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證實了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影響人群範圍較廣,從21-83歲患病率達64. 52%以上。一般而言,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多發病,40-60歲為高發年齡,而70歲以後患病率達90%。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頸椎病患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頸椎病的發生與不良姿勢、情緒緊張、潮溼、疲勞和外傷緊密相關。
調查顯示:伏案工作者、打字員、繪圖員、流水線上的裝配工、手術室護士、教師、交通警察等都較容易發病。工作緊張,長期伏案者佔59. 75%。
另外,不良睡眠姿勢對頸椎病患病率的增高也有重要的影響。如高、中枕臥位,佔80. 03%。調查未發現頸椎病發病與不同臥姿(左側臥位、右側臥位抑臥位俯臥有明顯關係。睡枕的高低標準為:低枕<6cm,中枕6-12 cm,高枕>12 cm。
頸椎病種類
1、頸型頸椎病:頸部、肩部及枕部疼痛,頭頸部活動因疼痛而受限制。常在早晨起床時發病。頸肌緊張,有壓痛點,頭顱活動受限。 X線片上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椎間關節不穩與鬆動。
2、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狀,頸肩部、頸後部痠痛,並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有時皮膚有過敏,撫摸有觸電感;有麻木及感覺減退。 X線正位片上顯示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窄等。
3、脊髓型頸椎病::自覺頸部無不適,但手動作笨拙,細小動作失靈,協調性差。步態不穩,易跌倒,跨越障礙物困難。X線顯示病變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質。MRI可明確診斷。
4、椎動脈型頸椎病:頭頸部旋轉時出現眩暈,甚至猝倒。個別患者出現植物神經症狀。X線片顯示椎體不穩、關節增生等。椎動脈造影及椎動脈血流檢測可協助定位但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混合型、交感神經型等等。
每次活動10-15min,每天進行3- 4次。動作幅度由小到大,當運動出現疼痛加劇時應減小幅度或暫緩運動。
如果只是暫時性的頭痛、背痛,沒有頻繁發作,就無須過分緊張;如果是反覆多次的話,就有就醫的必要了。
為何會痛
1、勞損: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問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小於30歲的頸椎病人,多從事低頭工種。
2、頭頸部外傷:50%的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問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疼痛等症狀的產生。
3、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臥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
4.、漫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有人認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頸椎病重要發病因素,這可能與軟組織慢性勞損炎症相互影響而加重病情之故。
5、風寒溼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溼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溼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症狀。
6、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國外統計40-50歲有退變者佔25%, 55歲以上有退變者佔85.5 %。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治療常見的誤區
不適當的按摩:老胡近來常感覺頸肩疼痛。“可能最近太累了,讓人按摩一下就沒事了。”就這樣,他來到私人按摩診所,開始了“按摩療法”。剛做完按摩,他感到頸肩輕鬆,非常舒服,可夜問他卻被頸部陣痛疼醒,病情明顯加重。再到後來,他因頸肩疼痛無法平躺,只能倚靠沙發半臥入睡。最後經過醫院40多天的正規針灸、推拿等中醫綜合治療,才擺脫病痛折磨。
我們提醒老胡是因神經根水腫引起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此類型頸椎病最為常見,約佔頸椎病的60%。該病急性發作時千萬不可進行按摩、推拿、牽引,否則會加重神經根水腫,使病情惡化。應先通過系統治療消除神經根水腫,再由專業醫生指導進行推拿、按摩、牽引等治療。
症狀稍緩停止治療:小張日前因頭暈目眩來醫院就診,被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小張經治療感覺症狀明顯改善,就擅自中止了治療。可一週後,她因記憶力明顯減退,並出現失眠、多夢等神經衰弱症狀,而不得不再次返回醫院。檢查發現,其病情又有發展。
我們提醒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頸椎炎症、水腫,壓迫椎動脈導致腦供血不足的頸椎疾病,此類型頸椎病也較為常見,約佔頸椎病的10%-15%。當治療一段時問症狀明顯改善後,患者千萬不可放鬆警惕,應遵醫囑繼續進行針灸、推拿等中醫綜合治療,以改善腦供血狀況,否則會因腦組織慢性缺血、缺氧引發類似小張的腦萎縮病症。
濫服止痛藥物老李最近總是上肢、肩膀疼痛,他就自作主張服用止痛藥物。剛開始,症狀確實有所緩解,可後來藥力不但“失效”,還出現雙手麻木、活動不自如等症狀。在家人勸說下才去就醫,被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必須馬上治療,否則後果嚴重。
我們提醒頸肩疼痛時自己濫服止痛藥往往會掩蓋真實病情。因止痛藥的作用,疼痛症狀雖暫時緩解,但病根未除,膨出的頸椎問盤逐漸壓迫脊髓,會造成肢體功能障礙,再重者可致癱瘓。
小病大治:由於頸部解剖結構複雜,頸椎病其症狀亦隨之多樣化,有5%左右的不典型患者容易和骨關節病、胃病、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及冠心病、高血壓相混淆,一旦自目治療隱藏著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患者選擇應正規醫院就診。有些患者,特別是一些輕度或早期患者因缺乏頸椎病防治知識,又求醫心切,覺得多用藥、用好藥就能迅速治癒,常常是中藥、西藥多種藥聯合應用,按摩、藥物外敷、針灸一起上,造成“小病大治”,過度治療,結果適得其反。
害怕手術:有一些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由於病情嚴重,醫生勸說應該手術,但有些患者想到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就知難而退了。殊不知,脊髓是沒有再生能力的,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需要醫生臨床干預的主要類型。如果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仍採用非手術方法,不但不能起到治療作用,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對於一名合格的骨科醫生來說,只有經過了充分的思考之後才會建議建議患者手術治療,也會認真聆聽患者疑問,並給與充分的解釋。
消除骨刺:在頸椎病的病程中,椎問盤蛻變導致頸椎失穩,引起一系列相關症狀,但另一方面機體通過椎體骨質增生(骨刺)來增加椎問的接觸面積,達到穩定代償。試想假如椎問盤只有蛻變,沒有增生,恐怕許多患者的頸椎關節早就磨損得無法使用了。從這種意義上說,骨刺的出現對機體是一種保護性反應,還給患者帶來了好處。這也是醫生對多數頸椎病患者首選保守治療的依據。有些藥品銷售商宣稱通過口服或外敷某藥可消除骨刺,這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輕視預防:現在醫學上已證實與頸椎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有:環境溫度和溼度、吸菸史、急性和慢性咽部感染史、軟床高枕、每天平均持續低頭工作超過4小時等。
健康人群應把預防重心前移,特別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群要避免患病的高危因素,做好自我防護十分重要。小兒應從小懂得預部保健知識,伏案學習時問不能過長,工作1小時左右應起身活動,並活動頸部數次,以改變單一姿勢引起的頸肌群缺血缺氧後出現的酸脹麻痛感,改善頸部血液循環。枕頭避免過高,以平躺時臉與胸成一水平面為宜。注意冬季頸部保暖,以免誘發或加重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