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09-25 01:23

  治療終點是通過抗病毒治療所達到的一種持久免疫控制狀態: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走過了十餘年曆史,療效的評價由當初的達到病毒學應答(HBV DNA轉陰),到HBeAg陽性患者的血清學轉換,再到HBeAg陽性或HBeAg陰性患者的HBsAg消失/血清學轉換,治療目標的不斷提高。在對不同治療目標的認識及其臨床意義不斷深入研究中發現,無論對HBeAg陽性還是陰性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僅僅獲得HBV DNA複製的抑制是不夠的。對HBeAg陽性患者,無論治療中HBV DNA複製的抑制有多長時間,也無論是干擾素治療還是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如果沒有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停藥後的絕大多數患者會導致HBV DNA複製和疾病復發;HBeAg陰性患者,治療中如果僅病毒應答而無HBsAg水平下降,停止治療後也將導致復發。通過治療,在抑制HBV DNA複製的基礎上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的HBeAg陽性患者、有HBsAg顯著下降的HBeAg陰性患者,在停藥後常可有持久的病毒學應答。

  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生是由病毒複製刺激機體的免疫反應,再由免疫反應導致肝臟細胞和組織的損傷。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要麼通過有效的對病毒複製的抑制,使其不足以刺激免疫反應,從而減輕對肝臟組織的損傷,如NA的治療;要麼通過有效的免疫刺激,使機體的免疫足以有效的抑制病毒複製和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減輕肝臟組織的損傷、延緩疾病的進展。而要使患者在停止治療後仍能控制病毒的複製和繼續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最終需要依賴機體對HBV的免疫控制能力。因此,免疫控制的概念逐步發展:患者獲得持久的免疫控制能力後,即意味著患者在停止治療後能持續抑制病毒的複製和阻止或延緩肝臟疾病的進展,也即意味著患者能停藥,或達到治療的終點。2012年ESLA指出,停藥後持久的HBV DNA水平檢測不到和HBeAg血清學轉換為滿意的治療終點,停藥後持久的HBsAg消失或血清學轉換為理想的治療終點。可見,治療終點是一種通過治療達到的一種狀態,一種停藥後仍能對HBV免疫控制的狀態;而不是治療時間的長短或簡單的以時間為計算的療程。雖然在藥物說明書中有療程,那只是在藥物上市前的臨床試驗所設計的能使患者獲得療效的治療時間。

  治療終點與臨床預後: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目的是長期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複製,從而減輕肝臟的炎症、延緩和阻止肝臟疾病的進展,最終降低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及其併發症和肝癌的發生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而要達到以上治療目的,關鍵在治療是否達到治療終點,即在停藥後仍能持久抑制病毒複製。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證明,治療後達到臨床治療終點可為患者帶來長期良好的結局。對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過治療而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滿意治療終點),在停止治療後86%的患者可獲得持久的病毒複製的抑制,隨著時間的延長,免疫控制者發生HBsAg消失的患者逐年遞增。而治療中未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的患者,停藥後有96%出現HBVDNA的反彈。而理想終點的(HBsAg消失/血清學轉換)獲得,可為患者帶來更加良好的臨床結局,一項對慢性HBV感染者的長期隊列研究結果顯示,對慢性HBV感染者個體,能帶來長期良好結局的唯一指標是HBsAg消失。而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慢性HBV感染者肝硬化發生前獲得HBsAg消失,患者在長期的臨床隨訪中,肝硬化、肝癌及HBV肝病相關疾病死亡的發生率為零。因此,達到治療終點(獲得持久免疫控制)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所追求的治療目標。

  HBV病毒學和血清學指標與治療終點的評判:

  雖然2012年EASL指出,HBeAg血清學轉換是滿意的治療終點,HBsAg消失/血清學轉換是理想的治療終點。但在臨床實踐中應充分理解血清HBV DNA含量、HBeAg血清學轉換和HBsAg消失三者之間的關係。首先,治療過程中HBV DNA轉陰是HBeAg血清學轉換和HBsAg消失的必要條件。如HBV DNA未達到檢測限以下,即使發生了HBeAg血清學轉換也難以在停藥後持久抑制病毒複製;其次,要注意HBeAg血清學轉換是否真能反映對病毒的免疫控制。臨床實踐中常常有高HBV DNA水平而低HBeAg水平的患者,這些患者的低HBeAg水平常常是病毒變異引起,而非對病毒免疫清除所致。對治療前高HBV DNA載量而低HBeAg水平者,雖然通過治療也達到了HBV DNA陰轉和HBeAg血清學轉換,如無HBsAg水平下降,也難以表明對病毒感染肝細胞的清除和免疫控制。第三,HBsAg消失對患者個體的真正意義。研究顯示HBsAg含量與肝臟cccDNA含量和病毒感染肝細胞的清除程度相關,因此,HBsAg消失應當建立在治療後血清HBV DNA陰性和HBeAg血清學轉換的基礎上,雖然在臨床實踐中可有少數患者HBsAg消失,但HBeAg仍為陽性,這只是HBeAg和HBsAg消失的先後模式有一定差異,臨床多數患者是先有HBeAg血清學轉換再到HBsAg消失,但確實觀察到有少數患者HBsAg消失在先,HBeAg血清學轉換在後。而治療中HBsAg消失時, HBeAg仍高水平者,只能認為是病毒變異所致,其未必是理想的治療終點。2009年EASL慢性HBV感染臨床問題的解決(HBsAg消失)定義為:HBsAg消失或血清學轉換、HBV DNA檢測線以下和ALT水平正常。在臨床實踐中,應當根據患者治療前後HBV DNA含量、HBeAg水平和HBsAg水平的變化及其相關性進行綜合分析,特別要考慮檢測試劑的精確性所帶來的誤差。

  延長治療提高免疫控制率的理論依據:

  治療終點是一種通過治療達到的,在停止藥物治療後對HBV的免疫控制狀態,而其發生的基礎是通過干擾素治療,在有效抑制HBV 複製的同時,將病毒感染肝細胞清除到一定程度。然而,患者的療效受病毒、機體的免疫狀態、干擾素治療中的免疫應答強度和藥物劑型等多方面的影響。研究顯示,血清中游離的HBV顆粒清除速度,干擾素治療中血液中病毒清除的半衰期,病毒感染肝細胞清除半衰期和cccDNA清除速度,個體間有巨大的地差異。在自然感染狀態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BV清除的半衰期決定於宿主的免疫狀態、血液中HBV含量和HBeAg狀態。血液中病毒含量越低,病毒清除越快,HBeAg陽性HBV感染者血液中HBV清除的半衰期為4~224分鐘(平均46分鐘),HBeAg陰性患者的中位數為2.5分鐘。而在聚乙二醇干擾素a-2b聯合拉米夫定治療HBeAg陰性患者,血液中游離病毒的半衰期為2.4~69.2小時,病毒感染細胞清除的半衰期為2.5~75天,而在猩猩急性HBV肝炎的的恢復中,HBV cccDNA半衰期為0.6~8天。在干擾素抗病毒治療中,干擾素的療效也與免疫細胞表面的干擾素受體表達量相關,而不同患者免疫細胞的干擾素受體表達水平也有顯著差異。在干擾素抗HBV治療中,免疫控制狀態的取得即依賴於病毒的清除速度,更取決於病毒感染細胞的清除速度和程度,因此,干擾素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個體間取得免疫控制的概率、獲得免疫控制所需的時間及免疫控制狀態的程度(HBeAg血清學轉換和HBsAg消失)存在很大差異。這也就意味著,有些患者為達到免疫控制需要延長治療時間,有些為了追求更高免疫控制目標,需要更長時間治療。

  延長治療患者的選擇及療效判斷:

  免疫控制及其實現包含有三層內容:

1)無論HBeAg陽性還是陰性患者,必須有持久的病毒應答;

2)在HBeAg陽性患者有持久的HBeAg血清學轉換;

3)無論HBeAg陽性還是陰性患者,理想的治療終點是HBsAg消失或血清學轉換。

而在這三層內容中,對絕大多數患者,臨床以追求HBeAg血清學轉換、又以HBsAg消失/血清學轉換最為重要。眾多研究結果顯示,延長治療可以顯著提高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HBeAg血清轉換率、提高HBeAg陰性患者的持久病毒應答率和提高HBsAg消失率。雖然臨床對照研究證明延長治療可提高持久免疫控制獲得率,但在臨床實踐中,可能更需要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這樣才能使患者有更大機率獲得持久免疫控制或更高的免疫控制水平,臨床實踐中須辨別誰需要延長治療,延長治療到何時,患者的停藥標準等。 在綜合循證醫學證據的基礎上,《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專家建議的若干補充》(《專家建議》)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延長治療與否提出了以下建議:1)對HBeAg陽性患者,治療24周時,如HBsAg定量下降至≤1500IU/ml,繼續治療至48周。對48周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且HBsAg定量持續、明顯下降至250 IU/ml一下者,可延長療程至72周或更長,爭取實現HBsAg清除;對48周仍未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的患者繼續延長至72周。如治療24周時HBsAg定量下降至1500-20000IU/ml,可繼續延長至72周。2)干擾素治療HBeAg陰性患者24周時,如HBsAg定量下降>llg IU/mL,繼續治療至48周。治療48周時,HBsAg定量<10 IU/mL且持續下降者可延長治療72周或更長,爭取實現HBsAg清除;治療48周時,HBsAg>10IU/mL、但仍持續穩定下降的患者可繼續延長治療至72周或更長,以減少停藥後病毒學復發。

  《專家建議》中指出了決定患者是否延長治療的評判指標,但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個體,更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1)雖然在建議中未特別指出HBV DNA變化對預測達到治療終點的作用,但治療中HBV DNA達到檢測線以下是能否獲得持久免疫學控制和能否達到治療終點的基礎,因此,治療早期HBV DNA未能達到檢測線以下的的患者應及時調整方案。

2)雖然24周時HBsAg的水平可預測HBeAg血清學轉換的獲得,但作為治療患者個體,與基線相比較, HBsAg水平的下降幅度可能更為重要,HBsAg下降幅度可能更能反映干擾素治療中對病毒感染肝細胞的清除程度,對治療24周無顯著下降者,即使HBsAg水平低於1500 IU/ml,也難以獲得持久免疫控制目標。

3)在觀察HBsAg水平變化的同時,也需要看HBeAg的水平有否下降及下降程度,對治療24周HBeAg水平無下降或僅輕度下降者,也需調整治療策略,而不僅僅是延長療程。研究顯示,單用聚乙二醇干擾素a 2a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24周HBeAg水平仍>100 PEIU/ml的患者,治療48周僅有4%的患者能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

4)對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觀察治療中HBsAg和HBeAg水平變化的同時,同時要分析治療前HBeAg水平與HBV DNA含量的匹配程度,對高HBV DNA含量,而低HBeAg水平的患者,在某種程度上可能要以HBeAg陰性患者對待之,要更注重HBsAg水平的變化。

5)延長治療至72周,也不是指就治療到72周,治療時間不是終點,而應當看是否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或HBsAg消失。對聚乙二醇干擾素a 2a治療如未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停藥1年後96%的患者出現HBV DNA的復發。

6)在延長治療期間,注意療效進入平臺期,即隨著療程延長HBeAg水平,特別是HBsAg含量無進一步下降。當延長治療期間HBsAg或HBeAg無進一步下降,可能與治療初期的24周無下降的意義相似,意味著再延長治療也不能提高療效。

7) 雖然HBsAg消失是理想的治療終點,但更應該追求HBsAg血清學轉換,因為血清學轉換可更真實反映HBsAg消失,在急性乙型肝炎恢復期,抗HBs一般在HBsAg消失後2-3個月出現,因此,即使HBsAg水平達到檢測線以下,如無血清學轉換,很難鑑別是“HBsAg在檢測限以下”還是“HBsAg消失”,因此,要重視和追求抗HBs的產生,在HBsAg達到檢測線下繼續治療,以達到HBsAg血清學轉換。

  小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終點是一種對HBV的免疫控制狀態,患者的療程決定於達到治療終點所需要的時間,對患者治療中療效的判斷應當綜合分析HBV DNA、HBeAg水平和HBsAg含量的變化,HBV DNA達到檢測線以下是患者能否達到治療終點的基礎,對治療中HBeAg和HBsAg水平持續下降的患者,應延長療程,逐步追求HBeAg血清學轉換和HBsAg消失,進一步追求HBsAg血清學轉換,達到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個體治療的終極目標。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改善終點的理論和臨床實踐是甚麼?相關文章
為規範慢性乙型肝炎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於2005年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制訂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來,國內外有關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很大進展,為此我們對本指南進行更新。本指南旨在幫助醫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診療和預防工作中做出合理決策,但不是強制性標準,也不可能包括或解決慢性乙型肝炎診治中的所有問題。因此,臨床醫生在面對某一患者時,應在充分了解有關本
發布於 2022-09-25 01:44
0評論
十大誤區:誤區之一:不管病情,我行我素。誤區之二:只管降酶,不抗病毒。誤區之三:不信醫院,卻信廣告。誤區之四:多餘擔心,排斥藥物。誤區之五:澳抗攜帶,過度治療。誤區之六:擔心突變,不敢治療。誤區之七:心理負擔,不可終日。誤區之八:關心科技,忽視治療。誤區之九:偏聽偏信,營養缺乏。誤區之十:不顧病情,盲目轉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為不僅要面對機體的病痛,而且還因為乙型肝炎有一定的傳染性,要面對很大的
發布於 2022-09-25 00:20
0評論
2013年6月,英國國立優質衛生和保健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areExcellence,NICE)發佈更新了《兒童、青年和成人慢性乙型肝炎診斷和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NICE發佈的第5個慢性乙型肝炎(CHB)診療指南。迄今為止,NICE發佈的乙型肝炎相關的指南或規範包括:2006年阿德福韋酯和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PEG-IFNα-2
發布於 2023-01-09 21:26
0評論
一、乙型肝炎病毒是怎樣傳播的?潛伏期多長?1、乙型肝炎有以下傳播途徑:(1)輸血及血製品的傳播;(2)注射、針刺、美容、紋身的傳播;(3)醫源性傳播,即醫療器械不潔造成感染,如手術、牙科器械;(4)母嬰傳播:宮內感染、產程感染、產後感染;(5)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傳播:共用牙具、漱口杯、毛巾、共用餐具、不潔的街頭飲食店;(6)性接觸傳播:乙型肝炎患者體液包括汗水、唾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均可檢出HB
發布於 2022-11-30 07:06
0評論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學機制:研究表明,宿主對HBV的固有和適應性免疫反應低下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宿主對於病毒的反應依賴於很多免疫細胞系統的複雜的相互作用,包括固有免疫系統的細胞、病毒特異性T細胞系統中發揮呈遞關鍵作用的樹突狀細胞(DC)以及適應性免疫系統的T細胞。HBV早期感染階段,宿主的反應是非特異性的,此時固有免疫非常重要,它通過自然殺傷(NK)細胞、干擾素α、細胞因子[
發布於 2022-09-25 01:26
0評論
Blumberg博士在1963年通過蛋白電泳技術,在來源於澳大利亞的一份血樣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抗原,並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Australiaantigen,AuAg),後來證實這種AuAg與乙型肝炎(hepatitisB,HB)相關,事實上屬於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表面抗原,從而開啟了乙型肝炎研究的新時代。也正是因為這一重要發現,Blumberg博士於1976年
發布於 2023-01-18 11:06
0評論
我國是肝病大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有2000多萬人,其中部分患者會通過肝纖維化進展為肝硬化。20多年前,人類尚未找到對付此病的有效治療方案,因此療效不佳,臨床上挺著大肚子的肝硬化腹水患者時常可見。我曾親耳聽到患者發自肺腑地央求我們醫生:“誰能醫好我的病,我送他1臺彩電。”當時彩電是緊俏而昂貴的家電,老百姓需積蓄數月或數年才有能力購買,可見患者求醫心切而當時醫生的無奈。如今,國內外西醫和中醫經過不
發布於 2023-02-23 03:41
0評論
Blumberg博士在1963年通過蛋白電泳技術,在來源於澳大利亞的一份血樣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抗原,並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Australiaantigen,AuAg),後來證實這種AuAg與乙型肝炎(hepatitisB,HB)相關,事實上屬於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表面抗原,從而開啟了乙型肝炎研究的新時代。也正是因為這一重要發現,Blumberg博士於1976年
發布於 2023-02-23 05:56
0評論
1、乙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11,其次為嬰幼兒,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器官移植患者、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男同性、有多個性伴侶者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種3針,按照0、1、6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針
發布於 2023-01-05 06:06
0評論
抗病毒治療是根治乙型肝炎的關鍵。以前由於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所以乙型肝炎的治療一直圍繞著“保肝、降酶”進行。直到近年有了干擾素和抗病毒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才正式拉開了序幕。幾年來抗病毒治療的臨床實踐,確實讓一些病人獲得長期或短期的緩解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但隨著抗病毒藥物的推廣應用,臨床上也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使得我們有必要對抗病毒藥物的臨床價值、使用方法等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一、抗病毒治療的難
發布於 2022-12-08 07:2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