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核黃疸 "又稱膽紅素腦病,是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未結合膽紅素穿過血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基底核、視網膜下核和蒼白球的黃染引起腦癱。症狀的嚴重程度與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年齡和其他因素有關。一般有四個階段:警告期的特點是嗜睡、拒乳、肌張力低下、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以及其他抑制症狀,也有呼吸暫停和心動過緩,大約半天到一天後是痙攣期。痙攣期表現為興奮性症狀,如痙攣、肌張力增加、尖叫、眼球震顫、呼吸困難、抽搐或角膜內翻。在早產兒中,痙攣和其他症狀可能不明顯,治療後的存活兒童在1至2天后進入恢復期。
步驟/方法:
1.新生兒黃疸是由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和共軛膽紅素濃度增加引起的。遊離膽紅素(即血液中未與白蛋白結合部分的未結合膽紅素)具有很強的親脂性,可以透過細胞膜,當它進入腦組織時,可以產生膽紅素的毒性作用,引起膽紅素腦病。
2.膽紅素的神經毒性作用是阻斷腦細胞線粒體的氧利用,使腦細胞的"呼吸"和能量產生受到抑制,從而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因此,臨床上通常以血清膽紅素濃度來估計膽紅素的風險,但通常要以遊離膽紅素的升高為主要因素。
3.核黃疸後的患兒大多有手足徐動的腦癱。由於基底核和大腦其他部位的神經細胞變性和壞死,患兒有錐體外系損害的症狀或體徵,並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主要是四肢的不自主、無目的、不協調的運動,壓力大時加重;面部肌肉、發音和語音器官也受累,表現為流口水、咀嚼困難、語言障礙;聽力障礙等。
注意事項:
通常在出生後2個月至6個月出現,表現為四肢不自主運動,頭部和軀幹扭動,眼睛難以上翻或斜視,聽力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哭鬧不安,智力落後,最後發展為手足徐動型腦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