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F起病隱襲、進展緩慢,在確診前往往有一段很長時間的無症狀期,有的長達數年,甚至10餘年。此期可佔整個病程的2/3左右,惟一的臨床表現是脾大。有人推算腫大的脾臟每1cm(肋下)約代表1年的病程。診斷時約20%的患者無任何症狀,往往因常規查體或因其他病症檢查時發現本病。PMF有下列幾組病理生理改變所致的臨床表現。
1. 髓外造血 絕大多數累及脾臟,常明顯腫大,40%的病例以此為首發表現。1/3~1/2患者脾大不超過臍水平,另2/3~1/2患者脾大達臍下,並向盆腔延伸,向右常超過中線。脾質地堅硬,可清楚捫及切跡。脾大可致左上腹牽拉感,壓迫胃時出現飽脹感及食納下降。併發脾梗死或脾周圍炎少見,表現為較劇烈的左上腹痛,甚至左肩痛,脾區壓痛明顯,可觸及摩擦感和聞及摩擦音,並可伴左側反應性胸膜炎。少數患者診斷時體檢無脾大,但B型超聲檢查或CT檢查時脾已腫大。
肝大佔50%~80%,大多為輕至中度腫大,僅20%患者肝大>肋下6cm。但脾切除術後有部分患者肝可進行性增大,超過臍平面,甚至進入盆腔。淋巴結腫大較少見,10%~20%的病例呈輕度腫大。
髓外造血有時出現較特殊的臨床表現:
(1)纖維造血性髓外腫瘤(fibrohemopoietic extramedullary tumors):腫瘤由造血組織組成,可伴明顯的纖維化。見於皮膚、黏膜、呼吸道、胃腸道、腎上腺、腎、縱隔和胸腺、乳腺及前列腺。少數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包括顱內或脊髓硬膜外間隙,產生嚴重的神經系統併發徵象,如頭痛、嘔吐、視盤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也可發生譫妄、昏迷等意識障礙。此外,尚有肢體感覺及活動異常,甚至出現偏癱、截癱。腫瘤可經各種影像診斷檢查,如CT、MRI、脊髓造影及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等進行定位、定性判斷。造血細胞也可植入漿膜,其中主要是巨核細胞,也可為幼稚粒細胞,偶爾為幼稚紅細胞,分別造成胸腔、腹腔或心包積液。積液大多發生於脾切除術後,滲液中可找到上述幼稚造血細胞。髓外造血腫瘤可能為循環中造血祖細胞增加的結果,脾切除後濾過功能喪失也為誘發因素。
(2)門靜脈高壓症和腹水:見於6%~8%的晚期病例。巨脾造成門脈血流明顯增加,局部血管容量擴大及血流淤滯,甚至血栓形成;肝內造血細胞浸潤及纖維化使肝內血管的順應降低。上述病理改變導致門脈高壓,表現為腹水、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以及門脈血栓形成。少數病例還可併發肝性腦病。
2.代謝亢進綜合徵 主要見於病程早期及中期,此時骨髓造血細胞過度增殖,故代謝亢進。患者出現乏力、盜汗、消瘦,甚至低熱等症狀,但臨床上僅少部分患者有上述表現。
3.骨髓衰竭 大多見於PMF晚期,由於骨髓造血障礙所致。貧血最為常見,骨髓紅系受抑及無效造血、紅細胞壽命縮短、紅細胞滯留於腫大的脾臟、血漿容量擴大以及伴發的出血或溶血均為貧血的原因。有一組報告,54%的患者紅細胞存在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樣缺陷。
異常克隆的巨核細胞致生成的血小板質量欠佳,晚期巨核細胞數量下降,以及脾內滯留均使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骨髓粒系受抑及脾功能亢進使白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減少,易併發感染。其他臨床表現尚有:
(1)骨痛:國外病例多見,國內病例少見。疼痛可能和骨小梁增生,伴發骨硬化或骨膜炎有關。較常見為下肢疼痛。罕見的病例由於併發骨粒細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致溶骨性損害,也可產生骨痛。
(2)皮炎:為隆起的痛性斑丘疹,病理為中性粒細胞浸潤,酷似Sweet綜合徵。皮損可進展為大皰或膿皮病及壞疽。國內病例皮損較少見,病理上既不同於白血病,也和感染及血管炎無關。
(3)痛風:國外病例發生率為6%,可伴腎絞痛,為尿酸結晶沉積於泌尿道所致。少數病例痛風為PMF的首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