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證實痛風急性發作與時間之間的關係,我們進行了一項相關的實驗:招募了痛風患者並對其進行了一年的跟蹤調查。參與者被要求在痛風發作時回答以下問題:痛風發作的時間、症狀和體徵、藥物使用以及痛風發作前24小時和48小時的所謂危險因素情況。痛風發作的風險比是根據3個8小時並使用條件LOGISTIC(如00:00-07:59、08:00-15:59和16:00-23:59)
結果顯示,724名痛風患者被納入這項研究,在一年內經歷了1433次發作(第1個8小時、第2個8小時和第3個8小時分別為733、310和390次發作)。這種關聯在發作前不飲酒和低嘌呤飲食的患者中仍然存在。此外,這種關聯在性別、年齡、肥胖、使用利尿劑、使用別嘌呤醇、使用秋水仙鹼和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的情況下仍然存在。
這些發現提供了前瞻性的證據,表明夜間和清晨痛風發作的風險是白天發作的2.4倍。擁有這樣的數據可能會對痛風的預防產生一些影響。建議痛風患者應特別注意夜間痛風的急性發作。那麼,為甚麼痛風常常與夜間發作有關?
因為夜間溫度低,體內尿酸濃度達到一定值,尿酸鹽結晶析出並沉積在關節處,發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就會出現尿酸鹽結晶。"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就會出現尿酸鹽結晶。"李先生說。在正常情況下,體內尿酸鹽結晶的濃度約為420UMOL/L,而在30攝氏度以下,濃度只要達到300UMOL/L就會出現結晶。因此,晚上12點以後溫度逐漸降低,達到結晶析出的溫度和濃度是符合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