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23 01:04

  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多見者,易發生於中年男性。由於跟骨骨折可嚴重地破壞跟距關節,引起粘連和僵硬,以及骨刺形成和跟骨畸形癒合等,可遺留患足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故在治療時除了明確骨折類型外,更須著重功能治療,即早期活動患足和逐漸承重步行,以達到滿意的功能恢復,而不宜過分強調骨折塊的解剖復位和堅強的固定。跟骨為松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甚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復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病理病因
  成年人較多,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 初診時切勿遺誤。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佔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底部著地,結節的內側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2)跟骨結節水平(鳥嘴形)骨折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1/3,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復位,螺絲釘固定。
  (3)跟骨載距突骨折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衝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較少見。損傷機制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蹠屈。應拍X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衝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後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面。因跟骨為骨松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後一半連同跟骨結節向後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
  引發病症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是最常見的後遺症,當跟骨限局性部位壓力增大後,易形成胼胝、疼痛,由於蹠側皮質不平刺激蹠筋膜,造成蹠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病人常訴跗骨竇處疼健康搜索對確診者可行關節融合術火罐網。
  3、腓骨肌腱卡壓綜合徵:表現火罐網在外踝下方有限局性或廣泛性壓痛及活動時疼痛易被誤診為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行三關節融合術,而未能解除疼痛健康搜索可將增生造成卡壓的跟骨部分廣泛切除並鬆解肌腱火罐網,即可緩解症狀。
  4、屈趾肌腱粘連爪狀趾畸形:見於屈趾及屈肌腱可行肌腱切斷或鬆解術。
  5、跟腱無力:因結節關節角減少跟骨結節上移使跟腱相對鬆弛行走時無力,呈跟足步態可作跟骨截骨術矯正。
  6、跟後墊痛:跟墊結構破壞脂肪組織營養不良,痛閾下降。
  7、神經嵌壓:脛後神經或腓腸神經的蹠內、外側支受壓所致。
  8、足外翻畸形:跟骨體骨折後其外側骨塊向外移位導致外翻平足可作距下關節融合矯正,或作跟骨截骨術火罐網。
  9、跟骨感染:常因撬撥復位或切開復位所致嚴重者可引起跟骨骨髓炎。
  治療措施
  上述骨折可在腰麻下整復,用雙手掌魚際部扣擠跟骨兩側,糾正跟骨體向兩側的增寬,同時在蹠屈位,用力向下牽拉跟骨結節,以恢復結節關節角。復位後可用小腿石膏固定4-6周。
  對波及距下關節的跟骨壓縮粉碎性骨折,治療意見分歧,歸納可有四種方法。
  (1)保守療法又稱不作整復的運動治療。用彈力繃帶包紮傷足,抬高患肢。鼓勵早期開始患肢功能運動及架拐負重。不少人認為這種方法較固定療法功能恢復快,效果好。一般病人在半年內可恢復正常活動,約有3/4的病人可恢復正常工作,不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壓縮骨折,尤為適用。
  (2)骨牽引治療跟骨結節持續牽引下,按早期活動原則進行治療,可減少病廢。
  (3)開放復位適用於青年人,距骨下面外側塌陷骨折。可先矯正距骨結節角,及跟骨體的寬度,再手術矯正關節面。做跟骨外側切口,將塌陷的關節面撬起,至正常位置後,用骨松質充填空腔保持復位。術後用管型石膏固定8周。有人認為術時行內固定,不做石膏外固定,療效更滿意。
  (4)早期關節固定術累及關節的粉碎性骨折,必將引起不可恢復的損害,如於傷後2-3周內手術,行三關節或跟距關節固定術,療效較晚期手術好。
  上述方法為一般原則,但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骨折,極不規則,無法進行正確分類。治療方法不易統一,康復期長,對晚期效果難以做出正確評價,而且無法對每種類型骨折確定一種特殊有效的治療方法。

跟骨骨折如何治療?相關文章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見損傷。以青壯年傷者最多、嚴重損傷後易遺留傷殘。跟骨骨折根據骨折線是否波及距下關節分為關節內骨折和關節外骨折。關節外骨折約佔所有跟骨骨折的30~40%。一般由較小暴力引起、常不需手術治療、一般預後較好。而關節內骨折約佔所有跟骨骨折的70%。由於涉及了距下關節面、可能影響關節功能。應該解剖復位。一、分類關節外骨折按解剖部位可分為1、跟骨結節骨折2、跟骨前結節骨折3、載距突骨折4、
發布於 2022-10-22 14:29
0評論
跟骨骨折是足跟部發生的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如果病情較輕,可以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 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託制動4~6周。待臨床癒合後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紮,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鍊。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後12周以後。 2、有移位的骨折 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
發布於 2024-08-23 22:25
0評論
跟骨應力骨折一、病因和病理跟骨應力骨折不常見。一般發生從事於足跟部遭受反覆較大應力的勞動者和部隊戰士長時間的軍事訓練後。二、症狀和診斷跟部瀰漫性疼痛,跟部可有輕度腫脹,有時可有瘀癍。跟骨內、外側都有壓痛,而不單純侷限於蹠側。X線表現:早期正常,3~4周後可在跟骨側位上見到跟骨後下至前下有一硬化帶。同位素掃描:早期可見局部吸收增加。三、治療局部使用或口服消炎止痛藥物。減少活動,扶拐行走,減少足底負
發布於 2023-01-06 13:06
0評論
1、不波及距骨下關節的跟骨骨折 (1)跟骨前端骨折,波及跟被關節。 (2)跟骨諾節的垂直骨折。 (3)載距突骨折。 (4)結節的“烏嘴狀”骨折。 2、波及距骨下關節的擠壓剪切骨折 (1)垂宜壓縮骨折,跟丹後關節面被相應距骨面垂直擠壓塌陷。 (2)單純勞切暴力骨折,距骨楔人跟骨,分成前內塊的距骨前面部分與裁距突前端和後面的內室部分,即第一度損傷。 (3)四切和擠壓暴力骨折,除前後兩月放外,前骨塊有
發布於 2024-08-23 22:32
0評論
對跟骨骨折病人的營養需求與膳食,患者和家屬大多感到困惑,常常不得不向醫生請教。其實,跟骨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裡可能伴有輕微的全身症狀外,其餘時間裡大多沒有全身症狀,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仿,選用多品種、富有各種營養的飲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使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症狀明顯的時候,應給予介於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所謂
發布於 2022-10-23 00:59
0評論
跟骨骨折主要後遺症為畸形癒合及行走痛,因此不少人主張負重時間至少在8~12周以後。Lindsay及Dewar認為至少須18個月,症狀始能穩定,有的患者恢復原工作4~6個月後仍有殘餘症狀,有的病人隨訪10年,其症狀仍在逐步改善。因此對殘留症狀的治療,應在自覺症狀不再改善後才可考慮。 對殘餘痛應從骨折類型以及是否波及跟距關節進行分析,考慮原因有以下幾種: 1.距下關節痛 瘢痕及損傷性關節炎可以造成距
發布於 2024-08-23 22:18
0評論
概述 跟骨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所以在工作運動中應注意防範跟骨骨折的發生,保護好自己的跟骨,另一方面做好護理工作,對於跟骨骨折病發後也有很大的意義,下面為大家做具體的介紹。 步驟/方法: 1、 首先要做好心理護理,因為患者因為病症影響會出現情緒低下
發布於 2023-07-26 08:29
0評論
方1: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只,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方2: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方3: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跟骨骨折其實是最常見的一種
發布於 2024-08-23 22:38
0評論
概述 跟骨骨折有後遺症嗎?由於患病部位是血液循環的末端,恢復會相對較慢,骨折部位多在跟骨體,少數在跟骨結節,根據受傷後足跟疼痛、腫脹、皮下淤血、行走困難等症狀,如果不注意護理的話,有可能是會影響患者以後的正常行走的,建議患者要注意儘量臥床休息,然後注意保暖,可以用熱水泡腳,有助於活血化瘀,但是仍然要注意到醫院複查。 步驟/方法: 1、 跟骨骨折如果骨折比較嚴重,保守治療無法復位的情況下,可以
發布於 2023-02-03 06:50
0評論
概述 我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小學兩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訓練足球,這些年來一直風雨無阻,也贏得了無數的獎牌,但是作為一個運動員來說,我經常容易受傷,尤其是踢球的部位,前段時間在一場比賽中由於用力過猛,當場造成了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對於運動員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醫生告訴我,至少要休養半年以上,為此我非常的後悔,特別的憂心忡忡,不知道蝸居之後會不會留下一些其他的後遺症,會影響我的體育生涯。 步驟/方法:
發布於 2023-02-03 02:5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