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11 18:19

  北京有位上四年級的小女孩,聰明漂亮,愛好芭蕾。今年4月的一天,小女孩在練習芭蕾舞時突然暈倒在地。家長帶著女孩四處求醫,最後經人介紹,找到北京解放軍307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段煉教授求治。段煉主任為女孩做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女孩雙側頸內動脈閉塞,出現腦供血不足,導致暈倒,診斷為煙霧病。

  煙霧病是缺血性腦血管病

  煙霧病聽起來比較陌生。這種病別說是普通百姓沒聽說過,即使是臨床醫生也不見得都能認識清楚。其實,煙霧病屬於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病。有些病人由於頸內和大腦的動脈內膜緩慢增厚,造成動脈的管腔逐漸狹窄以致閉塞,為了補償腦血流量的減少,腦底及腦表層的細小血管就會出現擴張,形成煙霧狀血管。當代償性血管擴張形成增加腦血流的速度,小於因腦供血動脈狹窄腦血流減少的速度時,即產生了腦缺血癥狀,出現腦梗塞、腦萎縮、腦軟化等。因為擴張的血管在血管造影時的形態像煙囪裡冒出的裊裊炊煙,所以被形象地稱為煙霧病。

  煙霧病是全身性血管病變的局部反映,主要病變是頸內動脈內膜彈力纖維增生,逐漸使頸內動脈管腔破穿,最終發生閉塞。煙霧病變多發生在頸內動脈的末端,大腦前及大腦中的起始段,偶爾波及大腦前和大腦中動脈主幹以及動頸外動脈,乃至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

  煙霧病的症狀複雜,主要表現為頭疼、癲癇、突發性肢體麻木無力,感覺異常、失讀、失語、視物不清、偏癱、偏盲、智力減退等。一般發作數分鐘至數小時後可自行緩解,上述症狀可反覆發作,交替進行,緩慢加重。煙霧病臨床表現因腦缺血的輕重而有所不同,輕者主要表現為頭疼、癲癇、肢體無力及視力改變等,重者則以腦梗塞或腦出血起病而危及生命。

  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煙霧病發病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於頸內動脈末端閉塞引起的腦缺血,另一種是腦缺血後代償擴張的腦血管破裂造成的腦出血。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一是在4歲左右的兒童期,二是在30~40歲的中年期。相比來說,兒童更多見,兒童與成人發病之比為5X2。兒童患者主要症狀多以腦缺血發病,表現在哭鬧或疲累後出現一過性肢麻木癱瘓,有時兩側肢體交替麻木癱瘓。而30多歲的成年人,多以急性顱內出血起病,表現為腦梗塞或腦出血。

  煙霧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國外研究表明,同胞間的發生率比普通人群要高出42倍,煙霧病患者子女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出37倍。307醫院神經外科曾收治了一對可能與先天性遺傳缺陷有關的煙霧病母子,患者是北京房山人。那天5歲的小男孩哭鬧一陣後,突然出現一側肢體癱瘓,不能活動,診斷為煙霧病。同時詢問男孩母親以往病史時,得知其母曾有過腦出血,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也患有煙霧病。

  確診後應及時手術

  煙霧病治療相當困難。過去由於檢查、治療手段的侷限,對煙霧病缺乏正確的認識,診斷不清,有時被當做癲癇、動脈炎或格林巴利綜合徵治療,延誤了病情。內科以血管擴張藥以及抗菌藥進行對症治療,但效果不明顯。外科過去通常採用頰肌貼敷、大網膜顱內移植貼敷及顱外血管的直接吻合,雖然有一定療效,但仍不理想。如今,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煙霧病的診斷不成問題,通過核磁共振就能夠得到正確診斷。

  煙霧病確診後,主要是手術治療,將顱外血管越過顱骨和硬腦膜屏障,引至顱內而促進腦皮層的供血,從而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液循環,使其缺血癥狀得到明顯緩解。

  由於是雙側顱內缺血,一般得做兩次手術,第一次手術10天內就可出院。休息3個月後,再做一次手術,才能完成全部治療。手術治療費用約5萬餘元。

  對於煙霧病患者來說,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首先應做PET和功能核磁檢查,進行科學正確診斷,確診後及時手術。早期手術的病人大多能完全恢復正常生活。如果延誤治療,一旦發生了腦出血或腦梗塞,有可能導致偏癱、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煙霧病最早是日本人發現的,曾被認為是日本特有的一種疑難疾病。早在1960年,日本學者已經注意到煙霧病的出現,在1961年正式報告了第1例煙霧病。到1965年,日本共發現96名煙霧病患者,並對該病的臨床特徵和症狀進行了描述。1969年,日本學者鈴木和高久以MOYAMOYA為名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煙霧病從此得到正式確認。煙霧病發病率最高的是日本、韓國和中國等東南亞地區,男女發病率為1:1.6倍,男性略高於女性。

  女性煙霧病患者最好在治療之後妊娠,分娩時應由產科、神經外科、麻醉科的醫生共同制訂安全方案。煙霧病患者治療前要避免高空作業、駕馭汽車、游泳等運動,以免發生危險。

治療霧霾還需要手術嗎?相關文章
    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俗稱”。高濃度的細顆粒(粒徑小於或等於2.5μm的顆粒物,簡稱為PM2.5)或氣溶膠汙染是霧霾的根本原因。霧霾通過呼吸、皮毛、飲食等途徑,從外而內侵入機體,無所不及,遏阻氣機,敗傷血分,肺臟受損,產生不同病理損害。正所謂“人生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病”。霧霾天氣會引起人們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支氣管炎、誘發哮喘、慢阻肺、慢支急性
發布於 2023-03-21 06:36
0評論
霾的主要成份是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物理物質、化學顆粒。極易對眼睛粘膜系統造成刺激因而導致非感染性炎症。一般表現為眼紅和輕微刺痛,時有眼癢,個別嚴重者畏光流淚症狀比較明顯。部分人容易導致乾眼症,眼睛會幹澀,疼痛。所以當霧霾天氣刺激到眼睛,需要到正規的眼科醫院就診。對於霧霾天氣,大家都知道選擇戴口罩來防禦霧霾對呼吸系統造成的傷害,但是其實眼睛的粘膜系統對粉塵及化學物質等也非常敏感,所以防禦的不
發布於 2022-11-08 21:54
0評論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併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範圍的霧霾。
發布於 2023-05-03 03:47
0評論
秋冬季節是天氣寒冷霧霾頻發的時節。每當空氣質量下降,空氣當中充斥著大量有害分子,人們呼吸時會吸入大量灰塵、塵蟎、花粉、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黴菌等,這些有害物質不斷破壞呼吸道粘膜。對於寶寶而言,呼吸道黏膜沒有發育完全,這些有害小顆粒容易進入呼吸道,刺激黏膜,出現感染、疼痛、咳嗽等症狀,直接危害孩子的健康狀態。霧霾期間如何呵護寶寶健康,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遠離霧霾,霧霾環境容易對呼吸道、皮膚、眼睛等
發布於 2022-09-25 20:35
0評論
又是霧霾天,早晨出門有一種很嗆的味道,這次霧霾又要持續很長的時間,看來不做好防護就出門可不是明智的選擇,面對這霧霾籠罩的天氣,還是要及時做好防護的哦。 1、口罩 口罩是必不可少的,早晨出門的時候最好要戴上口罩,口罩最好選擇較厚的,而且還要注意清潔,最好每天都要進行清洗,否則灰塵太多,對你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2、關閉門窗 早晨出門之前一定要關好門窗,北方霧霾較重的時候,沒有及時關好門窗,室內的空氣
發布於 2023-11-16 21:42
0評論
防霧霾口罩對於防霧霾是有用的。在霧霾天氣下長時間處於室外的話,容易讓人呼吸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從而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防霧霾口罩應運而生,也成為了人們出現的必備裝備。 霧霾是一種複合細微顆粒懸浮物,其大小覆蓋了從PM0.1到PM2.5,統稱為2.5微米細顆粒物。一般的口罩難以防止吸入PM2.5,而防霧霾口罩能有效過濾這些細微的顆粒,防止人體吸入過量。口罩的防護效果不僅與材質相關,還與佩戴的方
發布於 2023-06-09 07:38
0評論
防霧霾口罩對於防霧霾是有用的。在霧霾天氣下長時間處於室外的話,容易讓人呼吸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從而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防霧霾口罩應運而生,也成為了人們出現的必備裝備。 霧霾是一種複合細微顆粒懸浮物,其大小覆蓋了從PM0.1到PM2.5,統稱為2.5微米細顆粒物。一般的口罩難以防止吸入PM2.5,而防霧霾口罩能有效過濾這些細微的顆粒,防止人體吸入過量。口罩的防護效果不僅與材質相關,還與佩戴的方
發布於 2023-06-26 16:10
0評論
量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這個是基本常識,多關注天氣情況,遇到霧霾天氣,儘量少外出,像學校都停課了,就帶孩子在家裡吧。但是我們上班族還是需要外出上班的,那麼,家中準備好口罩,帶口罩出門是霧霾天氣的必備,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過濾有害汙染物。 外出回家及時洗臉、漱口、清潔鼻腔。 這個很重要,儘管我們戴上了口罩,或者還包上了頭巾,但是塵埃的遍佈在空氣中的每個角落,你是沒辦法徹底隔絕的。露在外面的臉部、手
發布於 2023-08-10 19:18
0評論
1.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霾的組成成分非常複雜,包括數百種大氣化學顆粒物質。 呼吸系統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徑小於1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如礦物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粒子、燃料和汽車廢氣等,它能直接進入並粘附在人體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亞微米粒子會分別沉積於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氣管炎等病症。對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
發布於 2023-06-18 00:17
0評論
1.霧霾中含有大量的顆粒物,這些包括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顆粒物一旦進入呼吸道並粘著在肺泡上,輕則會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外,重則會造成肺部硬化,甚至還有可能造成肺癌。 2.霧霾天氣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霧霾天氣時氣壓低,溼度大,人體無法排汗,誘發心臟病的幾率會越來越高。 3.霧霾天氣時光照嚴重不足,接近底層的紫外線明顯減弱,使得空氣中細菌很難被殺死,從而傳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4.霧霾天氣時,由於空氣質量
發布於 2023-05-14 22:0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