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的適應症
外感及內生之邪熱,鬱滯於胸膈,可阻滯胸膈氣血,使經脈不得暢通。不通則痛,故可見胸痛,擾亂氣機則肺之宣發肅降失常,故可見咳嗽,喘鬱熱逆傳心包,擾亂心神,則可見煩悶懊惱,不眠等心神不寧的症狀,而熱邪灼傷脈絡肌腠則可發生炎症,熱迫血行則可見出血。
一、外感之熱
1.外感熱邪
熱邪從皮毛而入,本應解其外而病自愈,若不及時驅邪外出或誤治而使邪熱入於胸膈。
2.外感寒邪入裡化熱
外感寒邪侵入皮毛腠理,本應驅邪外出而愈,但現汗吐下之法用之不當,反使正虛而邪入於裡,鬱而化熱,留戀於胸膈之間。
二、內生之熱
臟腑鬱熱傳於胸膈之間,或心火無以制約而亢盛,古人云“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故邪熱傳之以心包胸膈也。
辨證要點
梔子豉湯的辨證要點: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惱,反覆顛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結痛或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舌苔黃。
河北當地名醫劉保和老師用此方有兩個辨證法寶。第一,病人睡眠不佳。第二,用拇指按劍突下病人感覺有憋脹疼痛感。凡有此二證者可用此方。
方藥解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棉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分為二服,溫服一升。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嘔者止後服。(臨床不嘔者為多)
梔子,味苦性寒。其輕飄想到肺,色赤入心,瀉心肺之邪熱使之屈曲下行,從小便出,而三焦之鬱火以解,熱厥心痛以平《本草備要》。故導熱下行從小便出,除上焦胸膈之鬱火。
香豉,性甘微寒。色黑,形如腰子,故入腎,養陰清熱。其氣香竄。其性生髮,輕浮上行。宣洩心肺鬱熱,甘辛微寒,解表除煩。和胃降濁,舒暢氣機。
梔子配香豉,清洩胸膈鬱熱。鬱熱一除則懊惱煩悶諸證消除,又可鼓動腎水上濟心陽,水火相濟,陰陽調和,邪熱自滅,君主自安。此方升中有降,降中有生,宣鬱達邪,清熱除煩。
現代臨床應用
1.神經系統:如神經官能症、癔病、感染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癲癇等。中醫屬癲證、狂證、鬱證、不寐、虛煩、熱擾胸膈等範疇。
2.外感病:如流感、中暑、副傷寒、流腦等。中醫屬傷寒、春溫、冬溫、暑溫、溼溫等範疇。
3.循環系統: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中醫屬發熱、心悸等範疇。
4.呼吸系統: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中醫屬咳嗽、喘證、痰飲等範疇。
5.消化道系統:如食道炎、慢性胃炎等。中醫屬胃痛、嘔吐、呃逆、噫氣等範疇。
6.婦科:如子宮功能性出血等。中醫屬月經不調、崩漏等範疇。
7.其他:如齒衄、鼻衄、小兒夜啼、藥物反應、心癢、食復、伏熱等。
典型病例
1.倒經
一女生,近兩個月來鼻出血,堵鼻則從口出,睡眠差,按其劍突下有脹痛感,予以梔子豉湯,一劑鼻衄除,感知月經亦來,追問其月經,原來已三月未來,恍然明白此非單純鼻出血,此乃倒經也。鬱熱阻滯血不下行反上行從鼻出。
2.胸膈鬱熱
陳某,男5歲,5月前因高燒,抽風,昏迷。西醫疑為“腦炎”,經治療病情緩解,但遺有神智錯亂哭笑無常,煩躁不安,曾進中西藥未見效果。察其面色紅光,口唇鮮紅,舌質紅而苔薄黃,脈滑微數。此屬胸膈鬱熱夾痰阻滯心包之象,治宜清透鬱熱、豁痰開竅、鎮心安神。於是用梔子豉湯加竹瀝適量,送服安宮牛黃丸。1日3次每次半粒。與服旬日諸症悉解,再服一旬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