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而却有一些孩子总是无精打彩、困倦思睡,是“春困”还是疾病?
春困是因为季节变换给人们带来的一种生理反应,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外周血管舒张,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功能受到了抑制,因而就会感到总睡不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春困”往往是一些疾病的表现,尤其当发生不可控制的“睡眠”时,如在上课时、在工作中,甚至在开车时突然进入睡眠状态,这就很可能是一种疾病――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睡眠-觉醒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天反复出现发作性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成人亦可发病。多数患儿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白天过度思睡是发作性睡病首先出现的症状:患儿常在上课,吃饭,写作业,看电视时突然呼呼入睡,不易叫醒;猝倒发作也是经常出现的症状,表现为在情绪激动,如大笑、大哭或激烈活动时突然发生面部表情呆板或低头、屈膝、甚至全身无力而倒地(俗话说的“笑得直不起腰来”就可能是一种相关症状);睡眠幻觉常出现在入睡前或醒后,患儿常诉说一些恐怖的梦境和情感体验;睡眠麻痹表现为入睡或睡醒时发生短暂时间的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讲话的情况。此外,患儿夜间睡眠不安、易醒、翻身腿动增多;患儿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
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病变有关。确诊需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图监测的结果。血液、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也可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目前,对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已有许多进展,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Orexin神经元的功能异常与该病有密切的相关性。国外研究揭示,某种多受体靶点药物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对白天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夜间睡眠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该药有促神经发育和生长的作用。除药物治疗外,家长应合理安排患儿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白天安排儿童适当小睡片刻,对病情的缓解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