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是奶類含有的一種糖類,在小腸中必須經乳糖酶的水解變為兩個單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後才能被吸收。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入奶或奶製品後,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滯留在腸腔內,使腸內容物滲透壓增高、體積增加,腸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腸並在大腸吸收水分,受細菌的作用發酵產氣,輕者症狀不明顯,較重者可出現腹脹、腸鳴、排氣、腹痛、腹瀉等症狀。醫生們稱之為乳糖不耐症。具體來說有以下五大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指自出生時機體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機體常染色體上隱性基因所致,這一類型很少見。
2、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又稱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於人類世代飲食習慣導致基因改變,發病率與年齡和種族有關,大部分人屬於這種類型。
3、繼發性乳糖酶缺乏: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致使小腸上皮損傷而導致的暫時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見病因如感染性腹瀉,機體疾病康復可後恢復正常。
4、對於小兒來說,秋季多發性腹瀉、細菌性腹瀉會引起腸胃功能的暫時低下,乳糖酶分泌減少或活性降低,持續飲奶會引起繼發性乳糖不耐症。
5、大劑量服用頭胞類、內酰胺類抗菌素後也會引起繼發性乳糖不耐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