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7 20:07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2.8%,全球约1.85亿感染者,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超过50的感染者转化为慢性化,也就是慢性丙型肝炎(HCH),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下面根据病毒特征和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希望在认识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治疗上给患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正确看待丙型肝炎

  对于丙型肝炎,在目前的治疗环境下,并不可怕,只要正确认真的对待,配合正规积极的治疗,保持好良好乐观的心态,其治愈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目前中国人群采用标准治疗的治愈率高达85%,并且国际上在丙肝也有一些新的抗病毒药物上市,所以丙型肝炎的治疗,只要积极认真对待,是有很大的机会获得治愈。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有包膜,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单股正链 RNA (9.6 kb),由3000 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每日复制量10 兆 (1012) 病毒颗粒。HCV目前发现有1-6型基因型,国内主要以1b、2a型为主。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处理5分钟或60℃处理10小时可杀死,高压蒸气或甲醛熏蒸可迅速杀死病毒。HCV跟大多数肝炎病毒一样,自身对肝细胞没有直接损害作用,寄生在肝细胞内,但它会导致自身免疫攻击肝细胞,从而导致肝损伤,随着时间发展,继而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这就是HCV对机体的危害。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丙肝肝炎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即急性感染期、慢性化,随后可能出现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癌等。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一般以ALT升高为主,少数出现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期感染半年后转入慢性化感染,一般情况下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纤维化、肝硬化。

  3、肝硬化

  感染HCV 20~30年有10%~20% 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 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肝硬化到一定程度可出现失代偿情况,如出现黄疸,腹腔积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等,其生存率则急剧下降。

  临床检查

  1、生化学(肝功能)

  包括血清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等。

  2、血清学

  抗HCV。

  3、病毒学检查

  HCV-RNA定量,了解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4、影像学

  腹部肝胆脾超声检查了解肝脏有无慢性损伤。必要时行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以了解病情损伤程度。

  5、肝脏瞬时弹性波扫描

  是一种无创检查可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丙型肝炎患者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6、肝组织活检

  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

  丙型肝炎的诊断

  1、HCV-RNA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HCV的遗传物质,也是机体感染HCV病毒的直接指标。目前用PCR法可以直接检测血中的HCV-RNA,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早,所以也是早期诊断于HCV感染的最直接指标,

  2、抗HCV (即 丙肝抗体)也是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

  3、鉴别诊断主要鉴别疾病包括: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目前,在国际上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1、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PEG-INF + RBV,简称PR治疗) 金标准

  2、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INF + RBV)

  3、直接抗病毒药/直接抗病毒药+PR/直接抗病毒药+ PEG-INF

  (DAA/DAA + PR/DAA + PEG-INF)在国内未上市

  以上治疗方案均考虑患者基因型、病毒基因型、肝硬化、肝癌、其他系统疾病等等。

  在中国大陆,目前还是以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PR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案,因为中国人的基因型相对好治,在中国人群中,采用PR标准治疗,并且坚持规范的治疗方案,其治愈率(也称为SVR率)高达85%以上,这也是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金标准。对于需要治疗的人群,且无PEG-INF禁忌症的患者是最佳的选择。

  而DAA药物是1年多来丙型肝炎新研发出来的抗病毒药物,在国内未正式上市,从国际数据上看,对丙型肝炎的治疗前景较好,国际研究数据提示总体人群治愈率高达90%以上(不同基因型以及其他不同因素影响,治愈率不同),但缺乏长时间随访数据,可能存在未知风险,且国际正规原研药也较为昂贵。不过,其对于目前存在长效干扰素禁忌症或肝硬化等等的患者来说,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PR治疗的规范治疗方案:

  病毒基因1/4/5/6型:标准疗程为48周,有必要的患者需延长至72周,具体疗程以各项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进行调整,最短可减少至24周。

  病毒基因2/3型:标准疗程为24周,有必要的患者患者需延长至48周,具体疗程以各项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进行调整。

  需坚持标准治疗剂量(足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剂量有所调整。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预后

  相比乙型肝炎来说,丙型肝炎相对好治疗,其预后也是较乐观,一般正规治疗获得病毒清除(检测不到)且停药后随访24周仍检测不到病毒的患者(也就是获得SVR),其5年随访不复发率高达95-99%,基本相当于治愈,这也就是说获得SVR的患者在临床上等同于治愈,而通过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刚硬化、肝癌的风险也是大大的降低。

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相关文章
1、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最初被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能出现的急性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酸痛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2、大约75-85%的新感染者出现慢性肝病,慢性感染者中60-70%会出现慢性肝病,5-20%会出现肝硬化,1-5%会死于肝硬化或肝癌。丙肝是25%肝癌患者的致癌因素。
发布于 2024-05-23 03:28
0评论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
发布于 2024-10-05 12:41
0评论
患者有急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所见再加上HBsAg阳性,即可确诊。但有些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液可以查不出HBsAg(HBsAg已经阴转或检测方法不灵敏),对于这种病人我们必须依赖HBsAg以外的其他指标。其次,在我国无症状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相当常见。这些病人如合并其他型的急性肝炎(如甲型肝炎、丙型肝炎、EB病毒或CMV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由于其血中HBsAg阳性,故很易被误诊为急性乙型
发布于 2022-11-30 06:56
0评论
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
发布于 2024-02-10 03:36
0评论
大部分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无明显症状,伴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和ALT升高。HCV急性感染后HCVRNA早于抗-HCV出现于血液中。HCVRNA最早可于暴露后2周检出,HCV核心抗原可在HCVRNA出现后1~2d检出,而抗-HCV直到8~12周才能检出,也就是说,在HCV感染发生后,有约8-12周的时间,仅能检出HCVRNA,而抗-HCV为阴性,即抗-HCV检测的“窗口期”,“窗口期”的长短与检测试剂
发布于 2024-10-05 12:15
0评论
中国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为1.6%,中国大陆丙型肝炎年发病率为6.01/10万人,HC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基因型:中国大陆人群感染的HCV基因型以1b和2型最常见;并发症:HCV1b基因型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相关,是HCC的高危险因子;其它相关并发症有肝硬化、高血脂、腹水和门脉高压;伴肝硬化的HCV5年生存率为73.8%;HCV伴HCC肝移植后5年生存率为39.6%,
发布于 2022-12-08 13:47
0评论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至今尚无预防性疫苗问世,且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低,患者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往往容易被忽视,但HCV可以对肝脏进行持续性的破坏,使疾病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人口中约有3%的人感染了HCV,中国的平均感染率为3.2%,略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肝炎防治
发布于 2022-09-30 11:19
0评论
 1950年瑞典医师Waldenström首先描述了一组年轻妇女的慢性肝炎,表现为黄疸、高球蛋白血症和闭经,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以后的研究发现这组慢性肝炎与其他肝外自身免疫综合征有关,由于出现自身抗体曾被称为“狼疮性肝炎”。1965年Mackay等人将之称为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几项研究证实了糖皮质激素和/或硫唑嘌呤免疫抑制治疗的作用。1972年发
发布于 2022-12-18 22:15
0评论
丙肝如何预防?由于丙肝的丙肝起病隐匿,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75%―85%的急性丙肝会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转为肝硬化和肝癌,为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同时,目前没有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丙肝因此得名为“沉默的杀手”。由于没有疫苗预防丙肝,所以日常预防尤为重要,丙肝传播方式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吸毒、母婴传播等方式
发布于 2022-12-10 10:07
0评论
一、对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随访监测。1、治疗前监测项目:治疗前应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开始治疗后的第一个月应每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个月检查1次直至6个月,然后每3个月检查1次。2、生化学检测:治疗期间每个月检查ALT,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每两个月检测1次。即使患者HCV未能清除,也应定期复查ALT。3、病毒学检查:治疗3个月时测定HCVRNA;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6个
发布于 2022-09-25 01:13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