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肩關節脫臼後應立即復位,越快越好肩關節受傷後,短時間內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處於休克狀態,此時肌肉較鬆弛,而且復位時疼痛也不敏感。但休克期一過,肌肉就處於痙攣狀態,肌肉緊張、疼痛加重,復位也就較為困難。訓練中,如發現肩關節脫臼,應立即讓受傷學員平躺於訓練館的長椅中床上,肩關節脫位分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以前者多見,多因間接暴力所引起。如當上肢外展、外旋及後伸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即沿肱骨縱軸向近側端衝擊,肱骨頭突破關節囊前壁或自下方脫出,移位至喙突下或鎖骨下方。肩關節脫位多見於青壯年及男性中學生,有的病人還伴有肩部骨折。
步驟/方法:
1、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2、 復位者一足置於傷者腋下,腋下可用運動服疊後做為襯墊,墊在腋下(脫去鞋子,左肩關節脫位用左足,右肩關節脫位用右足),逐漸用力向下牽引外旋,同時足跟用力略向外頂腋窩,並將傷肢在繼續牽引下過渡內收,此時即以足跟支點,將肱骨頭擠入關節盂內,復位時聽到“格噠”一聲彈響,傷者立即感到肩部輕鬆,疼痛消失,即為復位後的指標。一般牽引時間約持續3~5分鐘。
3、 男性多於女性。肩關節脫位可分前脫位和後脫位,前者多見。其關節由肩盂和肱骨頭構成,肩盂小而淺,肱骨頭呈半球形,其面積為盂的4倍。肩關節囊薄弱鬆弛,活動範圍大,易發生脫位。當跌倒時,掌或肘著地,上肢內旋後伸,由於傳導暴力或槓桿外力的作用,隨暴力大小可分別造成盂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前脫位。
注意事項:
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