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壁上的異常膨出。根據大宗屍檢報道,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為0.2%~7.9%,但大多數為未破裂動脈瘤,破裂顱內動脈瘤年發生率為10%。據統計,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高峰發病年齡為40~60歲。動脈瘤一旦破裂,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達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為60~70%。第一次出血後經保守治療存活下來的病人,有35%將在一年內再次出血而死亡,51%將在5年內死亡。動脈瘤出血後1年內發生嚴重病殘或死亡者超過60%。所以對此類病人應及時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一、顱內動脈瘤的診斷
及時正確的診斷,早期消除再出血的危險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關鍵;
1、CT及CTA:具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CT可以發現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部位、血腫的大小、有無腦受壓、腦積水等。CTA可以清楚的顯示顱內動脈瘤,對直徑大於2mm的動脈瘤診斷率達98%。三維重建可顯示動脈瘤的幾何形態及其與載瘤動脈的關係。
2、MRI及MRA:MRI可以發現動脈瘤內有無血栓形成。MRA可以清楚的顯示顱內動脈瘤,對直徑大於2mm的動脈瘤診斷率達98%。並可以三維重建而清楚顯示動脈瘤的幾何形態及其與載瘤動脈的關係。
3、腰椎穿刺: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破裂後SAH的直接證據。對有症狀而CT或MRI無顯示的動脈瘤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腰穿放腦脊液時要謹慎,避免過多、過快,防止腦疝或動脈瘤再破裂出血。
4、全腦血管造影(DSA):目前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血管造影不僅可以發現動脈瘤的大小、部位、形狀、數目、瘤頸的寬窄、瘤頸的伸展方向、有無側枝血管及動脈血管硬化,3-D造影還可以明確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關係,為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提供直接、形象的證據。但是,全腦血管造影是一種有創檢查,而且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因此,首次造影陰性的出血患者需在出血後1~2月再次行DSA檢查,包括頸內、外動脈和椎動脈。
二、顱內動脈瘤的治療
動脈瘤是中青年患者中死亡率和致殘率極高的疾病。一經確診,必須緊急給予必要的外科治療。其原因:
1、急性期出血刺激腦底或腦表面的血管引起腦血管痙攣,進而導致腦梗塞,出現意識障礙加重、偏癱、失語等腦損害表現。
2、此類病人2周內再出血率約為20%左右,使患者病情惡化,甚至導致死亡。
外科治療的目的是去除病因,爭取達到防止動脈瘤再次破裂的作用。它包括顯微神經外科的開顱動脈瘤夾閉術和血管內神經外科的動脈瘤囊內栓塞術或二者的綜合治療。
開顱動脈瘤夾閉術:患者在全麻的情況下切開頭皮,去除相應部位的顱骨,然後分離腦組織間隙,找到動脈瘤並分離出瘤頸,應用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頸,然後進行顱骨復位,達到動脈瘤的治療目的。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術:患者在全麻或局麻的情況下,行股動脈穿刺,經血管系統將微導管送入動脈瘤腔內,以微彈簧圈、醫用膠等材料閉塞動脈瘤,從而防止動脈瘤破裂出血和復發,達到治癒目的。目前部分歐美國家已將血管內治療術作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對於開顱困難、一般情況差難於耐受手術的或出血急性期的患者,血管內治療同樣可以奏效。
另外,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小、危險性低、成功率高等突出優點,為病人所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