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疼痛多見於老年人,主要原因是髖關節數十年的過重關節軸向負荷導致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所致。但是在臨床上確有部分中青年患者,尤其是經常運動,也會表現為髖關節的長期疼痛,這種情況用上述發病機制就很難做出解釋。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影像系的 Kaye 博士提供的一則經典案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種新的啟示。
患者,35歲男性,伴有髖關節疼痛數年。行髖關節磁共振檢查結果如下。
影像學表現:分別為斜軸位 T1 加權和冠狀位質子密度加權脂肪抑制成像,圖像顯示髖臼盂唇的前上方撕裂。斜軸位圖像顯示股骨頸輪廓異常,在股骨頭頸聯合處骨質撞擊形成異常突起。同時髖臼外側伴有軟骨損傷和軟骨下囊性改變。對於α角的測量,如圖所示,結果為58°(正常小於50°)。
診斷:股骨髖臼撞擊綜合徵(凸輪撞擊型)。
病例學習:
股骨髖臼撞擊綜合徵(FAI)是由先天性髖臼和股骨近端發育異常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症狀,是年輕患者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誘因。發病機制是髖關節發育異常導致生物力學的改變,常年重複性對髖臼盂唇的微創而引發。目前被公認的兩種類型為凸輪式和鉗式,兩種類型常同時出現(86% 的患者同時伴有)。
凸輪式,正如本案例中的 FAI,常表現為股骨頭頸連接處結構異常。在此類型中,股骨近端與髖臼盂唇異常的撞擊,常年重複,導致髖關節的軟骨損傷,最終引起骨性關節炎。
α角可在斜軸位 MR 序列上測定,斜軸位 MRI 掃描時應與股骨頸平面平行。圓圈的劃定應沿股骨頭的輪廓,但不包括股骨和髖臼軟骨. 圓的中心垂直於股骨頸畫一條直線,平分股骨頸平面。在圓心點和股骨頭的輪廓開始偏離圓的點之間畫另一條直線。兩條直線的夾角即為α角,正常一般小於50°,當夾角大於55°時提示有凸輪型 FAI的可能。
FAI常發生於年輕患者,15到50歲之間。後期一般會發展為骨性關節炎,因此,如果診斷未明確,後期與原發性骨性關節炎較難鑑別。
治療:主要包括髮育異常骨質的手術切除,矯正生物力學。如果存在繼發性骨關節炎可能,需要進行軟骨損傷關節鏡修復,甚至是髖關節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