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20 09:29

小腦發育不全神經節細胞瘤,又稱Lhermitte-Duclos病,是一種主要位於小腦半球的良性腫瘤,預後相對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疾病是Cowden綜合徵的一部分,可能合併多種器官疾病,尤其是一些惡性腫瘤,如乳腺癌和甲狀腺癌。目前的數據顯示,20-25%的考登綜合徵患者有乳腺癌;3-10%有甲狀腺癌;40%有胃腸道息肉;5-10%有子宮內膜癌。其他病變包括腎細胞癌、黑色素瘤、動靜脈畸形、甲狀腺瘤和脊柱海綿狀病變。

而Cowden綜合徵是一種PTEN基因突變綜合徵,患者會有PTEN基因突變,我們曾在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收集了10名患者,證實了這一點,尤其是女性患者,患者發生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的概率更高。

預防措施。我們認為,對LD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都應進行詳細檢查,以排除Cowden綜合徵,對Cowden綜合徵患者也應進行頭顱MRI檢查,以排除LDD。對於Cowden綜合徵患者,NCCN指南建議:18歲以後每月進行乳房自檢(女性);18歲以後每年進行甲狀腺超聲檢查;18歲以後每年進行詳細的全身體檢;30-35歲以後的女性患者每年進行乳房X光檢查或乳房MRI等。一些學者建議對患有考登綜合徵的女性進行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但其臨床意義仍有待考慮。好萊塢著名女演員安吉麗娜-朱莉被診斷出患有BRCA。朱莉因BRCA突變接受了預防性雙側輸卵管切除術,其臨床意義與PTEN突變有些相似。其臨床意義與PTEN突變的臨床意義有些類似。在PTEN突變的患者中使用上述手術的決定是不確定的。

小腦發育不良的神經節細胞瘤相關文章
     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是一種少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其中10%~17%為惡性腫瘤.其死亡率很高,治療上存在很大難度。治療方法包括放射性核素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等.131I-MIBG治療是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能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存時間,但僅僅對於腎上腺髓質顯像陽性的病灶有效。奧曲肽顯像在定位診斷中體現出很大優勢,但核素標記的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因不良反應和經驗較少卻應用不多。目前相關
發布於 2023-01-06 08:36
0評論
新生兒神經母細胞瘤男孩略多於女孩。1、新生兒神經母細胞瘤臨床表現分有症狀和無症狀兩大類:大部分產前或產後超聲檢查發現腹部包塊、腎上腺腫物,多數無症狀,包括出生後物理檢查發現有包塊者。但若腫瘤較大或出現轉移則會出現相應症狀,常有肝大、呼吸窘迫、皮下結節、腹脹、頸部包塊、後縱隔腫物、Honer綜合徵、胎兒水腫等,部分(10%)合併其他畸形。有些患兒病情進展可能非常快,如腹膜後出血、腫瘤自發破裂等,來
發布於 2022-09-27 21:18
0評論
血管網狀細胞瘤又名血管母細胞瘤,為顱內真性血管性腫瘤,約佔顱內腫瘤的1.3%―2.4%。大多發生於小腦半球,偶見於腦幹,發生於大腦半球者極少見。病人以20歲―40歲多見,男性多於女性。本病有家族遺傳傾向,有時與顱外病變如視網膜血管瘤,腎臟,胰腺囊腫及肝血管瘤等伴發。腫瘤多呈囊性,囊內有一供血豐富的囊壁結節,臨床表現為顱內高壓,小腦體徵或局灶性症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周圍血象可能有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
發布於 2023-01-23 21:12
0評論
嗜鉻細胞瘤:起源於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的腫瘤,合成、存儲和分解代謝兒茶酚胺,並因後者的釋放引起症狀。副神經節瘤:起源於腎上腺外的嗜鉻細胞的腫瘤,包括源於交感神經(腹部、盆腔、胸部)和副交感神經(頭頸部)者。前者多具有兒茶酚胺激素功能活性,而後者罕見過量兒茶酚胺產生。2004年,WHO的內分泌腫瘤分類將嗜鉻細胞瘤定義為來源於腎上腺髓質的產生兒茶酚胺的嗜鉻細胞的腫瘤,即腎上腺內副神經節瘤;而將交感神經
發布於 2023-01-06 08:16
0評論
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HEO/PGL)佔高血壓病人的0.1%~0.6%,年發病率3~4/100萬人,屍檢發現率約為0.09%~0.25%,人群中約50~75%的PHEO/PGL未被診斷。目前約25%的PHEO系影像學偶然發現,佔腎上腺偶發瘤的4%~5%。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40~50歲。PGL佔全部嗜鉻
發布於 2023-01-06 08:26
0評論
對於嗜鉻細胞瘤來說是良性還是惡性難以判斷,即使取得組織病理仍不能判斷。根據WHO的診斷標準:惡性嗜鉻細胞瘤(malignantpheochromocytoma)是在沒有嗜鉻組織的區域出現嗜鉻細胞(轉移灶)如骨、淋巴結、肝、肺等。局部浸潤和腫瘤細胞分化程度均不能用於區分嗜鉻細胞瘤的良惡性。WHO的腎上腺腫瘤的組織分類將嗜鉻細胞相關腫瘤分為腎上腺髓質腫瘤和腎上腺外副神經節瘤兩大類:前者包括良、惡性P
發布於 2023-01-06 08:31
0評論
典型病例患者男,27歲,主因”頸部“疼痛伴雙手間斷麻木20天”為主訴入院。現病史   患者於2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後頸部疼痛,疼痛呈波動性,於平躺時加重,佔位及座位緩解,偶有雙手麻木感,持續數分鐘即緩解,無頭痛、頭暈,無噁心、嘔吐,無意識障礙,無肢體抽搐等。2015年9月14日就診於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查顱腦MRI示:頸髓及上胸段脊髓多發囊性病灶,部分囊壁及小腦半球近腦表面多髮結節樣強化,考慮
發布於 2022-10-20 06:54
0評論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由Bailey與Cushing於1925年首先報道,是好發於兒童的顱內惡性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惡性程度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之一。有人認為其發生是由於原始髓樣上皮未繼續分化的結果。這種起源於胚胎殘餘細胞的腫瘤可發生在腦組織的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生長在第四腦室頂之上的小腦蚓部。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共濟失調等小腦症狀,常有複視及多種腦神經障礙,小腦扁桃體疝
發布於 2023-01-10 06:56
0評論
嗜鉻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嗜鉻組織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根據腫瘤是來自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將副神經節瘤分為副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等)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包括腹膜後、盆腔及縱隔後的副神經節瘤)。某些患者可因長期高血壓致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或因突發嚴重高血壓而導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時、早期獲得診斷和治療,是一種可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病。病因:嗜鉻細胞瘤是―種起
發布於 2022-10-08 04:18
0評論
髓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兒童原發惡性腦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惡性程度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之一。它的發病率達到,在所有兒童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僅次於星形細胞瘤,位居第二。是一種嚴重威脅兒童生命和生存質量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關於兒童髓母細胞瘤發病機制和治療方面的研究進展很快,患者的生存率大幅提高,國外常有高達80-90%甚至以上的5年生存率的報道,相當部分病例可以獲得長期生存。以往關於該病預後不良的印象已徹底
發布於 2022-12-27 13:3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