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指頸椎退變、增生,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症侯群,病變部位好發於頸5/6和頸6/7之間。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慢性重複性勞損、全身代謝、內分泌改變等因素有關,好發於中老年及長時間伏案工作者。
病因與病理:
1、外因:各種急慢性外傷可造成椎間盤,韌帶和關節囊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使脊柱穩定性下降,促使頸椎發生代償性增生,增生物如直接或間接壓迫神經、血管,就產生症狀。
2、內因:主要是椎間盤退變。軟骨板骨化,通透性下降,髓核脫水、纖維化,椎間隙變窄,脊柱穩定性下降、鉤椎關節及小關節發生磨損而增生;椎體也代償性增生,而椎間孔變窄、變小,進而壓迫神經血管。增生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表現:椎體前緣、後緣、側後方,鉤椎關節側方、後方,橫突、小關節等。
頸椎過度或不協調的活動,可使增生物對周圍軟組織的刺激產生無菌性炎症;或局部受涼,血運減少,肌肉痙攣,進而產生無菌性炎症。
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痛、麻、感覺異常、肌力減弱、神經反射減退、特殊檢查異常、X線改變。
2、椎動脈型。頭痛、眩暈、f心、嘔吐、耳聾耳鳴、視物模糊,與轉頭有關。
3、交感神經型。頭痛頭暈、視物模糊、胸悶、心慌、心前區痛、汗出、肢冷或發熱。
4、脊髓型。一側或雙側肢體麻木、乏力,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胸背部有束帶感,嚴重者有括約肌功能障礙。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神經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5、混合型。有人將頸前刺激反應稱為“頸型”,可見吞嚥困難、咳嗽、發音不清等。
治療:
治療原則:舒筋活血,理筋通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吸收。治療之前一定要明確診斷,排除手法禁忌症。
1、 手法治療,做按摩點穴。
2、 頸椎枕頜牽引。
3、 理療與中藥離子導入。
4、 中藥辨證施治。
5、 中藥製劑,靜脈滴注,如川芎嗪、丹參注射液等。
6、 消炎止痛類藥的應用。
7、 神經營養藥的應用。
8、 生活調節:避免長時間伏案工作。
9、睡眠姿勢。
10、 功能鍛鍊:龍頭鶴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