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咽白喉 最常見,佔發病人數的80%左右,根據病變範圍及症狀輕重又可分為:
(1)無假膜的咽白喉:多見於白喉流行時,部分患者可僅有上呼吸道症狀,如咽痛,全身中毒症狀較輕,無發熱或輕微發熱,查咽部僅有輕度炎症,扁桃體可腫大,但無假膜形成,或僅有少量纖維蛋白性滲出物,細菌培養陽性,此類患者易被誤診和漏診。
(2)侷限型咽白喉:
①扁桃體白喉:假膜侷限於一側或雙側扁桃體,
②咽白喉:假膜侷限於顎弓,顎垂(懸雍垂)等處,多見於成年人及已有部分免疫力的年長兒童,起病緩,可有微熱,或中等度發熱,患者有全身不適,疲乏,食慾缺乏等全身症狀,同時,咽痛,扁桃體充血,局部稍腫脹,假膜呈點狀或小片狀,1~2天內擴大融合成片,假膜呈灰白色,邊界清楚,不易剝離,若強行剝離可使基底裸面出血,頜下淋巴結常可腫大,微痛,但其周圍組織無水腫。
(3)播散型咽白喉:侷限型患者,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假膜可以擴散到顎垂,軟顎,咽後壁,鼻咽部及喉部,甚至於口腔黏膜而成為播散型,此型多見於年幼兒童,假膜大而厚,可為灰白色,也可為黃色,汙穢灰色或黑色,假膜周圍黏膜紅腫較重,扁桃體腫大明顯,頜下淋巴結及頸淋巴結腫大,有壓痛,淋巴結周圍可有水腫,此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狀明顯,患者可高熱40℃,頭暈,頭痛,衰弱無力,噁心,嘔吐,進而可出現循環衰竭現象,患者面色蒼白,脈細速。
(4)中毒型咽白喉:此型可由侷限型及播散型轉變而成,也可為原發性,多有混合感染,特別是鏈球菌感染,假膜範圍廣,多因出血而呈黑色,扁桃體及咽部高度腫脹,咽門可為之堵塞,或有壞死,形成潰瘍,散發出特殊腐敗臭味,頸淋巴結腫大,周圍組織有水腫,致使頸部甚至鎖骨附近組織腫脹,狀似“牛頸”,患者高熱,煩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唇發紺,脈細而快,血壓下降,有的可出現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如奔馬律等,如不及時治療,多在2周之內死亡。
2.喉白喉 喉白喉約見於20%的患者,其中1/4為原發性,患者咽部無病變,3/4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原發性咽白喉多見於1~3歲的幼兒,表現為“犬吠”咳嗽,聲音嘶啞甚至失聲,由於喉部,氣管等處假膜的存在,造成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難,主要表現為吸氣性呼吸困難,若假膜延及氣管,支氣管,則呼吸困難更為嚴重,若不及時作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放置氣管套管,患者往往於一兩天死亡,由於喉部與氣管假膜與黏膜粘連不很牢固,有時可以咳出或吸出管型假膜,則呼吸困難可以緩解,由於毒素吸收較少,故全身中毒症狀並不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