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
年齡是發生痛經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月經的頭幾個月,痛經很少發生,然後發病率迅速上升,在16~18歲達到高峰(82%),30~35歲後逐漸下降,在生育年齡中期穩定在40%左右,然後降低,50歲時保持在20%。性生活的開始會降低痛經的發生率。在瑞典對19歲的年輕婦女進行的5年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到24歲時痛經的發生率從72%下降到67%。嚴重程度也有所下降。
分娩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有足月妊娠和分娩史的婦女的痛經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明顯低於沒有妊娠史的婦女和有過妊娠但自然流產或引產的婦女。由於支配子宮平滑肌細胞的腎上腺素能神經在臨產時幾乎完全消失,子宮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也會降低;分娩後,這些神經末梢僅部分再生,子宮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不會恢復到懷孕前的水平。足月妊娠後子宮神經肌肉活動的這種改變可以解釋足月分娩後痛經的減少或消失,但流產時沒有這種改變。此外,月經初潮較早或月經時間長而多的婦女有嚴重的痛經。服用避孕藥的人,痛經的發生率明顯降低。痛經還表現出一定的家族特徵,痛經患者的母親和姐妹常有痛經。吸菸者的痛經程度會降低。教育程度和體育活動與痛經沒有關係。
其他研究表明,特定的職業和工作環境也與痛經有關。長期接觸汞和苯類化合物(即使是低水平的)的婦女,痛經的發生率增加。寒冷的工作環境也與痛經有關。
精神因素。精神因素與痛經之間的關係已經討論了多年,結果並不一致。有人認為精神因素對痛經婦女也很重要,她們往往表現出自我調節能力差,更加抑鬱、焦慮和內向,那些嚴重的痛經患者在興趣和情緒方面比沒有痛經的人更加女性化。也有人認為,精神因素隻影響對疼痛的反應,並不是致病因素。
(二)發病機制
1.子宮收縮異常 原發性痛經的發生與子宮張力增高和子宮肌肉活動增強引起的過度痙攣性收縮有關。在正常月經期間,子宮腔內的基本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