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惡性病灶不多見,而基本上為鱗狀細胞癌。在美國,陰莖鱗狀細胞癌佔所有癌的0.4%,最近25年來發病率保持穩定。在其它人群中這種病較常見,在印度、非洲、南美洲,陰莖癌佔所有惡性腫瘤的15%。
陰莖鱗狀細胞癌的病因與身體其它部位的惡性病變病因一樣,即慢性刺激所致。特別是衛生條件差和包皮垢參與了陰莖癌的形成過程,包皮內碎垢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為惡變的發病機制。為支持這種理論,新生兒作包皮環切術,基本不發生此病。而成年人做包皮環切術對此病並沒有免疫力。有一個研究,9%的陰莖癌病人在發展成癌變前做了包皮環切術。感染也可能是此病的病因。人類乳頭狀病毒DNA從半數陰莖癌人群中分離出來,也顯示與其它腫瘤相關。並不驚奇,未行包皮環切、包莖、高齡患者和反覆發生性病均可能為發生陰莖癌的危險因素。本病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就診的平均年齡為60歲。然而患者的發病年齡段寬,病歷記載有十幾歲的陰莖癌患者。
形態學特徵性病變包括外生性和潰瘍。外生性病變傾向分化較好,而潰瘍性病變更常見,預後較差。潰瘍性病變發生率為85%,常合併感染。反覆感染的特點是有分泌物和反應性淋巴結病變,這些典型病變促使患者就診。重要的是炎症淋巴結病變發生率高,60%就診病人可觸及淋巴結,但其中一半活檢證明為淋巴結病變。
早期病變常為小腫塊或潰瘍,最常侷限在陰莖。50%病人開始病變位於龜頭。其次是包皮,原發在陰莖體的病變佔其餘部分。60%的病變在就診時小於2釐米。包莖可能誤診,直到出現出現疼痛、流血,分泌物或引起梗阻時,才做出診斷。由於就診時表現多樣化,所以沒有認識到進行組織活檢的重要性。臨床上需要高度警惕此病。按感染或皮膚病進行經驗性治療時,不應該延誤活檢。
檢查項目應該包括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注意觸診腹股溝淋巴結的病變。合併感染或出血的潰瘍病人可能有白細胞增多症或貧血。通過活檢、培養和血清學檢查有助於排除其它病因。胸片、骨掃描、腹部和盆腔的CT,有助於評估某些選定病例的遠處轉移情況。
Buck氏筋膜是陰莖阻擋疾病浸及海綿體和繼發血源性播散有效的屏障。只有2%病人首先有血源性傳播而沒有淋巴結浸潤。肺可能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其次是骨、肝和腦。淋巴是最常見的轉移途徑,開始轉移到股骨淋巴結和髂骨淋巴結。引流陰莖的淋巴液存在彼此交通,因此常見於雙側和對側淋巴結病變。由於潰瘍引起的膿毒血癥,或癌腫侵蝕股血管造成出血,所以區域淋巴結病變常常是陰莖癌病人死亡原因。
預後與是否有淋巴結轉移、腫瘤分期、腫瘤部位、血管受侵蝕情況,(ABO)血型抗原的丟失相關。淋巴結的狀況是預測疾病的預後和指導病人的治療最重要的因素。有多種分期方法,Jackson分期法最常用:I期:原發腫瘤侷限於龜頭或包皮,其預後好;II期,局部浸潤到陰莖海綿體而沒有淋巴結轉移。I期和II期病人5年生存率為85%。III期臨床上有淋巴結轉移。IV期腫瘤超出陰莖浸潤到鄰近結構或發生遠處轉移。淋巴結轉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降到50%;遠處轉移病人生存率更低。腫瘤分級也是發生轉移的主要判斷指標,低分級患者淋巴結侵潤或遠處轉移的發生率為15%;而分級較高或分級中等的患者淋巴結侵潤或遠處轉移的發生率為40%-80%。陰莖癌患者絕大部分在診斷後5年內死亡。
治療策略依靠組織學診斷和疾病的擴散程度。治療最基本的目的是保存器官功能和結構的完整,特別是能直接排尿。對原位癌確診的病人,可局部用博萊黴素或氟尿嘧啶治療並嚴密隨訪。病變只侷限於包皮,單獨行包皮環切術足亦。ND-YAG激光可以用於治療侷限病變。
浸潤癌主要選擇放射治療和手術切除。手術切除包括陰莖部分切除術和陰莖全切術。部分切除術要求切緣距腫瘤2釐米。陰莖切除術,有10%局部復發的危險性。淋巴結陰性的病人,通常在36個月內,有14%患者淋巴結變為陽性。局部切除龜頭和包皮病灶,有25%複發率,特別需要仔細隨訪。
儘管陰莖癌主要屬於外科疾病,放射治療可以用於侷限性低分級的病變。有選擇的淋巴結陰性的陰莖癌病人,5年生存率可達到70-80%。由於放射治療可以避免切除陰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局部復發的危險性高3倍。對這些病人,陰莖切除幾乎總是有效的補救治療。由於放療副作用,如尿道狹窄或放射性壞死,有15%的放療病人也有必要行補救性陰莖切除術。最後,應當在治療後做活檢,以證實腫瘤根除。
臨床上證實淋巴結病變的病人,首要用廣譜抗生素治療4-6周,因為一半以上可觸及的腫大淋巴結是反應性或炎症性的。
陰莖海綿體、尿道、血管受累,或高分級的腫瘤病人,具有淋巴結轉移的危險性,應該行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持續淋巴結增大的病人也應當行淋巴結切除術。經典的淋巴結清除術包括從縫匠肌外側到內收肌長端中部;從腹股溝韌帶上2釐米至股三角頂點下部這一範圍的淋巴結均清除。少數病人手術後可出現皮瓣壞死、脆性水腫和傷口感染。在不影響生存率的情況下,建議小範圍切除可以進一步減少這種併發症的發生率。
對全身病變有效治療目前正在探索中。目前最常使用氟尿嘧啶、順鉑和博萊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