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1-24 13:51

杜興氏肌肉萎縮症(DMD)是最常見的肌肉萎縮症類型,預後最差,是中國最常見的X連鎖隱性遺傳性肌病,發病率約為3/10萬活產男性,國外報道為1/3600至6000活產男性;是一種致命性疾病。在20世紀60年代,受影響兒童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14.4歲。

儘管幾十年來人們對DMD的分子遺傳病因學有所瞭解,基於這一基礎的基因治療研究也大量湧現,但病因學治療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DMD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隨著糖皮質激素的使用,1990年兒童的平均壽命延長到19.3歲,2012年達到24.5歲,這是因為使用了其他綜合輔助治療,如無創通氣。這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證明能有效延緩病情發展的藥物治療。

儘管糖皮質激素有許多副作用,其中有些副作用難以忍受,必須減量或停用,但在目前的條件下,它們仍然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手段。醫學界有充分的證據推薦對所有DMD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儘可能長時間地保護患者的活動功能,減少心臟、肺部和骨骼的併發症。

杜興型肌肉萎縮症患者的荷爾蒙治療相關文章
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的病發率約為每十萬名出生男嬰中有20-30個案。病患者中約三分一有家族病歷史,三分一由無症狀的DMD攜帶者母親所獲得,三分一相信是經遺傳基因突變而致病,患病男嬰於初生時並無異樣,病情通常初顯於嬰兒開始學行階段,患者的活動能力發展較同齡的孩子緩慢,他們通常需用手部支持才可從地上站立起來(Gower'ssign)。到4-5歲時,患者與朋輩一起玩耍,跑步時便感困難,同時跳躍
發布於 2024-02-04 02:53
0評論
由於關節的畸形對患者的活動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拉筋及各種物理治療,需於病情早期便開始,以防止攣縮(contracture)的出現。適量的運動亦有助於加強兒童的活動能力。適當的輔助器械(如splint,brace等)對於關節的強化和防止畸形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 當肢體出現畸形時,部份患者可利用適當的外科手術加以矯正。藥物治療的成效目前是令人失望的。雖然有研究指出,類固醇的使用可以令到患者在幾年的
發布於 2024-02-04 03:00
0評論
1.益髓湯 生黃芪、熟地、雞血藤各15克,臺參、白朮、當歸、白芍、鹿角膠(或鹿角霜)、補骨脂、川斷、川牛膝各9克,甘草3克、制龜版、枸杞、菟絲子各12克,鹽知母、鹽黃柏各6克。 2.加味健步虎潛丸 黃芪、仙靈脾、鹿筋各100克。海龍、海馬、人參、龜版、當歸、杭芍、熟地、枸杞、杜仲、川斷、菟絲子、鎖陽、白朮、薏苡仁、陳皮、牛膝、木瓜、秦艽各30克、蘄蛇3條、炙豹骨9克,補骨脂、知母、黃柏、桂枝、羌
發布於 2024-02-04 03:13
0評論
1、患兒均為男性,多在3-5歲發病;起病隱襲,大部分患兒坐、立時間發育正常,50%病兒開始行走較正常兒童晚(15個月後),開始症狀多為行走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無力自軀幹和四肢近端開始緩慢進展,下肢重於上肢;骨盆帶肌肉無力,肌張力減低,由於髂腰肌和股四頭肌無力而登樓及蹲位站立因難,進而腰椎前突,因盆帶肌無力而走路時向兩側搖擺,呈典型鴨步;由仰臥站立時由於股肌和髂腰肌的無力,患兒必須先轉為
發布於 2024-02-04 03:20
0評論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類的痿證的飲食調護理重在增加營養,增強體質。 在主食的基礎上,要加用補益脾腎的八寶粥、龍眼肉粥、山粥、海參粥和補益精血的肉食。平時要多食豆芽菜、菠菜、白菜、蘿蔔、西紅柿等蔬菜,我飲甘泉水、檸檬汁等飲料,尤以牛乳、豐乳為佳。水果宜多食山楂、大棗、橘柑之類。 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飲用果酒,如葡萄酒、啤灑之類。飲食宜五味得當,不可偏嗜。避免暴飲暴食,尤其是飽餐高糖飲食,對週期性麻痺,臨
發布於 2024-02-04 03:07
0評論
杜興氏肌營養不良是由於X染色體上dystrophin基因請缺陷所致,發病率為新生男嬰的1/3500,該疾病的特點為肌肉進行性損傷,患者3-4歲左右發病,5-6歲可出現行走困難,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全身骨骼肌無力和肌肉萎縮,下面由專家為您詳細講解一下。一、徵兆及診斷方法:一般在5歲以前發病;臨床特點為進行性對稱性肌無力,以肢體近端受累多見,起病常於下肢開始;體查無肌顫,無感覺障礙,多伴有腓腸肌假
發布於 2024-02-06 04:02
0評論
目前,雖然很多學者對肌營養不良症的病因及發病機理進行了探索,但至今仍不清楚,由於本病的病程緩慢,某些類型長達正常生命跨度,這對本病的治療以及療效估計帶來很大困難,現在雖然有上百種藥物的臨床應用,但至今仍無肯定療效的藥物,以至於此病仍在發展狀態中,造成患者病累終生。 1.三磷酸腺苷(ATP)能暫時緩解症狀。肌注後,尿酸排洩增加,代謝活躍,停藥後症狀發展迅速。 2.三磷酸苷(UPT)通過糖代謝而改善
發布於 2024-02-06 04:29
0評論
臨床表現是:患兒均為男性,多在3-5歲發病;起病隱襲,大部分患兒坐、立時間發育正常,50%病兒開始行走較正常兒童晚(15個月後),開始症狀多為行走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無力自軀幹和四肢近端開始緩慢進展,下肢重於上肢; 骨盆帶肌肉無力,肌張力減低,由於髂腰肌和股四頭肌無力而登樓及蹲位站立因難,進而腰椎前突,因盆帶肌無力而走路時向兩側搖擺,呈典型鴨步;由仰臥站立時由於股肌和髂腰肌的無力,患兒
發布於 2024-02-06 04:09
0評論
1、Ⅰ型,又稱重型、急性型、嬰兒型,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即出現症狀,病患之四肢及軀幹因嚴重肌張力減退而呈現無力症狀,頸部控制、吞嚥及呼吸困難,哭聲無力、肌腱反射消失,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Ⅱ型,又稱中間型,其症狀常出現於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病患之下肢呈對稱性之無力,且以肢體近端較為嚴重,患者無法自行站立及走路,有時可見舌頭及手部顫抖,肌腱反射消失或減弱,但臉部表情正常,患者
發布於 2024-06-30 17:29
0評論
1、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較強烈的長期或反覆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縮發展。 2、合理調配飲食結構。肌萎縮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補充,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質,以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早期採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並積極配合藥膳,如山藥、苡米、蓮子心、陳皮、太子參、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
發布於 2024-06-30 17:3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