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最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其病因可為骨贅擠壓、急性外傷、慢性勞損、關節囊鬆弛後小關節錯位及椎體異位等。骨性和軟組織因素造成椎間孔縮小,神經根受壓水腫、炎症、粘連等。對於經正規非手術療法3個月以上無效的患者,或雖非手術療法有效,但由於症狀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頸椎前路減壓融合手術(ACDF)是目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術式之一。自上世紀50年代Smith和Robinson首次報道以來,ACDF經過半世紀的發展已被視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金標準”。
然而這一“金標準”卻仍缺乏有力的直接證據支持,因為以往的研究要麼缺乏非手術對照組,要麼是非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而證據等級低。為此,瑞典學者Markus
Engquist等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比較行ACDF加物理療法與單獨行物理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將63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患者接受ACDF手術後再行物理治療,稱為手術組,另一組患者不採用手術治療而只採用物理治療,稱為非手術組。共有31例患者被隨機分配至手術組,而非手術組患者為32例。
物理療法內容包括一般的與特殊的功能鍛鍊,以及緩解疼痛的相關處理。患者均隨訪24個月以上,主要評價指標包括頸部功能障礙指數(NDI),頸部與手臂疼痛強度的VAS評分,以及患者的整體狀況評價。
該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後的NDI評分,頸部與手臂疼痛的VAS評分較基線時均顯著降低。重複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之間的NDI評分、手臂疼痛的VAS評分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但手術組患者的頸部疼痛VAS評分明顯小於非手術組患者。
在術後隨訪的第12個月時,手術組中有87%的患者評價自我的症狀要好於/明顯好於術前,而非手術組該類患者的比例只有62%,兩組患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至術後隨訪第24個月時,手術組與非手術組的這一比例分別達到81%與69%,兩組患者之間已無顯著性差異。
圖1 研究設計流程圖
圖2.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後隨訪時的NDI評分(A)、頸部疼痛強度的VAS評分(B)、手臂疼痛強度的VAS評分(C)
表1.患者隨機分組前的社會人口統計學資料
表2.參加研究的患者以及37例完成了基線調查問卷但拒絕參與研究的患者其社會人口統計學資料
表4.患者的整體狀況評價
該研究結果表明,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而言,手術干預結合物理治療可以在術後第一年的時間裡迅速緩解症狀,其中頸部疼痛與整體健康狀況改善程度要優於非手術組。然而至術後第二年時,兩組患者之間的療效差異減小並消失。因此,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在考慮手術治療之前應首先嚐試較系統的物理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