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21 06:44

  由動脈瘤造成的蛛網膜下腔出血(SAH)預後很差,即使經過嚴格縝密的治療,其30天致死率仍高達45%,而僥倖存活的患者大約有一半造成了不可逆性腦損害。根據SAH年發病率約為10/100,000人,中國大約每年有14萬人可能發生SAH。基於以上原因,上個世紀後半葉,神經科醫師們盲目地認為所有顱內動脈瘤在出血之前就應該進行積極干預。不過,動脈瘤的平均人群患病率高達2-9%,與SAH的低發病率比較,絕大多數的動脈瘤都是未曾出血的,所以,未掌握確切證據之前,我們不能貿然說只要發現了顱內動脈瘤就應該立刻進行外科或者介入干預。

  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是由ISUIA(International Study of Unruptured |ntracranialAneurysms Investigators)進行的。該試驗I期回顧性研究結果表明,對於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的無症狀性動脈瘤患者,直徑小於10 mm的動脈瘤年破裂率為0.05%,而直徑10~25 mm和大於25 mm者分別為1%和6%以上。II期前瞻性研究結果,以美國、加拿大、歐洲等超過60個治療中心的4060人為研究對象,觀察7年以上,其中1692例為未接受治療組,1917例為接受顯微外科手術組,451例為接受介入治療組。每組中患者又分為兩組,即無動脈瘤性SAH史和有動脈瘤性SAH史患者組。結果顯示,第一組患者(無動脈瘤性SAH史)5年累積的破裂率在前循環動脈瘤按大小分別為0%(直徑3~7 mm)、2.6%(7~12 mm)、14.5%(13~24 mm)和40%(25 mm以上),後循環動脈瘤(包括後交通動脈瘤)分別為2.5%、14.5%、18.4% 和50%;對於7~12 mm動脈瘤,前循環動脈瘤的年破裂率為0.5%,後循環為2.9%。在ISUIA發表後不久,不少神經外科團隊就開始批評它,他們認為這項研究的回顧組有偏倚,因為該組患者動脈瘤的所在部位都是不易破裂的。另外,其研究對象都來自已經決定不進行干預的人群,而這些動脈瘤被認為要比從一般人群中隨機選取的動脈瘤更加穩定。

  Weir等認為,僅憑動脈瘤最大直徑作為治療依據是不負責任的。在美國每年有超過15000例最大直徑<7mm的動脈瘤發生破裂,而這些動脈瘤在破裂前大多無症狀。Britz等對4619例未破裂動脈瘤患者進行的回顧性研究發現,手術夾閉患者的生存率高於未手術者,支持早期干預未破裂動脈瘤。Wiebers等對1692例未經外科治療、1917例經夾閉手術、451例經血管內治療的未破裂動脈瘤患者進行5年發病率和病死率的研究:未破裂動脈瘤的自然發病率及死亡率等於或高於夾閉手術或血管內手術損害帶來的發病率及死亡率。Krisht等認為未破裂動脈瘤患者10年累積病死率和嚴重致殘率不低於7.5% ,而手術夾閉者的病死率為0.8%,永久殘疾率為3.4%,提示如果患者的預期壽命不低於10年,手術夾閉治療可能優於不做處理。Vindlacheruvu等認為除預期壽命短於15~35年或者年齡達45~70歲(取決於動脈瘤的大小和位置)和直徑<7 mm的前循環未破裂動脈瘤患者外,手術治療可通過延長預期壽命,使未破裂動脈瘤患者受益。

  綜合以上研究的結果,目前對於未破裂動脈瘤的處理,美國心臟協會治療指南如下:①小的偶然發現的海綿竇內動脈瘤無需處理;大的症狀性海綿竇內動脈瘤,如果年齡允許,症狀嚴重或發展的話,應該處理。②所有顱內症狀性動脈瘤均應考慮處理;如果屬於急症,應緊急處理;對於大的和巨大的症狀性動脈瘤,手術風險高,處理應該中心化和個體化。有SAH史的動脈瘤無論大小均應處理,尤其是位於基底動脈頂部者;病人的年齡、健康狀況和治療的風險可能會影響動脈瘤的處理,當保守治療時應嚴密觀察。無SAH史的無症狀動脈瘤(<10 mm)應該觀察,除非患者年輕、有子瘤或有其他獨特的血液動力學特點等需要考慮治療;有SAH家族史的也應考慮處理。⑤在考慮年齡、健康狀況以及動脈瘤破裂風險的基礎上,大於10mm的動脈瘤應該處理。對於無 SAH 患者偶發性小動脈瘤(直徑<6 mm)的出血風險較小,不提倡對其進行治療,而主張密切觀察。

  目前,由於介入材料和介入技術的蓬勃發展,動脈瘤治療的風險越來越低,所以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拓寬了對動脈瘤進行介入治療的適應症。

顱內未破裂動脈瘤,治還是不治?相關文章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治療自九十年代以來,顱內動脈瘤的治療已進入微侵襲時代,取得很大進步。由於神經影像學的進步,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發現率也相應增高,但在治療上仍有不同意見。我科自1991年10月至2002年9月共收治顱內動脈瘤332例,其中未破裂顱內動脈瘤58例,現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臨床資料1、一般資料和分類本組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病人共5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齡19-71歲,平均46.
發布於 2023-02-09 07:02
0評論
對於顱內未破裂動脈瘤,保守的內科治療與積極的介入栓塞或外科治療孰優孰劣,目前尚存在分歧。日前公佈的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結果,也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影響出血的危險因素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國際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研究報道了其研究結果。I期回顧性對於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的無症狀性動脈瘤患者,直徑小於10毫米的動脈瘤年破裂率為0.05%,而直徑10~25毫米和大於25毫米者分別為1%和6%以上。
發布於 2022-10-20 15:29
0評論
對於顱內未破裂動脈瘤,保守的內科治療與積極的介入栓塞或外科治療孰優孰劣,目前尚存在分歧。日前公佈的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結果,也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1、影響出血的危險因素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國際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研究報道了其研究結果。I期回顧性對於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的無症狀性動脈瘤患者,直徑小於10毫米的動脈瘤年破裂率為0.05%,而直徑10~25毫米和大於25毫米者分別為1%和6%以
發布於 2022-10-20 13:34
0評論
當患者被告知他患顱內動脈瘤時多數人選擇接受治療。但究竟該怎麼去治療,往往困擾患者和家屬。目前在神經外科臨床上有兩種治療方法,介入和手術。介入手術過程相對簡單,但術後的後續治療複雜;開放手術治療當時複雜,術後處理相對簡單。介入手術後的患者在10年隨訪時複發率明顯高於手術夾閉。對於年邁、體弱多病者、或術前全身情況差者我們建議以介入為優先考慮;年輕者,位於前循環的動脈瘤還是以手術為主。依筆者的經驗,只
發布於 2023-02-15 05:07
0評論
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卒中學會(AHA/ASA)6月18日在《卒中》(STROKE)雜誌發表了《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編寫組系統回顧了1977年1月至2014年6月的文獻,在基於證據情況下,對未破裂顱內動脈瘤(UIA)患者的自然病史、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篩查診斷、影像學以及外科和血管內治療的轉歸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詳細內容如下:一、動脈瘤進展、增長和破裂的危險因素1
發布於 2023-03-16 07:01
0評論
一般認為,手術夾閉和血管內治療均是顱內動脈瘤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近年來的臨床實踐和比較研究表明,血管內治療和手術夾閉相比更具優越性,已成為顱內動脈瘤治療的首選。更為鼓舞人心的是,血管內治療的新方法、新材料仍在不斷湧現,並快速地推動著顱內動脈瘤的治療。Micrusphere彈簧圈是一款新推出的動脈瘤成籃圈,在設計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在國內剛上市,現將該彈簧圈在我中心初步使用的情況做一簡要彙報。1、材料
發布於 2023-03-24 12:06
0評論
    顱內動脈瘤是血管局部的膨大形成的囊狀突起,由於特殊的組織病理學和血流動力學的原因,動脈瘤常常長在向腦部供血的血管上。屍檢分析成年人的患病率在1-5%之間。但是大部分動脈瘤很小並且據估計這些動脈瘤中大約50-80%的在一生中不會破裂。動脈瘤的形成與先天及後天獲得性因素有關。有2個以上的直系親屬患有動脈瘤或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家族中成員的動脈瘤發病率在8-9%之間。很多結締組織病與動脈瘤的形成
發布於 2022-10-22 18:14
0評論
日常生活中,顱內動脈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還比較陌生,但這種疾病卻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的患者中,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還沒趕到醫院,已告別人世。顱內動脈瘤可以說是隱藏在我們身體裡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威脅到我們自身及周邊親人的生命。那麼甚麼是顱內動脈瘤呢?下面為大家做一下關於腦動脈瘤的臨床知識介紹。甚麼是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又稱腦動脈瘤,是腦動脈內腔的侷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
發布於 2022-12-22 03:30
0評論
甚麼是顱內動脈瘤?它是腦內血管壁上的局部膨隆,類似老化的輪胎鼓出一個大包一樣,在血流的衝擊下,這個大包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患者劇烈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症狀。下圖箭頭所指的是動脈瘤上的破裂或即將破裂的小泡泡。這種疾病需要儘快介入或手術治療,否則會引起致命的顱內出血。
發布於 2023-03-13 15:11
0評論
腦血管病預防與治療顱內動脈瘤係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原因。發病的原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動脈瘤佔大部分。任何年齡可發病,40-66歲常見。有人描述顱內動脈瘤是顱內不定時炸彈,那麼哪些因素會影響誘發其破裂呢?誘發腦動脈瘤破裂的原因有哪些?憂慮、緊張、激動、血壓忽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體力勞動、性生活等等都是動脈瘤破裂的誘發因素。很多病人在出血前
發布於 2023-03-06 03:5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