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09-25 01:33

α干擾素用於抗乙肝病毒治療已有近20年的歷史,由於其具有較高的HBeAg/抗HBe血清轉換率,且獲得療效後不易發生病毒變異,複發率低,從而使α干擾素成為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之一。但是,由於它是一種生物製劑,對人體各系統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進而影響到其臨床應用。因此,詳細瞭解α-干擾素的不良反應並及時、正確地處理這些不良反應是非常重要的。指南對此有一些介紹,而本文則提供了更詳細的解釋。

常見的不良反應及處理:

1、流感樣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肌肉痠痛和虛弱,個別患者可有噁心、嘔吐症狀。反應強烈與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劑量大小有關,多發生在注射1~3次的開始階段,個別患者在第三次注射後仍有此類反應,其中第一次注射反應最強烈,多發生在注射後3~6小時。可以通過在睡前注射α干擾素或在注射干擾素的同時服用解熱鎮痛藥以減輕流感樣症狀來達到預防的目的。也可以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進行適當的治療,如出現較嚴重的症狀時給予退燒和鎮痛藥物,如症狀較輕時給予更多的水和休息。一般來說,隨著治療過程的進展,這種症狀可以逐漸減輕或消失。大多數病人可以度過這個時期並完成整個療程,個別反應強烈、不能耐受的,應考慮改用其他抗病毒藥物。

2、血液學影響。也是不良反應的高發區,主要表現在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對血紅蛋白水平影響不大,其發生機制多為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多見於用藥2周至2個月內,3個月後趨於穩定因此,在使用干擾素的初期,應每2至4周檢測一次血象,必要時每週一次,甚至2至3天一次。是否預防性地應用升白細胞的藥物是有爭議的。如果血象低於正常,但中性粒細胞計數>1.0×109/L,血小板計數>75×109/L,可以加強使用升白細胞、或升血小板藥物,同時密切監測血象,干擾素的劑量和用法保持不變。如果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1.0×109/L,血小板<50×109/L,應減少干擾素α的劑量;1~2周後複查,如果出現恢復,則逐漸增加到原來的量。雖然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比較常見,但很少發生感染或出血,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一般在干擾素治療停止後很快恢復正常,造成嚴重骨髓抑制的發生率一般。

干擾素抗病毒治療的不良反應及如何處理?相關文章
一、IFNα的主要不良反應。為流感樣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異常、甲狀腺疾病、食慾減退、體重減輕、腹瀉、皮疹、脫髮和注射部位無菌性炎症等。1、流感樣症候群: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肌肉痠痛、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注射IFNα同時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以減輕流感樣症狀。隨療程進展,此類症狀逐漸減輕或消失。2、骨髓抑制:一過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如中性粒細胞絕對數
發布於 2022-09-25 01:17
0評論
發生率&gt;10%的不良事件:一般症狀:乏力、發熱、出汗、疲勞、頭痛、流感樣症狀、發抖、體重下降、頭暈。皮膚:注射部位炎症、注射部位反應、脫髮、瘙癢、皮疹、皮膚乾燥。消化道:口乾、厭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道:咽炎、咳嗽、呼吸困難。肌肉關節:關節痛、肌肉、骨骼疼痛。精神:失眠、注意力下降、抑鬱、焦慮、情緒不穩定、易激動。處理:平衡膳食:保證每日足夠睡眠及充足水分;加強監測:及時發現不良
發布於 2022-09-25 01:45
0評論
1、類流感綜合徵 可在睡前注射藥物,或在使用干擾素的同時服用解熱鎮痛藥。 2、精神神經症狀 對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停藥,必要時請神經精神科醫師進一步診治。 3、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患者可出現自身抗體,僅少數患者可誘發甲狀腺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出現相關症狀時應及時請專業醫師進行診治,同時停藥。 4、一過性外周血細胞減少 如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0.75×109/L
發布於 2023-07-29 22:45
0評論
α-干擾素的不良反應有那些?如何處理?1、流感樣症候群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肌肉痠痛和乏力等。體溫超過38.5度時可服用解熱鎮痛劑。2、一過性外周血細胞減少:主要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如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0.75×109/L和(或)血小板&lt;50×109/L,應降低IFN-α劑量;1~2周後複查,如恢復,則逐漸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0.5×109/L和
發布於 2022-12-07 18:49
0評論
干擾素是最早的抗病毒藥物,他在丙型肝炎中的主導地位目前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撼動,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是國際通用的抗HCV方案,特別是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對於難治性丙型肝炎,一些蛋白酶抑制劑等將要相繼上市,但大多也要和干擾素聯合。關於干擾素抗乙型肝炎雖然近年來受到核苷類似物挑戰,但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調節免疫作用、直接抗病毒作用、抗纖維化作用,還有的專家認為可以一定
發布於 2022-09-25 01:36
0評論
1、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常見,表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蛋白酶抑制劑、去羥肌苷和齊多夫定)。治療後的頭2個月內,但大多數並不嚴重,對症處理。如與食物同服,可減少某些消化系統不良反應。2、骨髓抑制:由齊多夫定引起,表現:貧血和/或粒細胞減少。貧血發生率1~4%,粒細胞減少2~5%。基線CD4低的患者容易發生。Hb或Hct較基線水平下降&gt;25%,則停用AZT。如果粒細胞計數低於750,可考
發布於 2022-12-07 12:44
0評論
1局部硬結的預防 1.1疫苗從冰箱取出後要放置5~10min使疫苗的溫度與室溫接近,這樣可以減輕冷對局部肌肉組織的刺激,而引起肌肉收縮影響對藥物的吸收,從而發生紅腫、硬結。 1.2注射疫苗前要充分搖勻,並用注射器反覆抽吸,使佐劑與百白破充分均勻混合,防止佐劑下沉注入肌肉組織而吸收不良引起硬結。 1.3採用留置氣泡技術,即用注射器抽吸適量藥液後,再吸入0.2~0.3ml的空氣,注射時氣泡在上,當全
發布於 2023-07-09 06:55
0評論
臨床表現處理方法發熱因BCG感染或過敏反應而出現,流感症狀,噁心、惡寒、膀胱刺激症狀、頭痛、疲乏無力、肌肉痛低於38℃時,觀察經過。停用BCG直到症狀消失為止。高於39℃時,或38℃以上的持續性發熱超過兩天時,可能是播種性結核菌感染,須停用BCG,給予解熱藥,同時進行抗結核治療。疑為過敏反應時,需給予抗組胺藥物。播種性BCG感染持續48小時以上的類似流感發熱性症狀、體溫高於39℃、持續性肝功能檢
發布於 2023-03-23 00:26
0評論
藥物是一柄雙刃劍,既能治病救人,又能對病人造成傷害,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近年來,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引起了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甚至在普通大眾中引起恐慌。藥物不良反應,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所以如何應用好藥物,儘量發揮其作用,儘可能減少副反應或毒性,就顯得非常重要。這需要醫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曾有患結核的病人因害怕藥物的不良反應而不願服藥,那
發布於 2023-03-10 02:21
0評論
在治療慢性乙型M丙型肝炎的過程中或多或多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有些是輕微的、一過性的,不必停藥,但有些是比較重的,必須停藥,現把治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和處理作一介紹。1、發熱:通常見於前三針干擾素。幾乎所有治療病人第一針注射後約2-4小時都出現一過性高熱現象,體溫可達38-39度,4-6小時後常無需處理自然下降,第二,第三針以後逐漸減輕或消失。?2、感冒樣綜合徵:多在注射後2-4個小時出現。有發熱、
發布於 2022-12-08 09:2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