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是以與排便相關的腹部不適或腹痛為主的功能性腸病,往往伴有排便習慣改變與大便性狀異常,症狀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缺乏可以解釋的形態學和生化學異常。本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西方國家人群患病率達10-20%,我國北京一組報道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歲以後首次發病少見。
腸易激綜合徵都有哪些症狀和表現或者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腸易激綜合徵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腹痛與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的改變。
1、腹痛:大部分腸易激綜合徵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見。多於排便或排氣後緩解。極少睡眠中痛醒者。
2、腹瀉: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數嚴重發作期可達十數次。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成形軟便或稀水樣。多帶有粘液,部分患者糞質少而粘液量很多,但絕無膿血。排便不干擾睡眠。部分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
3、便秘:排便困難,糞便乾結、量少,呈羊糞狀或細桿狀,表面可附粘液。
4、其它消化道症狀:多伴脹氣或腹脹感,可有排便未盡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同時有消化不良症狀。
5、全身症狀:相當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慮、抑鬱、頭昏、頭痛等精神症狀。
4、哪些因素可以引起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胃腸道動力異常:部分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表現為胃腸道通過時間短、結腸收縮增強等腸道動力亢進,部分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徵存在腸道動力不足表現。
2、內臟敏感性增高:直腸氣囊充氣試驗表明,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充氣疼痛閾明顯低於對照組。
3、中樞神經系統感覺異常:功能性磁共振研究表明,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對直腸氣囊擴張刺激所引起的大腦反應區與正常人不同。
4、感染因素:臨床研究發現約 1/3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在其患病前曾有急性胃腸道感染史,腸道感染是腸易激綜合徵的危險因素之一,被腸道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的患者,在病原體已清除及私膜炎症消退後,可發生腸易激綜合徵樣的症狀,稱之為感染後腸易激綜合徵。
5、精神心理因素:心理應激對胃腸運動有明顯影響。大量調查表明,IBS患者存在個性異常,焦慮、抑鬱積分顯著高於正常人,應激事件發生頻率亦高於正常人。
6、其它因素: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可能對某種或多種食物不耐受,進食後可誘發或加重其症狀,大約有63%的患者會注意到其腸易激綜合徵症狀的發作與進食的食物種類有關,包括高脂肪食物,乳製品、碳水化合物、咖啡、酒精及高蛋白,目前研究較多的是乳糖飲食與腸易激綜合徵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