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 係指頸椎骨質、關節及其附近軟組織退行性改變造成神經根、脊髓和椎動脈等受壓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經症狀和頸椎及其關節改變的疾病。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1、頸椎病表現輕者頭、頸、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體痠軟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病變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時則可出現頭暈、心慌等相應的臨床表現。
2、簡易分型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是臨床常見病。
3、現在有年輕化趨勢。以前都是40多歲以上的人多見,現在30來歲的人也可出現頸椎病。
頸椎病的病因學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並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1)椎間盤的變形
當椎間盤開始出現變性後,由於形態的改變而失去正常的功能,進而影響或破壞了頸椎運動節段生物力學平衡產生各相關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因此,我們將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視為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
椎間盤變性造成椎體間關節的鬆動和異常活動,局部微血管的撕裂與出血而形成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 此血腫既可直接刺激分佈於後縱韌帶上的竇-椎神經末梢而引起各種症狀,又升高了韌帶下壓力,因而可出現頸部不適、痠痛、頭頸部沉重感等一系列症狀。
(3)椎體邊緣骨刺形成
隨著血腫的機化、骨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體前緣的骨贅。此骨贅可因局部反覆外傷,周圍韌帶持續牽拉和其他因素,並不斷通過出血、機化、骨化或鈣化而逐漸增大,質地也愈變愈硬
(4)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小關節、黃韌帶、前縱韌帶與後縱韌帶 。
前縱韌帶與後縱韌帶的退行性變主要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與硬化,後期則形成鈣化或骨化,此種現象不妨將其視為人體的自然保護作用。由於韌帶硬化與鈣化後可直接起到局部制動作用,從而增加了頸椎的穩定性,減緩了頸椎病的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惡化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並不發病。
其主要原因就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並不十分嚴重,但症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從影像學資料可以看出,頸椎管實際徑線的大小是決定神經症狀的出現早晚或是否出現的主要因素主一
3、慢性勞損
所謂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因其有別於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著直接關係,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
(1)不良的睡眠體位
人的一生大約有1/3到1/4的時間是在床上渡過的。因此不良的睡眠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及在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因疲勞而造成程度不同的勞損,並由椎管外的平衡失調而波及椎管內組織,從而加速了頸椎的退變進程。所以在臨床上常可發現有不少病例的初發症狀是在起床後出現的。
(2)不當的工作姿勢
大量統計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包括家務勞動者、刺繡女工、辦公室人員、打字抄寫者、儀表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等等。除因長期低頭造成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外,在屈頸狀態下,椎間盤的內壓也大大高於正常體位,甚至可超過一倍以上。此外,由於同樣的原因,某些頭頸常向一個方向轉動的職業,如手術室護士、交通警及教師等亦易引起頸部勞損。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
正常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對頸椎已有退變者應避免增加頭頸部活動量及頻率的鍛鍊活動,以延緩頸椎的退行性變化。
頸椎病的症狀
1、頸型
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
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查體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上肢淺感覺遲鈍、肌力減退、反射弱。
3、椎動脈型
頭痛、頭暈等腦血管痙攣症狀及眩暈、噁心、耳嗚、視物不清等腦缺血癥狀。 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
5、脊髓型頸椎病
表現為四肢無力、僵硬、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
6、混合型頸椎病
有上述兩種以上的臨床表現。
頸椎病的治療
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兩大類。
1、非手術療法有手法治療、中西藥治療,頸部圍領、頸枕、頸椎牽引,局部封閉,理療,針灸及功能鍛練等,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療法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且花錢少、痛苦小,很受歡迎;
2、手術療法則有後路椎板切除減壓,前路椎間盤切除術,椎體間植骨術,骨刺切除術,椎動脈減壓術等。只有極少數病例,神經,血管,脊髓受壓症狀進行性加重,或者反覆發作,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才需手術治療。
3、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它是頸椎病的最基本療法。包括頸椎牽引、理療、手法按摩、針灸、藥物,圍領,頸託及醫療體育和自我療法等。非手術療法可使頸椎病症狀減輕、明顯好轉,甚至治癒。對早期頸椎病患者尤其有益。另外,非手術療法還能為手術療法打好基礎。因為頸椎病是在人體退變的基礎上,由於各種附加因素加速而成的。因此,為了停止,減慢或逆轉這一過程,必須採取一系列預防與治療措施,這是對頸椎病採取的最為基本,最為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見,非手術療法是本病的基本療法。
非手術療法的適應症:
(1)頸椎間盤突出症;
(2)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
(3)早期脊髓型頸椎病;
(4)年邁體弱或心、肝、腎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手術者;
(5)有嚴重神經功能症,或精神失常兼有頸椎病者;
(6)頸椎病的診斷尚不能完全肯定,需要在治療中觀察者;
(7)手術後恢復期的患者。
頸椎牽引療法
頸椎牽引的作用機制是:
1、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
2、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
3、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也可能得以鬆解。
4、緩衝椎間盤組織向周緣的壓力,並有力於已經向外突出的纖維環組織消腫。
5、使扭曲於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張。
6、牽引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
牽引方法:通常採用枕頜布帶牽引法。輕症患者採用間斷牽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時;重症者可行持續牽引,每日牽引6~8小時。牽引重量可自3~4公斤開始,年齡,體質強弱,頸部肌肉發育情況以及患者對牽引治療的反應等,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療程:小重量牽引30次為一療程。如果有效,可繼續牽引1~2療程或更長。兩療程之間休息7~10天。在進行牽引治療的同時,若能配合其它治療措施,可以提高療效。
頸椎病的理療
理療的作用機制:
1、消除神經根及周圍軟組織為炎症水腫。
2、改善脊髓、神經根及頸部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狀態。
3、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增強頸椎牽引效果,並改善頸部軟組織血液循環。
4、延緩或減輕椎間關節,關節囊,韌帶的鈣化和骨化過程。
5、增強肌肉張力,改善小關節功能。
6、改善全身鈣磷代謝及植物神經系統功能。
頸椎病的按摩,推拿療法
按摩、推拿療法對頸椎病是一種較為有效有治療措施。其對頸椎病的治療作用為:
1、疏通脈絡,止痛止麻。
2、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整復椎體滑脫,解除神經壓迫。
3、鬆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緩解症狀。
4、緩解肌肉緊張,恢復頸椎活動。
5、對癱瘓肢體進行按摩,可以減輕肌肉萎縮,防止關節僵直和關節畸形。
頸椎病的藥物治療
藥物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可以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常用的藥物有:
1、解熱鎮痛劑:扶他林、芬必得等。
2、擴張血管藥物:地巴唑、邁之靈等,可以擴張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給。
3、解痙類藥物:如樞芬、氯唑沙宗等藥,可解除肌肉痙攣,適用於肌張力增高,並有嚴重陣攣者。
4、營養和調節神經系統的藥物:常用的有谷維素、甲鈷胺等,可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和神經變性的恢復。
頸椎病的局部應用藥物
1、外用止痛搽劑:本類藥物局部應用對減輕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青鵬膏及正骨水等。應用時,將患處洗淨並先行熱敷,然後以手指蘸少許藥液或藥膏用力揉擦患處,有止痛、止麻作用及輕鬆感覺。
2、外敷藥及燻洗藥:此法對消除肌肉痠痛也有一定療效。
圍領及頸託
圍領和頸託均可起到制動的保護頸椎,減少神經的磨損,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並有利於組織水腫的消退和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作用。
圍領和頸託可應用於各型頸椎病患者,對急性發作期患者,尤其對頸椎間盤突出症,交感神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更為合適。白天戴上,休息時可除去。
長期應用頸託和圍領可以引起頸背部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穿戴時間不可過久,且在應用期間要經常進行醫療體育鍛煉。在症狀逐漸減輕後,要及時除去圍領及頸託,加強肌肉鍛鍊。
針灸
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能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疏筋止痛等功效對頸椎病的治療可取得明顯療效,而且設備簡單,易行。
蠟療
蠟療法是將加熱後的石蠟敷貼於患處,使局部組織受熱、血管擴張,循環加快,細胞通透性增加,由於熱能持續時間較長,故有利於深部組織水腫消散、消炎、鎮痛。此法簡便易行,家庭亦可採用。
手術療法
1、適應證
(1)頸椎間盤突出經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
(2)頸椎病有脊髓受累症狀,經脊髓碘油造成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3)頸椎病病人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發生急性肢體痙攣性癱瘓者。
(4)頸椎病引起多次頸性眩暈、暈劂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5)頸椎病有明確的交感神經症狀,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嚴重影響工作者。
(6)頸椎病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症狀者。
2、手術療法禁忌證:
(1)有嚴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腎功能不良者。
(2)年邁體衰者。
(3)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者。
(4)有精神病者
如何預防頸椎病
易患頸椎病人群:長期從事財會、寫作、打字、辦公室等職業的工作人員,由於長期低頭伏案工作,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椎體前緣相互磨損、增生,再加上扭轉、側屈過度,更進一步導致損傷,易於發生頸椎病。
1、坐姿正確: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鬆,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鬆弛。
2、活動頸部:應在工作1~2小時左右,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前後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運動範圍為準。使得頸椎關節疲勞得到緩解。
3、抬頭望遠: 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於低頭狀態者,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力疲勞,甚至誘發屈光不正。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後,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鐘左右。這樣既可消除疲勞感,又有利於頸椎的保健。
4、睡眠方式: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枕頭:中央應 略凹進,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並保持略後仰,不要懸空。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5、避免損傷: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
6、防寒防溼:防風寒、潮溼,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頸椎病患者常與風寒、潮溼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
7、預防感染:積極治療頸部感染和其他頸部疾病。
康復操:可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鬆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
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1、左顧右盼: 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為好,30次。
2、前後點頭: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儘量前伸拉長,30次。
3、旋肩舒頸: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4、搖頭晃腦:頭向左一前一右一後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5、頭手相抗:雙手交叉緊貼後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後用力,互相抵抗5次。
6、雙手託天: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鐘。
注意事項
1、本病發作時宜用頸託。
2、患者應防止低頭過久及避免在體位不正的情況下工作,避免肩負、手提重物。
3、患者於睡眠時其枕頭應高低適中,枕心不能太硬,應墊在枕項部。
4、局部應保暖,避免項背部受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