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積液、膠耳等近50多個命名,是中耳的非化膿性炎症,系兒童的重要致聾原因之一,對嬰幼兒的言語、語言和認知發育有十分明顯的影響。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達27%。5歲以下的小兒約70%有過一次中耳炎。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急性炎症治療不徹底、上呼吸道變態反應、內分泌或免疫功能障礙均可導致本病。中耳炎反覆發作應找出病灶及其相關疾病,如鼻、鼻竇、口咽的一些病變,尤其是慢性病灶性感染和阻塞,如腺樣體肥大、鼻咽癌、變態反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顎裂、中耳氣壓傷以及上感和某些急性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等都可引發中耳積液。
家庭自我診查要點
1、感冒後不久出現耳痛、耳悶或耳脹痛。
2、聽力障礙隱匿繼續,嬰幼兒表現對言語反應差,大的兒童則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看電視時須調整大音量。
3、聽力測試為傳導性耳聾,聲阻抗測試為“B”型或“C”型(負壓超過150mmHg)。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是清除中耳積液,改善咽鼓管功能,消除病因。
內科治療:這是本病的首選療法,也是最普通的治療手段。
抗生素,應早期選用有效的抗生素並予以足量治療至積液消失、鼓膜和聽力恢復正常為止。平均7~14天。
腎上腺皮質激素,急性期應短程使用。
鼻腔滴藥,促進鼻腔和咽鼓管黏膜收縮,有利於中耳通氣和引流。如達芬霖。如系變態反應性鼻炎可噴以輔舒良噴鼻劑,每日一次。
中醫中藥治療,急性期宜疏風清熱、宣肺行氣、滲溼通竅。用銀花、連翹、桔梗、薄荷、荊芥、黃芩、桑皮、車前子、澤瀉、甘草煎水內服。慢性期宜健脾益肺、燥溼化痰、活血通竅。用柴胡、香附、川芎、茯苓、黃芪、赤芍、石菖蒲、白朮、甘草。煎水內服。均為每日一劑。
外科治療:
1、鼓膜穿刺抽液及注藥,適合鼓室積液為稀薄者。
2、鼓膜切開置管,經內科療法2~3個月效果不明顯即可考慮鼓膜切開並植入中耳通氣管,特別適用膠耳,一般維持3個月以上,可長達1年。
3、鼓膜造孔術:應用激光鼓膜造孔術可延長鼓膜穿刺孔通氣時間,有利於中耳病變恢復,又能免除置管、取管的麻煩,減少繼發感染的機會。
4、咽鼓管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消除後,可行咽鼓管吹張,促進咽鼓管開放。
5、病灶切除術:如腺樣體刮除術、扁桃體摘除術、鼻中隔矯正術等,伴有顎裂的患兒要及早修補。
家庭護理及預防
加強身體鍛鍊,增強機體抵抗能力,積極預防感冒。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學說中最突出的幾點是感染變態反應、鄰近感染病灶、腺樣體肥大及咽鼓管功能障礙,針對這幾種相關因素,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當感冒後患兒聽覺較前遲鈍或學習成績減退時,均不應簡單責備孩子,而應及早請教耳科醫師,當耳鏡檢查可發現鼓膜內陷、光澤暗、鼓膜肥厚或呈“蘭色鼓膜”,早期行聲阻抗測試為“B”型即可確診。
早期積極預防、治療中耳炎可防止耳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