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CCDNA頑強地存在於肝細胞核中:乙肝病毒吸附在肝細胞膜上,HBV DNA在脫帽後進入肝細胞漿,並進一步進入肝細胞核,聚合酶修復正鏈DNA的裂解區,形成乙肝病毒的早期CCCDNA(共價閉環DNA)。CCCDNA的半衰期很長,可以隨著肝細胞的分裂進入新的肝細胞,HBV繼續侵入肝細胞,形成新的核內CCCDNA,增加CCCDNA庫。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抗CCCDNA的藥物。現有的抗病毒藥物主要作用於CCCDNA以下的複製階段。雖然有報道稱一些藥物可以減少CCCDNA,但其作用大多是間接的。因此,在乙肝病毒複製的模板被清除之前,很難治癒慢性乙肝。最近有報道稱,當少數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被清除後,血清中檢測不到HBV DNA,肝組織的炎症也消失了,但37%的乙肝康復者的肝組織中仍有低水平的CCCDNA表達,說明CCCDNA仍在持續。目前的治療只能抑制病毒複製,減少肝臟損傷,促進修復,改善肝功能。
2.HBV的基因型:根據HBV的全基因核苷酸序列雜合度≥8%,或S基因區核苷酸序列雜合度≥4%,HBV可分為8個基因型。在中國,主要是B型和C型,C型多於B型,這兩型對目前抗乙肝病毒的效果比其他型差。據統計,這兩種類型比其他類型更差,C型比B型更差。據統計,C型的肝組織損傷比B型更多;前C型和C型啟動子的突變更多;對抗病毒藥物的反應更差;預後也更差。這就是為甚麼據說在中國和亞洲的乙型肝炎比其他地區更難治療。
3.HBeAg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在逐年增加: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可分為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據報道,HBeAg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約佔中國大陸慢性乙型肝炎的21%,主要原因是HBV利用自身的逆轉錄酶和聚合酶進行復制,但這種酶缺乏自我糾正作用,複製過程中的年核苷酸替代率高達2.1x10-4/nt。除優勢病毒株外,患者體內還存在許多準種,當機體免疫系統對自身感染的 當機體免疫系統對HBV的野生株(自然株)產生強烈的特異性免疫反應時,HBV的野生株被抑制,而變異株則可逃避已形成的抗病毒免疫力,逐漸從劣勢株變成優勢株,機體也會對高滴度的變異株產生免疫反應,清除病毒,導致肝臟再次受損。在自然條件下,常見前C基因和C啟動子突變,不能複製HBeAg,但仍能複製C抗原,故發生HBeAg陰性,而HBV DNA仍在明顯複製,成為HBeAg陰性的慢性乙肝。由於HBV DNA基因B型和C型,都容易發生前C基因和C啟動子突變,其中C型比B型更容易發生,因此,在我國慢性乙型肝炎中,HBeAg陰性和抗-HBe陽性,HBV DNA仍明顯複製的約佔1/5,成為慢乙型肝炎,這種類型的肝炎時間長,導致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發生率較高,治療難度較大,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
4.人類對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母嬰傳播和兒童早期的HBV感染常引起人類免疫系統對HBV的免疫耐受和部分耐受,難以激活機體對HBV的特異性免疫力來清除病毒。據估計,現有的HBV感染者中約有40%屬於這種類型,在成年後逐漸進入免疫清除期,病程較長。
5.隱匿性乙型肝炎: 隱匿性乙型肝炎主要是由於S基因突變,常見的是S基因密碼子145甘氨酸被丙氨酸取代,它仍在複製HBsAg,由於突變,與目前的酶免疫測定法的抗HBs不能結合,呈陰性反應,可出現其他乙肝病毒指標;主要區別是HBV DNA複製水平仍高,ALT/AST升高。HBsAg陰性的HBV變異體在人群中的流行率為1.9%至3.4%。這使診斷變得困難,並延誤了合理的治療,估計在非B型和非C型慢性肝炎中佔到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