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蒸熱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吳茱萸用藥禁忌:
1、陰虛火旺者忌服吳茱萸。
2、腸虛洩者尤忌吳茱萸。《本草蒙筌》
3、蓼實為之使。惡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本草經集註》
吳茱萸湯1
功效:養血溫經散寒,主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產後益劇者。
組成:吳茱萸6克 防風 桔梗 乾薑 甘草 細辛 當歸各3克 乾地黃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吳茱萸湯2
功效:主治產後肺感寒,咳嗽不已。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分,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1分,當歸(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製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吳茱萸湯3
功效: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主治婦女經行腹痛,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為病者。
組成: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制) 麥冬各6克 防風 細辛 藁本 乾薑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來源:《醫宗金鑑》卷四十四。
吳茱萸湯4
功效:主治卒心痛。
組成:吳茱萸5合,桂1兩。
用法: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處方來源: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吳茱萸湯5
功效:主治厥陰經頭風頭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沫。
組成:半夏(姜制) 吳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參 白茯苓 白芷 廣陳皮各等分
用法:上銼為末。加生薑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服。
來源:《審視瑤函》卷三。
吳茱萸湯6
功效:主治傷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煩悶絕。
組成: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大棗5個,甘草1分(炙微赤,銼),生薑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銼細。以水2大盞半,煎至1盞半,去滓,分3次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聖惠》卷十二。
吳茱萸湯7
功效:溫陽運脾,理氣消脹,主治陰盛生寒,腹滿臏脹,常常如飽,飲食無味。
組成:吳茱萸(湯淘,炒) 厚朴(生薑制) 官桂(去皮) 乾薑(炮)各60克 白朮 陳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薑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來源:《宜明論方》卷一。
吳茱萸湯8
功效:主治婦人髒氣本虛,宿夾積冷,胸腹脹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或因新產血氣暴虛,風冷乘之,以致寒邪內勝,宿疾益加。
組成:吳茱萸(炒)1錢半,桔梗、乾薑(炒)、炙草、半夏(制)、細辛、當歸、白茯苓、桂心、陳皮。
用法:生薑為引,水煎,熱服。
來源:《萬氏女科》卷三。
吳茱萸湯9
功效:主治霍亂,嘔吐酸水,氣結心下。
組成: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白朮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蓽茇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檳榔(銼)2兩半,人參1兩半,大黃(銼,炒)2兩。
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茹彈子大,生薑3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
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