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痂和潰瘍
為本病特徵之一,見於65%~98%患者。
幼蟲叮咬處先出現紅色丘疹,成水皰後破裂,中央壞死結褐色或黑色痂,稱為焦痂。
焦痂圓形或橢圓形,圍有紅暈,痂皮脫落後成小潰瘍;大小不一。
直徑1~15mm,平均約5mm,邊緣略聳起,底部為淡紅色肉芽組織。
一般無痛癢感,偶繼發化膿。多數只有一個焦痂,但也有多至2~3個及10個以上者。
幼蟲好侵襲人體潮溼、氣味較濃的部位,故焦痂多見於腋窩、腹股溝、會陰、外生殖器、肛門等處。
但頭、頸、胸、乳、四肥、腹、臀、背、眼瞼、足趾等部位也可發現。
二、淋巴結腫大
絕大部分有之。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結腫大如核桃或蠶豆大小,壓痛而可移動,不化膿,消失較慢。全身淺表淋巴結可輕度腫大。
三、皮疹
為斑疹或斑丘疹,暗紅色,加壓即退,少數呈出血性;大小不一,一般約3~5mm,以胸、背和腹部較多,向四肢發展。
面部很少,手掌腳底無疹。少數於第7~8病日在上顎和頰部出現小紅色內疹。
皮疹的發生率在各次流行中也有較大差異,自30%~100%不等,可能與不同株、病情輕重、就診早晚等因素有關。
皮疹於第2~8病日出現,平均為第5~6病日,一般持續3~7天后漸次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