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递增。我们团队对最近10年内(2001~2009年)上海市居民(上海市31家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胰腺癌发病率由9.86%上升至15.23%;但伴随而来的是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使诊治手段显著提高,死亡率仍然接近于发病率(Cancer Lett,2014),与目前整个国际趋势相当。迄至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胰腺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不过,尽管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范围的扩大,手术安全性的增加,以及术后放化疗联合等辅助策略的加强,可切除胰腺癌病人的术后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20%左右,约80%的胰腺癌病人尽管接受各种治疗也难以活过5年。我们中心(包括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及肿瘤医院)总结了10年来同一团队(倪泉兴教授领衔)诊治后资料完整的800例胰腺癌根治性切除病人,发现10年间病人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并无显著延长。单一手术似乎无法根本改善胰腺癌病人生存。正如Blake Cady教授在2007年美国肿瘤外科年会上所言“In the world of surgical oncology, Biology is King Selection is Queen. Technical maneuvers are the Prince and Princess”。充分认识肿瘤(包括胰腺癌)生物学特征才是真正“攻克”肿瘤壁垒,赢取抗癌战争的核心。
刘亮教授近10年来一直从事“肿瘤越治越扩散”方向的研究,先后发现介入化疗本身引起肿瘤缺氧,激活癌细胞内β-catenin signaling而增加肺转移;发现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Sorafinib下调癌细胞内HTATIP2分子促进肿瘤转移,还发现常用的化疗药物奥沙利铂也会导致癌细胞出现上皮-间质转化,增加恶性潜能。相关发现被国际主流期刊《临床肿瘤杂志》(Clin Cancer Res,2010),《癌症科学》(Cancer Sci,2010),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2013)发表,并被国内“参考消息”,“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道。
本项研究历时2年,刘亮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统计系合作,系统分析了复旦大学胰腺癌研究所5年来164例根治性胰腺癌病人血清学资料及生物样本,并与局部进展期(257例)和转移性(384例)的胰腺癌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前具有“CEA+/CA125+/CA19-9 ≥1000U/ml”血清学特征的胰腺癌手术病人难以从手术获益:(1)这部分病人,哪怕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并恢复良好(术后2周出院),中位生存期也仅有5.1个月, 1年生存率几乎为零。(2)这部分手术病人的术后生存时间与因肿瘤晚期,无法接受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病人相比,并无显著差别 (P > 0.05)。(3)这部分病人术后半年的肿瘤复发率大于90%,暗示术前体内即存在“隐性转移病灶(occult metastasis)”。所有结果获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年间227例根治性切除病人资料进一步证实体现其真实性。
最近,这一突破性发现被国际主流的癌症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全文接收,具有重大的临床及科研意义。刘亮教授认为:对于“CEA+/CA125+/CA19-9 ≥1000U/ml”特征的这一部分胰腺癌病人,哪怕肿瘤早期也应首先采用新辅助治疗,尽早控制体内存在的“隐性转移病灶”。另外,单纯扩大手术范围如扩大区域的淋巴清扫,替换人造血管等对这一部分病人无效;对切除困难的病人可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策略,不必盲目追求手术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