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各類型中最為嚴重的類型,且多隱性發病,易誤診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治時機。它是退變的頸椎間盤及椎體後緣的骨質增生等繼發病理改變刺激、壓迫脊髓而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
1、症狀和體徵:
40~60歲患者多見,發病慢,脊髓型頸椎病約佔頸椎病的10%~15%。其臨床症狀繁多,有感覺或運動方面的障礙;有頸神經或脊髓的病變;可因輕微外傷致急性起病,發病時即有截癱,經過若干時日,癱瘓雖有好轉,最後多遺留有神經機能障礙;大多數沒有或僅有輕微的頸、肩疼痛症狀,而神經、脊髓機能障礙的表現在發病早期常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明顯的脊髓受壓症狀,甚至四肢癱瘓,一般發病順序是先下肢表現,再出現上肢表現。因此瞭解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症狀,對於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本病有積極意義,現對CSM早期症狀分類如下:
① 下肢症狀: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的神經機能障礙,有表現為單純下肢運動障礙,無力、不穩、發抖、打軟腿、易摔倒;有些表現為單純下肢感覺障礙者,如雙足感覺異常,雙下肢麻木,亦有表現為感覺、運動障礙同時存在。
② 上肢症狀:出現一側上肢或兩上肢的單純運動障礙,單純感覺障礙或者同時存在感覺及運動障礙。常見症狀有麻木、酸脹、燒灼或發涼、疼痛或無力、持物易脫落、發抖。可發生於一個手指或多個手指,有時僅在五指尖部,有些表現在肩胛、肩部、上臂或前臂;有些同時發生於上肢近端或遠端;亦有些沿神經根走行放射。
③ 四肢症狀:可表現為單純感覺障礙如雙足小腿及雙手尺側麻木,有的短期四肢陸續出現感覺、運動障礙者,如低頭長時間工作後次日即出現左手環、小指麻木,繼而出現右手環、小指麻木,接著表現為雙下肢麻木無力,抬腿困難、步態不穩、易摔跤。
④ 骶神經症狀:表現為排尿、排便障礙,如肛周或會陰部感覺異常,出現尿頻、尿急、尿不盡感或尿等待,大便秘結。
一旦出現上述早期症狀,應想到本病的可能性,患者症狀時好時壞,呈波浪式進行性加重,如表現為:下肢各組肌肉發緊,抬步慢,不能快走,更不能跑步;雙腳出現踩棉花樣感覺;頸發僵,頸後伸時易引起四肢麻木,接著出現一側上肢或雙上肢麻木、疼痛,手無力,持小物件易脫落,不能扣衣釦;重者寫字困難,甚至不能持筷或匙進餐;部分患者出現尿瀦留;有些同時表現為胸、腹等處發緊即“束帶感”。這些典型症狀對於提示CSM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注意體徵檢查:至少查出一個以上腱反射亢進,一個以上病理反射,尤以Hoffmann或Rossolimo必有一個存在,髕陣攣或踝陣攣有一個出現,則很有診斷價值。臨床症狀在CSM的早期診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症狀出現後能夠意識到CSM的可能性,經過詳細的物理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就可縮短治療時間,明顯提高治癒率,減少病殘率。
2、影像學檢查:
2.1 X線片:正側位片上頸椎變直或向後成角,多發性頸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尤以後骨刺更為多見;鉤椎關節骨刺形成。斜位片上可見椎間孔縮小、小關節重疊或有項韌帶骨化。國人正常頸椎管矢狀徑在16~17mm之間,若小於13mm則認為存在椎管狹窄,若小於10mm常有脊髓功能障礙;頸椎側位片椎管中矢徑/椎體中矢徑<75%,認為存在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從頸椎過屈過伸側位片,可分析頸椎不穩定節段,頸椎不穩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判斷:即椎體後緣連線與滑移椎體下緣的連線相交一點至同一椎體後緣之距離≥2mm或椎體間成角>11°及椎體滑移2~3mm為不穩定。目前認為頸椎不穩定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脊髓型頸椎病發病機制中重要因素之一。頸椎伸屈活動時,脊髓在椎體後緣反覆摩擦,尤其對存在發育性頸椎管狹窄及退變性後骨贅等形成時,引起脊髓微小創傷致脊髓病理損害。
2.2 CT掃描:對椎體後緣骨刺、椎管大小、後縱韌帶骨化情況、黃韌帶鈣化、椎間盤突出都可表現出來。
2.3 核磁共振(MRI):分辨能力更高,可見椎間盤退變及信號改變,尤其可分辨多節段退變椎間盤突出椎管情況,可見硬膜囊、脊髓有無受壓及壓迫情況及有無脊髓背腹受壓及壓迫情況,脊髓是否變細(萎縮)、變性,是否有空洞腫瘤等情況,MRI現已逐步替代脊髓造影檢查。
2.4 腰椎穿刺(奎氏試驗):有完全梗阻或部分梗阻者,表示脊髓受壓,但不能定出壓迫原因和部位,有梗阻者,腦脊液蛋白往往高於正常(40mg%),若蛋白高於200g/L(200mg%),則應考慮脊髓腫瘤。對於早期上肢、下肢或四肢感覺、運動變化,在除外顱神經損害的基礎上,應重視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生,如能仔細詢問病史,認真查體,詳細閱讀分析頸椎X線片則不難作出診斷,對於典型肢體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及/或骶神經損害表現,錐體束損害明顯者,可進一步進行CT或MRI檢查,可幫助明確診斷及指導選擇手術等治療方案。
3、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
① 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頸無不適但手動作笨拙,細小動作失靈,胸部有束帶感,步態不穩,易跌倒;② 肢體肌張力增高,逐漸出現四肢痙攣癱瘓、腱反射亢進,Hoffmanns徵陽性,可出現踝陣攣和髕陣攣;③ 軀幹及下肢麻木或出現感覺障礙平面,減弱區呈片狀或條狀;④ 頸椎X線側位片或CT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⑤ MRI示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嚴重者脊髓可變細,或呈串珠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