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兒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導致生活技能相對較差,因此,如何使他們通過教學能夠走進生活、適應生活、學會生活,便顯得更為重要。那麼在教學中如何貫穿和實施“生活教育”的理念呢?
教學內容生活化
針對中重度智障兒童的教學目標是掌握以衣、食、住、行為主的各相關領域的基本常識和基本技能,讓他們走上社會後儘可能獨立地適應家庭和社區生活。為更好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目前我們學校主要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等教材,對程度較輕、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主要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並有選擇地使用普教教材。即使這樣,各班內的學生殘疾程度、接受能力差距仍然很大,我們又在每個班裡實行分類與個別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每個教師手裡至少有二至三套教材供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選擇使用。為彌補現行教材的不足,我們編寫了以生活化為主旋律的綜合康復訓練校本教材。教材分為《新同學》和《小學生》兩大主體部分,主要包括能力形成和能力提升兩大主板塊。
教學語言生活化
智障學生由於腦功能發育障礙,認知能力較差,生活經驗缺乏,普遍缺少溝通的動機,交往能力比較差。對於智障學生而言,溝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技能,較強的溝通與交往能力更能夠幫助他們較好地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立足社會。因此,我們就要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資源,創設生活化的課堂語言環境。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儘量使用生活化的語言,教師在使用生活語言時要了解他們的語言基礎和語言特徵,同時生活化的語言語句要簡短,語速要適中,要突出質樸、直白、常用,甚至要口語化,或者藉助生活中地方性的語言。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聽的能力、理解能力方面降低難度,讓學生感到親切,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也為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供交流的基礎。
教室環境生活化
中重度智障學生認識事物主要靠形象思維,對於他們來說,熟悉的、具體直觀的材料比較容易領會掌握。教室是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也是最為熟悉的環境之一。一個美麗幽雅、充滿知識情趣的教室環境佈置,不但能給智障學生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還能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他們的知識範疇,提高學習積極性。構建生活化校園,佈置與學科教學、與生活內容息息相關的教室環境,是培智課堂教學面向生活的需要,要考慮培智學生的特點,結合課堂實際,用教學積累的字詞卡片、生活用具、標籤等來裝點教室,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對課堂學習的內容能夠進行鞏固,激發溝通交流的激情。
教育實踐生活化
智障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特別差,怎樣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從而達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目的呢?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採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來模擬,但是效果並不好。現在,我們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入生活進行實踐。
同時,我們還經常帶領智障孩子走出校園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給孩子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為他們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