈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剂量大小有关,多发生在注射1~3次的开始阶段,个别患者在第三次注射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一次注射反应最强烈,多发生在注射后3~6小时。可以通过在睡前注射α干扰素或在注射干扰素的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来达到预防的目的。也可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适当的治疗,如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时给予退烧和镇痛药物,如症状较轻时给予更多的水和休息。一般来说,随着治疗过程的进展,这种症状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大多数病人可以度过这个时期并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不能耐受的,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学影响。也是不良反应的高发区,主要表现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影响不大,其发生机制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多见于用药2周至2个月内,3个月后趋于稳定因此,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每2至4周检测一次血象,必要时每周一次,甚至2至3天一次。是否预防性地应用升白细胞的药物是有争议的。如果血象低于正常,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75×109/L,可以加强使用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血象,干扰素的剂量和用法保持不变。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减少干扰素α的剂量;1~2周后复查,如果出现恢复,则逐渐增加到原来的量。虽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比较常见,但很少发生感染或出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在干扰素治疗停止后很快恢复正常,造成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一般。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处理?相关文章
一、IFNα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甲状腺疾病、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注射IFNα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2、骨髓抑制: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数
发布于 2022-09-25 01:17
0评论
发生率&gt;10%的不良事件:一般症状:乏力、发热、出汗、疲劳、头痛、流感样症状、发抖、体重下降、头晕。皮肤:注射部位炎症、注射部位反应、脱发、瘙痒、皮疹、皮肤干燥。消化道: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道:咽炎、咳嗽、呼吸困难。肌肉关节:关节痛、肌肉、骨骼疼痛。精神:失眠、注意力下降、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处理:平衡膳食:保证每日足够睡眠及充足水分;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不良
发布于 2022-09-25 01:45
0评论
1、类流感综合征 可在睡前注射药物,或在使用干扰素的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精神神经症状 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药,必要时请神经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3、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仅少数患者可诱发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请专业医师进行诊治,同时停药。 4、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
发布于 2023-07-29 22:45
0评论
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有那些?如何处理?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体温超过38.5度时可服用解热镇痛剂。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和(或)血小板&lt;50×109/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和
发布于 2022-12-07 18:49
0评论
干扰素是最早的抗病毒药物,他在丙型肝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撼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国际通用的抗HCV方案,特别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于难治性丙型肝炎,一些蛋白酶抑制剂等将要相继上市,但大多也要和干扰素联合。关于干扰素抗乙型肝炎虽然近年来受到核苷类似物挑战,但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调节免疫作用、直接抗病毒作用、抗纤维化作用,还有的专家认为可以一定
发布于 2022-09-25 01:36
0评论
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常见,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蛋白酶抑制剂、去羟肌苷和齐多夫定)。治疗后的头2个月内,但大多数并不严重,对症处理。如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某些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骨髓抑制:由齐多夫定引起,表现:贫血和/或粒细胞减少。贫血发生率1~4%,粒细胞减少2~5%。基线CD4低的患者容易发生。Hb或Hct较基线水平下降&gt;25%,则停用AZT。如果粒细胞计数低于750,可考
发布于 2022-12-07 12:44
0评论
1局部硬结的预防 1.1疫苗从冰箱取出后要放置5~10min使疫苗的温度与室温接近,这样可以减轻冷对局部肌肉组织的刺激,而引起肌肉收缩影响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发生红肿、硬结。 1.2注射疫苗前要充分摇匀,并用注射器反复抽吸,使佐剂与百白破充分均匀混合,防止佐剂下沉注入肌肉组织而吸收不良引起硬结。 1.3采用留置气泡技术,即用注射器抽吸适量药液后,再吸入0.2~0.3ml的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
发布于 2023-07-09 06:55
0评论
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发热因BCG感染或过敏反应而出现,流感症状,恶心、恶寒、膀胱刺激症状、头痛、疲乏无力、肌肉痛低于38℃时,观察经过。停用BCG直到症状消失为止。高于39℃时,或38℃以上的持续性发热超过两天时,可能是播种性结核菌感染,须停用BCG,给予解热药,同时进行抗结核治疗。疑为过敏反应时,需给予抗组胺药物。播种性BCG感染持续48小时以上的类似流感发热性症状、体温高于39℃、持续性肝功能检
发布于 2023-03-23 00:26
0评论
药物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又能对病人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引起了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甚至在普通大众中引起恐慌。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如何应用好药物,尽量发挥其作用,尽可能减少副反应或毒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需要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曾有患结核的病人因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愿服药,那
发布于 2023-03-10 02:21
0评论
在治疗慢性乙型M丙型肝炎的过程中或多或多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有些是轻微的、一过性的,不必停药,但有些是比较重的,必须停药,现把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作一介绍。1、发热:通常见于前三针干扰素。几乎所有治疗病人第一针注射后约2-4小时都出现一过性高热现象,体温可达38-39度,4-6小时后常无需处理自然下降,第二,第三针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
发布于 2022-12-08 09:2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