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及毛細血管畸形等低流量血管畸形在臨床上並不罕見,約40%分佈於頭頸部[1],手術常難以完全切除病變,且有較高的複發率。2007年7-9月我院手術結合超聲下經皮局部注射高滲葡萄糖後再予凝血酶治癒2例,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材料
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分別為16、11歲。因頸及右肩枕部巨大包塊就診。查體:囊性包塊位於頸及右肩枕部,大小分別為15cm×38cm×46cm和10cm×12cm×6cm。平臥後包塊明顯擴大, 張力增高。部分皮膚呈藍紫色,未及搏動,皮溫正常。未聞及明顯血管雜音。CT血管造影示靜脈血管畸形(圖1,3)。血常規及出凝血時間均正常。
1.2、方法
手術切除大部分血管瘤體並局部植皮。術後1周,超聲定位下將連接於三通的套管針穿刺入殘餘瘤體,回抽到暗紅色靜脈血後,套圈壓迫穿刺點周圍,使瘤體處於萎陷狀態,在超聲引導下,在5~10s內注入50%葡萄糖10~30ml,超聲下可見血液流速減緩,繼之再快速將連接於三通另一注射器的用生理鹽水新鮮配製的凝血酶(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溶液(200~500u/2~5ml)注入,迅速拔針後稍加壓迫。分別在治療後30min及24h後觀測對比同一位置治療前後的變化情況(圖2,4)。間隔1-2d後再予下一次注射。
2、結果
第1例注射8次,第2例注射3次。超聲下可見殘存的血管畸形內血流迅速凝聚,血栓形成(圖2b,4b),患者術後無特殊不適。8、9個月複查治療區域未見血管瘤復發。
3、討論
手術是治療海綿狀血管瘤的首選方法,對位於頸、咽等特殊位置的血管畸形,國內外學者嘗試輔以激光、硬化劑注射等,以提高安全性及防止復發,但皆不盡人意。凝血酶治療假性動脈瘤已見報道[2,3],大部分學者認為凝血酶的治療是安全的,但Forbes等[4]報道了1例凝血酶導致股動脈栓塞。所以其可能溢出血管瘤導致栓塞限制了該方法的廣泛應用。我們曾用高滲葡萄糖輔以小劑量凝血酶(167u)局部注射成功地治療鎖骨下動脈假性動脈瘤[5]。
手術應儘量切除病變組織,下頜角深面的處理須小心,一旦出血常較棘手。因患者畸形管腔較粗大且血液迴流豐富,如例2合併左頸內靜脈擴張,術中予以切除,所以術前局部注射療效不佳且風險大,所以在術後對殘餘血管瘤體內給予凝血酶注射。為避免凝血酶或形成的血栓進入循環導致栓塞,宜先用套圈壓迫注射點的周圍,待凝血酶充分反應後再開放壓迫處。治療宜小量多次,分期、分區注射,並需注意避免誤注入周圍正常血管內造成意外。總之,我們認為局部注射高滲葡萄糖輔以小劑量凝血酶致局部血栓形成使畸形血管閉塞或縮小,結合注射前的手術治療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對於頭頸部複雜巨大低流量血管畸形並能有效減少術後的復發。
a、左頸肩及枕部可見巨大腫物,右側至氣管前,上方深入左下頜深面,下方在胸鎖關節和左側鎖骨上,向後延及左肩背和枕部;
b、耳鼻喉內鏡示左側鼻咽部,口咽部,軟顎及會厭間隙可見紫紅色腫物,表面可見血管走行。懸雍垂被推向右側;
c、CTA示血管瘤從左側鎖骨向上深入顱底,內側伸入氣管和食管間隙,內可見多個鈣化影,可見多條從頸外和左鎖骨下動脈發出的滋養血管進入瘤體;
d、8次凝血酶注射及植皮2月後創面;
a、超聲示有血流頻譜;
b、凝血酶注射24h後同一部位已有血栓形成;
a、左頸部可見巨大質軟腫物,皮膚色澤正常,可及靜脈石;
b、CTA示腫物血管瘤從左側鎖骨向上深入顱底,內側伸入氣管和食管間隙;
c、頸部血管造影靜脈期可見瘤體及下內方粗大的頸內靜脈影;
d、術後8個月頸部複查情況;
a、超聲示有血流頻譜;
b、凝血酶注射後30min同一部位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