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各個年齡階段的患者因肩背疼痛來醫院就診,追問病史,才知他們中許多人頸部不適、手指麻木已經多時,直到疼痛加重,影響工作、學習、生活才來看病。經過檢查,多為頸椎病。
頸椎病是怎樣形成的
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化及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鄰近脊髓、神經根、血管及交感神經,並由此產生的頸、肩、上肢一系列不適表現。由於頸神經根感覺神經纖維排列在上,運動神經纖維在下,故臨床上經常出現上肢感覺神經障礙。
人類的脊柱中有7塊頸椎,是體積最小、強度最差、最靈活、活動頻率最高、單位面積承重大、最容易勞損的椎體,並具有頸椎椎管的先天性發育性狹窄與畸形、其下段與胸椎又相對固定的特殊性。故而,頸椎是脊椎受損的好發部位,尤其是頸椎的第2、3、4、5、6段,更容易發生損傷,形成頸椎病。
由於年齡增長及各種急、慢性勞損的病理生理變化,可導致頸椎間盤進行性的退行性病變。包括髓核脫水、彈性下降、萎縮,纖維環膨出、破裂,頸椎間隙變窄等變化。久而久之,在椎體後緣、後關節、鉤椎關節等部位出現反應性的骨質增生及韌帶鈣化、增厚,致使椎間孔和椎管狹窄,進而壓迫相應的脊神經根和椎動脈,產生一系列頸椎病症狀。
一些不良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會促進和加速頸椎病的形成。如:1)長期枕高枕睡覺;2)從小就坐不直、站不直、臥不直,總是埋頭看書、寫字;3)超過頸部耐量的運動;4)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疾病也可促使頸椎發生退行性變化;5)頸部外傷、扭傷、牽拉傷、交通事故等;6)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家族;7)因挑食影響骨骼發育;8)不適當使用電腦、久坐、不活動,有些少年兒童玩電腦遊戲沒有節制,所以頸椎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小。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1.休息對頸椎病疼痛有明顯的緩解作用。頸椎間盤突出症及各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患者,經過休息可以使頸部肌肉放鬆,減輕由於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減少頸部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特別對突出的椎間盤消腫有利。臥床休息期間若能配合注射治療、應用熱療、頸椎牽引和藥物治療,則效果更好。但是,臥床時間不宜過久,以免發生肌肉萎縮,肌肉、韌帶、關節囊粘連、關節僵硬等變化,造成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礙。2.神經阻滯或者病灶注射療法,是直接將藥物注射到神經根、神經節、神經幹附近或注射到包含神經組織在內的疏鬆結締組織內,對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流循環、血流速度、血流量,對消除疼痛、麻木,改善頭暈、失眠、耳鳴、視力疲勞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3.頸椎牽引療法對頸椎病是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有效,對退行性變化嚴重的頸椎病患者,應注意牽引的時間、強度和角度。對病程較長的脊髓型頸椎病進行頸牽引,有時可使症狀加重,應慎用和不用。
4.傳統的按摩、推拿療法對頸椎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但對於頸椎小關節紊亂、頸椎半脫位、嚴重骨質疏鬆症等疾患,慎用和禁用頸椎旋轉復位手法。建議採用旋轉復位手法進行頸椎病治療時,要在頸椎X光檢查的基礎上進行。
5.圍領和頸託均可起到制動保護頸椎、減少神經磨損、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的作用,並有利於組織水腫的消退和鞏固療效。圍領和頸託可以白天戴上,休息時除去。長期應用頸託和圍領可以引起頸背部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穿戴時間不可過久,在症狀逐漸減輕後,要及時除去,加強肌肉鍛鍊。
6.理療也是較為有效和常用的治療方法。
7.藥物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可以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常用的藥物有:解熱鎮痛劑、擴張血管藥物、解痙類藥物、營養和調節神經系統藥物、增強骨代謝的鈣劑等。
8.各種外敷藥的局部應用對減輕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效果。
頸椎病的自我防護
患了頸椎病,除了積極治療,還要注意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防護。
1.改變生活與工作中的不良姿勢及體位,俯案工作時間過長和電腦工作時間過長,儘可能暫時改變一下工作方式,向“小學生”一樣,增加“課間”休息時間;特別是電腦一族,應該常“偷懶”,多做肩部、頸部舒展運動。
2.在發病期間臥硬板床休息,選擇高度在10cm左右的枕頭,也可選用軟硬適度的中凹型枕頭。3.多運動,增強腰背及肩頸肌肉的強度。
4.矯正長時間屈頸的習慣。
5.疼痛期間減少頸部活動,疼痛減輕後開始逐漸作頸部各方位活動鍛鍊,增強肌力,有助於頸椎病的穩固和恢復。
6.注意保暖,不貪涼、不讓“涼風”直接吹後枕部。
7.症狀加重時,想著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