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0-05 19:05

  诊断儿童及青少年BD的注意事项,当你考虑针对一名年轻人给出双相障碍诊断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躁狂/轻躁狂发作出现之前,我们不能诊断双相障碍。根据定义,诊断双相障碍 I 型需要躁狂发作,而诊断双相障碍II型需要轻躁狂+抑郁发作。诊断双相障碍未特定则比较宽松,允许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将稍后讨论这一点。无论如何,躁狂发作仍是诊断双相障碍的首要事件。然而就儿童而言,他们通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类型的症状,在他们最终出现躁狂症状之前,上述症状常令人摸不到头脑。
  2、物质滥用可能先于首次发作;更重要的是,首次发作躁狂后的第一年是物质滥用发病的高危时期,因此有必要针对症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监测。
  尽管DSM-5主要为成人患者所研发,但也是诊断儿童BD的金标准。做出BD诊断时,患儿需满足诊断标准。两项重要标准包括:
  3、存在泾渭分明的情绪变化。通常情况下,易激惹和心境高涨比较常见;但是请记住,易激惹同时也是青少年抑郁的一种常见和公认的症状,鉴别诊断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4、存在活动或精力水平的显著改变。这种变化应不仅仅是ADHD潜在活动过多症状的延续。
  儿童青少年BD与成人BD的差异
  诊断儿童BD时与诊断成人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患儿的症状表现可能更加柔和,症状构成可能不那么“规整”;可能更容易出现混合性发作或更多的抑郁症状;依据定义,鉴于易激惹也是儿童抑郁的症状,其同时符合抑郁及躁狂标准的可能性自然升高。
  尽管研究结果不一致,但相比于成人患者,BD患儿的精神病性症状可能更多;从发育的角度说得通,但事实上往往难以鉴别。植物神经症状或体征,尤其是睡眠紊乱,在BD患儿中程度可能相对较轻;相比于成人患者,儿童及青少年的这些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最后,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发病可能没那么意外和急骤。更多的情况下,患儿首先经历一个渐进性的症状“导入期”,其间发作表现得不那么分明,但最终必须出现明确的发作,否则我们难以将双相障碍与更多的慢性疾病鉴别开来。这一点在下诊断时尤为重要。
  儿童及青少年BD的鉴别诊断
  1、抑郁症:当你思考儿童或青少年BD的鉴别点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最常混淆的诊断是抑郁症。易激惹是儿童抑郁的一种症状,而激越在儿童及青少年抑郁中也并不少见。这两者使得医生难以确定患者是BD还是单相抑郁。发病年龄较早,尤其是抑郁症程度较为严重,是发展为BD的预测因素,但非定义因素。事实上,大多数存在此种表现的儿童并未发展为BD。这里再次强调,完全符合躁狂标准时,家族史对诊断而言非常重要。依据DSM-5诊断标准,并确保症状都出现过,这一点也至关重要。现实中往往不太可能给予肯定,故而对患儿进行随访,以密切关注其双相障碍症状随时间推移的进展,是最好的方式。
  2、ADHD:由于多动、注意力分散及其他症状,ADHD是诊断BD的另一种混杂情况。但在通常情况下, ADHD患儿的病程呈慢性,且无发作性事件,可作为定义性的差异。而且,尽管抑郁比较常见,但躁狂并不常见,因此我们可以寻找那些差异因素。
  3、物质滥用障碍:尤其是发生于青少年时,可导致BD的很多症状。使用酒精、可卡因及鸦片均可引起心境症状,甚至是躁狂及抑郁。因此,物质使用史也非常重要。
  4、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MD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Ellen Leibenluft及其团队近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他们注意到,很多存在慢性易激惹表现的儿童被诊断为BD,而随访研究则表明,这些儿童并未发展为BD,而是表现出复发性的抑郁病程。这一临床状况成为DSM-5中“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新诊断,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易激惹,而非发作性的心境症状。
  5、破坏性及冲动行为障碍:此类疾病的一些表现可能类似于躁狂个体的行为,但通常而言,患儿的表现并不如DSM-5所预期的躁狂症状那样广泛而全面。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有什么独特之处?相关文章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都属于一大类疾病:叫做心境障碍或者叫情感障碍。可以理解为情绪障碍即跟人的情绪相关的一类疾病。在这一大类的心境障碍或者情绪障碍当中,最常见的两个疾病,一个是抑郁症一个是双相。抑郁症也叫单相,单相障碍指的就是抑郁症。顾名思义,就是疾病的每次发作只有一个临床相:情绪的低落。所谓双相,即有的时候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有的时候的发作表现为情绪的增高。视它增高的程度和幅度,分为轻躁
发布于 2022-10-05 08:20
0评论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大脑疾病,它导致人们的心境、精力、活动水平以及日常工作能力的异常改变。与我们每个人曾经历过的情绪起伏不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不同的“心境发作”期经历着异常强烈的情绪状态:过度愉快和兴奋的状态被称作“躁狂发作”,极端低落和无望的状态被称作“抑郁发作”。兼具躁狂和抑郁症状的心境发作被称为“混合状态”。随着心境的改变,患者的精力、活动、睡眠以及行为也会发生极端的变化
发布于 2022-12-21 13:45
0评论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临床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它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治疗难度大,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加上该病有发作性的特点,如果药物治疗不系统的话,病情很容易波动,反复发作。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解决双相情感障碍上的一些困惑。一、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这是一个以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交替出现为临床表现的情感障碍。有时患者表现为躁狂发作:情感高张,话多,语速快,爱发脾气,爱管闲事,自我感
发布于 2022-11-28 12:06
0评论
双相跟抑郁症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都是发作性的病,或者我们叫间歇性发作。按照以前的观点认为发病的时候是疾病状态,不正常的状态,发作控制住以后间歇期是完全正常的。但是现在不能说间歇期完全正常,有完全正常的,有些病人间歇期有残留症状,但是即便有残留症状,很大程度上还是恢复了。所以双相障碍有间歇发作特点,这点跟抑郁症类似。双相障碍跟抑郁症在治疗方面有一个类似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可治疗的。很多人通过
发布于 2022-10-05 08:10
0评论
抑郁症是表现为超过2周持续并显著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疲乏,精力下降,自卑感,记忆下降/注意分散/犹豫,自杀观念或行为的综合征。但从无躁狂发作史。轻躁狂或躁狂是指超过4或7天的情绪高涨、兴奋,精力旺盛,活动增加,自大,夸大,话多,睡眠需求减少,做事不计后果,冲动易怒,过度花钱或进行不理智的投资,计划多。躁狂这个词听起来在汉语中带有贬义,好似疯狂的意思,其实Mania这个
发布于 2022-10-05 18:00
0评论
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顾名思义,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状态:躁狂相和抑郁相。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躁狂,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吓人,到底怎么躁、怎么狂呢?通常这类患者会表现得异常兴奋,每天兴高采烈,没有烦心事,但也可能很爱发脾气,一点小事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哄一哄又很快雨过天晴了,话多,讲话滔滔不绝,看到什么说什么,还特别爱吹牛;认为自己出身名门、能力超群、或是拥有数不清的财富,晚上不用怎么睡觉,白天依然
发布于 2022-12-23 07:00
0评论
双相障碍患者在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期间主要表现为情绪亢奋或容易激惹、言语及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而睡眠方面常见睡眠需要减少,每晚只睡3-4个小时就足够,白天仍然精神饱满。但有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的睡眠表现为奇怪的周期性循环,却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常导致延误就诊。案例1:一位来诊的37岁女性,主要症状是“每个月有1/3时间睡不着(失眠),1/3的时间睡不醒(嗜睡),还有1/3的时间睡眠正常”。经过仔细询问
发布于 2022-12-21 13:35
0评论
对许多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都发现了双相特性,抑郁症患者中有1/5的人还有明显的轻躁狂或躁狂表现。多数病人在抑郁表现起病后5年内由单相变成双相障碍。变换的指征包括抑郁起病时间早(<25岁),产后抑郁,抑郁频繁发作,躯体治疗(例如,抗抑郁药物,光照治疗,睡眠剥夺治疗,电休克治疗)后心境迅速好转以及连续三代的心境障碍家族史。在发作间隙,双相障碍患者情绪消沉,有时活动亢进;发育和社会功能的损害比单相障碍
发布于 2023-02-04 04:12
0评论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一种以心境高涨和心境低落交替出现的一种心境障碍,心境高涨时称为躁狂相或轻躁狂相;心境抑郁时称为抑郁相,因此称该病为双相情感障碍。而双相抑郁是指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处于抑郁期的患者。双相抑郁在抑郁发作期与抑郁症非常相像,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病,治疗方案也不同,需要认真鉴别。
发布于 2022-12-24 08:35
0评论
双相障碍急性期治疗:双相躁狂: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经典的心境稳定剂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及部分经典抗精神病药,经典心境稳定剂主要有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以及越来越严格的研究设计用于评价抗精神病药,特别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研究结果证实,与经典心境稳定剂相比,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起效快,疗效强,而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安全性更高。对全球精神专科医生具有较大影响的加拿大
发布于 2022-12-24 01:3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