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诊断病名:眩晕;中医病名:眩晕
二、定义(含中医的诊断的范畴):是一种主观症状,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错觉,病人感外境或者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向、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心率和血压的改变。中医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昏倒等症状。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三、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包括前庭末梢感受器、前庭神经、前庭诸核、内侧纵束、小脑、前庭皮质代表区之各种病损所产生的真性眩晕(如耳源性、前庭神经病损、脑干病变、小脑病变、大脑病变、颈椎病变等)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晕):包括眼性、心血管病变、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神经症等原因引起的眩晕。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瘀血内阻等,然病因虽有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有关。《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性主动升,易于上扰头目,发为眩晕;《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失运则痰湿中阻,风阳夹痰,发为眩晕;《景岳全书》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肾主骨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为眩晕。《医学正传》还记载了“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辩证可分为:
(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口苦易怒,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浊中阻:眩晕伴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乏力,纳呆,时吐痰涎,舌苔浊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纳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或虚大。
(4)肾精不足:眩晕伴耳鸣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梦,两目干涩,遗精滑泄,腰膝酸软,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弱尺甚。
(5)淤血内阻: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失眠健忘,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
四、临床表现
1、前庭系统性眩晕:具有空间定向的感觉异常,具有运动错觉或运动幻觉的特点,或觉外境或觉自身在运动感(旋转、摇晃、向一侧移动)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没有前庭系统性眩晕症状,多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头脑内转动等。
其中常见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1)梅尼埃病:系内耳病变,为中年以上阵发性眩晕的最常见原因。有典型的三联症状: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渐进性、感音性的听力减退和耳鸣。常突然发作,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眼球震颤等。
(2)前庭神经元炎:突起的剧烈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蜗症状,起病时常伴有感染(多为上呼吸道)症状。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3)迷路炎:单纯性中耳炎由于炎症刺激使迷路充血引起的眩晕。多伴有耳痛、耳漏、头痛、发热等中耳感染症状和体征。
(4)药物性眩晕:在临床药物应用中,有些药物因使用不当,因毒性作用而致眩晕,如链霉素;有些是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如某些镇静剂和安眠药;有些是过敏所引起。
(5)血管性眩晕(椎-基底动脉学循环障碍):常有急骤的、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6)精神性眩晕:本质上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大多感觉头晕脑胀,无运动错觉,无自发性严震或自发性倾倒,多伴有失眠、焦虑、紧张、记忆力减退等。
五、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主要辅助检查有头颅CT扫描、头颅MRI,乳突摄片,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疑为颈椎病者需做颈椎CT扫描或MRI;疑有颅内炎症者需做腰穿检查脑脊液。此外还有电测听检查、眼震电图检查等。
六、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
(1)病史:详细了解发作时间、诱因、病程,有无复发性特点;有无发热、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出汗、口周及四肢麻木、视力改变、平衡失调等相关症状;有无急性感染、中耳炎、颅脑疾病及外伤、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糖尿病等病史;有无晕车、晕船及服药史。
(2)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方面(尤其注意自发性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颅内压增高征等情况),内科方面(注意血压、心率、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贫血、代谢紊乱等情况),耳科方面(注意耵聍阻塞外耳道,胆脂瘤性中耳炎及耳硬化症)。
(3)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头颅MRI,乳突摄片,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疑为颈椎病者需做颈椎CT扫描或MRI;疑有颅内炎症者需做腰穿检查脑脊液。
2、中医诊断要点: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弱、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3、中医类证鉴别:
与厥证相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知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七、治疗
1、西医治疗:
(1)一般处理:
急性眩晕发作患者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为宜。伴有明显恶心呕吐者,应酌情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营养,并需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症状缓解后,应鼓励病人尽早适应日常生活。
(2)病因治疗:
由中耳炎并发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迷路炎,应由耳科作必要的手术及抗感染治疗;由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者,需要作手术摘除肿瘤;由梅尼埃病引起者,主张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平时低盐饮食为宜;由药物中毒性损害引起者,应及时停药,并给以维生素B族药物;因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膨隆或突出而致的眩晕,可先做颈椎牵引或颈托固定;因心脏功能、血压情况引起的,予以内科相应治疗。凡此种种病因处理均属重要,不可忽视。
(3)对症处理:
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对于眩晕症状需给予药物治疗,以减轻眩晕症状及减少伴发的恶心、呕吐、焦虑、紧张等症状。常用药物有:
①镇静剂:可以减轻眩晕症状,消除紧张、烦躁不安、焦虑等症状。
②抗组胺药物:应用于眩晕发作期尚有止吐作用。
③血管舒张药物:应用于因血管痉挛、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
④抗胆碱药物:有止吐及解除血管痉挛作用,东莨菪碱还有镇静作用。
⑤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药物:可增加迷路和脑组织的血氧供应,对于因缺血缺氧而产生的眩晕疾患有较好的疗效。
2、中医治疗
(1)中医辩证要点:
①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见纳呆、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②辩标本虚实 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则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经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其中,痰湿所致者,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肝阳风火所致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
(2)辨证分型:
①肝阳上亢
症状: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口苦易怒,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中成药:可选用脑立清胶囊等。
静脉用药:久病夹瘀者加用灯盏花,丹红,川芎嗪等药静滴。
②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纳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或虚大。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人参15克(另煎兑入)、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气血双补胶囊等。
③痰湿中阻
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乏力,纳呆,时吐痰涎,舌苔浊腻,脉濡滑。
治法:化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④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伴耳鸣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梦,两目干涩,遗精滑泄,腰膝酸软,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
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
⑤淤血内阻
症状: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3)针灸疗法
①体针: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②耳针: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③头针: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八、预防与调养
1、饮食调养: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厚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会使眩晕加重。因此,患高血压病的人应当慎用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减轻内耳迷路和前庭神经神经核的水肿,从而使眩晕症状缓解或减轻发作。
2、精神调养:眩晕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眩晕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3、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九、眩晕食疗方
1、将枸杞15克、红枣10枚加水煮30分钟,将鸡蛋2个打破调入煮熟,早晚两次服用。可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贫血、慢性肝炎、肺结核等慢性病所致头晕眼花、精神恍惚、视力减退、夜尿增多有疗效。
2、将鸡肉250克、首乌、当归、枸杞各20克加水共煮,食肉饮汤。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3、将牛肝100克切成片,与枸杞30克加水共煮,食牛肝饮汤,每日一剂。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4、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鲜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净,与粳米60克、冰糖适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适用于高血压、肝火亢盛之眩晕。
5、芹菜苦瓜汤: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汤饮用。或用芹菜2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加砂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适用于高血压、阴虚阳元之眩晕。
6、葛根粳米粥:鲜葛根适量洗净切片,沙参、麦冬各20克,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每次用葛根沙参麦冬粉30克与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剂,可以常食。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之眩晕。
7、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8、乌鸡粳米粥:乌鸡1只剖洗干净,浓煎鸡汁,黄芪15克煎汁,与粳米100克共煮粥,早晚趁热服食。用于气血两亏之眩晕患者。
9、荔枝粳米粥:荔枝肉50克,山药10克、莲子10克加入适量水同煎煮至软烂时再放入大米250克,煮成粥即可。日服2次,用于脾虚血亏之眩晕者。
10、龙眼鸡子粥:龙眼肉50克、鸡蛋1只、枣30枚,加粳米适量同煮常服,用于气血不足之眩晕患者。
11、人参粳米粥:人参粉(片)3克,同粳米100克加清水适量同煮成粥,再把熬成汁的冰糖徐徐加入粥中,搅匀即成。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