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近1.5億的農民在外務工,打工者數量還在以每年超過500萬的速度增長,他們的子女處在義務教育年齡段的約為2000萬,其中超過1000萬留在家鄉,成為“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成為當今我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等多方面協調合作,共同構築起面向“留守兒童”的一整套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凸現
“留守兒童”是指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老家,並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託人照顧的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一般指6~16歲)。
雖然父母外出務工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為留守兒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數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也變的更加堅強、懂事,自理能力強。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並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著他們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大學繼而走進城市。然而除了經濟上的些許改善,留守生活帶給他們更多的恐怕還是教育上的缺陷。以湖北省棗陽市的三鎮十四村為例,抽樣調查了17所中小學,根據班主任所提供資料以及最近幾次大型考試成績表,“留守兒童”輟學率約為5 %,在學“留守兒童”40%成績較差,30%成績中等偏下,僅有10%成績比較優秀(班級前20%)。據老師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兒童在完成家庭作業方面有明顯差別。父母在家的孩子,作業完成得比較及時、認真;父母不在家的,作業經常拖欠,甚至還會出現抄襲、不寫的情況。
而且,由於他們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留守兒童”生活在事實上的“單親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於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厭世自閉、社會逆反、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們輕者經常逃學、打架,重者違紀犯法,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面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嚴重性。一些學者警示:他們可能會成為被“毀掉的一代”,成為國家新的不穩定因素,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農村人口外流的一個潛在挑戰。
是甚麼造成“留守兒童”
教育欠佳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啟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 “留守兒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與父母的長期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老年人大多對孫輩較溺愛,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對孩子更是有求必應,對其頑劣行徑也捨不得嚴厲管教;再者,農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加之年紀大了精力有限,無論在體力還是智力上都難以有效承擔起對孫輩的家庭教育職能。而寄住在親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則更加淡薄。因為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束,孩子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感覺總是寄人籬下,也容易和親戚家年紀相近的孩子產生矛盾。很多外出務工的父母出於愧疚,大多對孩子有求必應。他們認為物質上的豐裕就是“幸福”,所以習慣用金錢彌補愧疚。他們往往會給孩子大量的零花錢,而處在這個年齡的兒童,生理心理都還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象的影響,手裡過多的零花錢往往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不良習氣。這種監護權的缺失和畸形補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社會化和道德發展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另外,我們的學校教育缺乏針對性,忽視“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一般學校除了智育教師之外其他諸如德育、美育教師比較缺乏。教師大多身兼數職,專職行政人員比較少,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教育,不能給“留守兒童”更悉心的關懷。“ 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一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群體卻也正是學校和老師放逐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