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6 11:56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骨關節炎為老年人膝關節長期活動,像磨盤一樣經常轉動互相磨損,使骨與軟骨老化發生退行性改變,逐漸形成骨刺樣的增生。繼發性骨關節炎為膝關節發生外傷、骨折、脫臼及患其它疾病後,骨與軟骨出現骨質增生,使膝關節的生理功能發生改變。身體過於肥胖、走路及勞動姿勢不當,常是引起這種病的誘因。

  原發性骨關節病主要是隨著年齡增加,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老化加重。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老化的原因與“磨損和撕裂”有關部位、病情的進展和高度疲勞、負擔過重有關。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減少骨關節的損傷?我們不妨學點人體力學的知識。

  正確運用人體力學的原理和規律,可以減少骨科疾病的發生,指導創傷治療,促進功能康復,預防併發症。

  人體力學知識點滴
  人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但大多數是槓桿原理的運用。槓桿是一個能繞支點轉動的杆。槓桿有三種基本形式:平衡槓桿,支點位於阻力作用點與力點之間;省力槓桿,阻力作用點位於支點和力點之間;速度槓桿,力點位於阻力作用點與支點之間。人體運用最多的是速度槓桿原理,但也有平衡槓桿和省力槓桿原理。
  頭頸部是最典型的平衡槓桿原理。手持重物是速度槓桿原理。人在站立時,人體的重心一般位於第二骶椎前方約7釐米處;但同樣是站立,如果將手臂舉過頭頂,重心就會相應上升;並且人體的重心也受性別、年齡、身體結構特點的制約。如站立時,女性的重心一般在身高的 55%處,而男性的重心約在身高的56%―57%處,兒童因為其頭和軀幹較重,重心位置比成人高上肢發達的體操運動員比下肢發達的足球運動員的重心位置高。人體的重心越高,穩定性就越小。
  正常人的脊柱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個部分。頸椎有7個,胸椎有12個,腰椎有5個,骶椎有5個,尾椎有4個,共計33個脊椎骨。到了成年,5個骶椎長在一起成為骶骨, 4個尾椎也互相融合成為尾骨。因此,實際上可以活動的椎骨僅 26個。它們通過周圍的肌肉、韌帶和關節囊組成一個能活動的、具有強大支撐力量的中軸,起著保護脊髓,維持人體活動,並將頭頸與軀幹的負荷傳導到骨盆的作用。椎骨與椎骨之間存在椎間盤,但環椎、樞椎、骶椎、尾椎間不存在椎間盤,因此全身的椎間盤只有23個。椎間盤位於兩個椎體之間。腰部的椎間盤最厚,約為9毫米。椎間盤是身體負荷最重的部分。人到20歲以後,腰椎間盤開始退行性變,髓核中的含水量逐漸減少,伴隨著髓核脫水,髓核張力減低,椎間盤變薄,同時髓核中的蛋白多糖含量下降,膠原纖維增多,髓核失去彈性。因此隨著年齡增大,腰椎間盤的結構老化,其彈性和抗負荷能力也隨著減退。實際上,椎間盤是一個充滿液體的有彈性的容器,當脊柱運動時,椎間盤的主要變化是液體在容器內流動,而使椎間盤變形,但不是壓縮,這樣可以平均分佈由椎體傳來的壓力。
  正常時脊柱不是一條直線,它有三個彎曲: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這三個曲線相遇於重力中心線,來保持身體的平衡。(人體之所以可以前後左右彎曲、旋轉,主要依靠脊柱)如果這些生理曲線有所改變或變直,將會產生身體的不適或者腰背疼痛。由於部位不同,活動度也不一樣,頸椎活動度最大,胸椎活動度最小,腰椎介於兩者之間。
  脊柱的骨關節病以頸椎和腰椎最常見。頸椎病大多數起病緩慢,開始只有頸部不適,逐漸出現上肢放射痛,少數患者可有眩暈,嚴重時甚至肌肉力量減退,肌肉萎縮。腰椎骨關節病的腰痛特點是從靜止狀態突然改變體位時疼痛較重,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減輕,但活動過多時疼痛又加重。同樣,早晨起床時,也會感到腰僵硬感及疼痛,起來活動後可以緩解。
  骨性關節炎防治
  為了防治骨關節病的發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立位還是坐位,都應當有一個正確的姿勢,如保持下腰部平坦,避免使腰部過度前凸;坐位時,最好選擇硬椅,並且高度合適,因為椅子過高時,使雙足離地,大腿後部肌肉受壓,影響骨盆的放鬆,過低時,會增大髖關節的屈曲度,使骨盆向前傾斜。這些都容易引起腰肌勞損。同時還應當注意腰部要與椅背相貼,相貼的部位最好在上腰椎處,即距離坐板約為20釐米。這樣坐著,既感到舒服,又保護腰部肌肉。長期處在固定的坐姿時,雙下肢應當保持一定的屈曲度,如果雙下肢伸得不直,使小腿背部的肌肉緊張,牽拉骨盆,腰椎後凸增加,容易引起勞攪對於需要長期半彎腰工作的人(炊事員、理髮員)來說,應當保持下腰部平坦,使重力落在髖關節處,這樣一來才不容易疲勞。大多數老年人腰部已經有所損傷,在站立時,就需要輪流在一側足下墊一木凳,使一側的髖、膝關節微屈,以減輕疼痛。在彎腰取物時,千萬不要怕麻煩,一定要採用屈膝伸腰的姿勢,即先使髖、膝關節屈曲,使小腿背部的肌肉放鬆,腰部伸直,這樣可減輕腰背肌的負重。

我如何識別骨關節炎?相關文章
以上疾病較為常見。當然,關節炎的種類還有很多,比如:反應性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等;同時,某些全身性疾病也會有關節痛的表現,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質疏鬆症,等等。及時就診尋求醫生的幫助很有必要,比如找國醫小獅。電線杆上的老中醫老軍醫治癒風溼、類風溼可信不得呀,往往濫用激素,害人不淺。關節炎首選正規醫院的風溼免疫科哦!
發布於 2023-02-28 00:31
0評論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說的是隨著年齡增長,人體關節尤其是膝關節諸骨由於長年磨損,關節面處的軟骨遭破壞,骨與軟骨組織發生增生性改變,形成骨刺,關節腔間隙變窄,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壓迫神經、血管,就會感覺關節疼痛不適;同時關節周圍韌帶鬆弛,致使關節不穩定,關節內外組織也容易發生纖維性粘連,尤其是不愛運動者,肌力也下降,與關節有關的肌肉力量、韌帶彈性都漸漸減弱,因此出現腿腳痠軟無力等。上海仁濟醫院風溼
發布於 2023-01-07 22:21
0評論
骨關節炎又被稱為老年性關節炎或退變性關節炎,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骨關節炎。是不是所有人老了都會得關節炎呢?答案是否定的,骨關節炎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骨關節炎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改變不合理的運動方式:太極拳等半蹲或下蹲運動對下肢關節壓力很大,應儘量避免。爬山爬樓等對下肢關節壓力加大,應儘量避免。隨著年齡在增長,應該逐步調整運動方式,以游泳、騎車和散步為主,減少大運動量的運動方式。2、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
發布於 2023-01-03 22:51
0評論
一、背景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0年1月13日在全球範圍內啟動一項旨在引起各國政府、醫療研究機構、民眾以及社會各界對骨骼疾病重視的“骨與關節十年”。其中包括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OA是一種常見疾病,對人數健康的影響程度以及所造成的醫療費用不斷增加。我國衛生部也於2001年10月12日舉辦了“世界關節炎日”宣傳活動,並決定設立“衛生部關節炎防治教育計劃基金”。在該
發布於 2023-01-25 02:52
0評論
1、患者教育: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肥,有氧鍛鍊(如游泳,自行車等),關節功能訓練(如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肌力訓練(如髖關節OA應注意外展肌群的訓練)等。2、物理治療: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3、行動支持
發布於 2023-03-16 20:41
0評論
骨科常見疾病介紹骨關節炎(一)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也稱退行性關節病、骨質增生性關節病、肥大性骨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病等,最常見的慢性、進展性關節疾病。上海德濟醫院骨科何博病變部位軟骨改變:關節軟骨變性是OA最基本的病理改變,表現為軟骨失去彈性、龜裂、糜爛、潰瘍、破碎、脫落。軟骨下骨裸露,引起負重活動時疼痛;邊緣軟骨增生硬化形成軟骨骨贅。脫落骨贅可形成關節內遊離體。骨質改
發布於 2023-03-16 21:01
0評論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改變,多發生於50歲以後,女性多於男性,負重關節累及較多,也可出現在肩、肘、手指等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關節痛有以下特點:多出現在負重關節如膝、髖等;關節痛活動後加重,休息後痛就解;在關節靜止久後再活動,局部出現短暫的僵硬感,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鐘,活動後消失;病情嚴重者即使在休息時都有關節痛和活動的受限;受累關節往往伴有壓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數患者有畸形。
發布於 2023-03-21 09:11
0評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骨質疏鬆症發病率增加,而且呈現年輕化趨勢,骨關節炎也和以上疾病一樣,表現出年輕化特點。這裡所指的骨關節炎是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風溼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相區別。骨關節炎的發生和關節損傷、姿勢不當,勞累過度,內分泌改變等多種原因有關,在女性病人多見,而且發病年齡提前,很多30多歲女性出現關節炎表現。關節炎最初表現為上下樓膝關節疼痛,久坐
發布於 2023-03-23 12:26
0評論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也稱退變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變或損傷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總稱。骨關節炎以軟骨退變為基礎,可有骨質增生(骨刺)、關節腫脹(滑膜炎)和遊離體(關節鼠)等改變。高齡、關節外傷、肥胖、女性、家族史為骨關節炎的高危因素。骨關節炎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關節疼痛為主,表現為不能長時間行走,不能上下樓,不能下蹲,關節內摩擦音等。骨關節炎的治療:1、
發布於 2022-12-06 17:16
0評論
骨關節炎又被稱為老年性關節炎或退變性關節炎,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骨關節炎。是不是所有人老了都會得關節炎呢?答案是否定的,骨關節炎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骨關節炎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改變不合理的運動方式:太極拳等半蹲或下蹲運動對下肢關節壓力很大,應儘量避免。爬山爬樓等對下肢關節壓力加大,應儘量避免。隨著年齡在增長,應該逐步調整運動方式,以游泳、騎車和散步為主,減少大運動量的運動方式。2、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
發布於 2022-09-25 00:0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