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癌症患者的心理狀況
癌症是一個重大的負性事件和應激事件,患者不得不面對癌症給自己和家庭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研究顯示,16%~42%的癌症患者會出現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往往伴隨焦慮和抑鬱症狀;25%~45%的癌症患者在不同的病程和療程發生抑鬱,焦慮性障礙患病率大約10%~30%,有的研究報道的數字比上述還要高。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董倩
引起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對治療方法的恐懼(手術損傷、肢體殘疾、形體改變、放化療副作用等等)、經濟壓力、體能下降、社交縮小、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家庭及社會角色改變、社會支持不足等等。
2、患癌後的幾個心理階段及誤區
按照診斷治療的順序,主要可分為4個心理階段:
(1)在癌症發現期尚未確診前:惴惴不安、反覆求醫、祈禱平安等;
(2)癌症確診後:通常表現為一個心理發展的過程:震驚、否認或拒絕、委屈、憤怒、恐懼、抑鬱與焦慮、妥協、平靜、接納等;
(3)治療階段:手術後及放化療期間,由於治療的副作用產生的痛苦會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壓力與不適,包括恐懼、煩躁、悲觀、猜疑、失眠等,以及對治療療效的擔憂;如果治療不順利,易產生悲觀、失望,或者對保健品、小廣告等做出非理性地選擇,貽誤病情;
(4)康復期:擔心復發、轉移,憂心忡忡,尤其在複查前夕及等待結果過程中尤為明顯;無助無奈感(常存在於缺少康復知識與康復方法的患者中);由於對疾病不確定感導致的恐懼、抑鬱與焦慮。隨著病程的延長和身體的康復,心理問題大多逐漸緩解,但某些潛在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解決(例如幼年及成長過程中遺留的心理創傷、性格問題等),仍可重新引起新的心理衝突與障礙,從而影響身體康復。因此,積極尋找心理問題的根源並進行調整與干預,是非常有助於癌症患者康復的。
其實,在癌症患者和家屬中,還存在著很多誤區,例如:
誤區1、軀體症狀與心理無關
腫瘤引起的另一部分心理反應表現在軀體症狀上,而不是心理或情緒上。比如臨床上就可以見到一些情緒很平靜的腫瘤患者,似乎在他們心裡也體會不到明顯的擔心、害怕、悲傷、焦慮等,但他們可能會有難以解決的軀體症狀,如睡不好覺、疼痛、周身不適、疲勞、食慾不振等,而這些症狀的程度和持續的時間又不能用生理因素來解釋,並且一般的醫學處理無法緩解患者的症狀,此時要想到這些症狀可能是心理問題導致的。通過心理疏導,精神類藥物治療,很多軀體症狀可以得到明顯緩解,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誤區2、隱瞞病情
美國等發達國家90%的醫生直接把癌症診斷告知病人。在我國,醫生通常先把癌症診斷告知病人家屬,然後按照家屬的意願決定是否告知病人。而家屬通常反對告知病人癌症診斷,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癌症的“診斷”猶如“死緩”的宣判,會給患者造成強烈的負性心理反應。故癌症患者家屬多半認為患者不知情好,理由是“知情”後患者的負擔重,難以承受,不利於治療。患者家屬以自己的意願決定患者的治療方案及生活方式,而忽視了患者的感受。(曾有一晚期癌症患者,臨終前埋怨家人在沒與其講清楚疾病診斷的情況下,讓其接受手術治療,此後,手術後的疼痛、癌症的疼痛一直使其未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在現實中類似的事例可謂是屢見不鮮,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一種侵犯病人權利的行為。另有一癌症患者,在知道自己疾病性質、發生、發展,預後、治療等情況後,理智地參與了個人的治療方案,按照個人的意願,放棄手術治療,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日子裡,井然有序地安排好工作、生活與後事,坦然地離開人世。)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發展過程,患病後接受的診療手段既有醫治患者積極的一面,也可能給患者帶來痛苦、危險、經濟壓力等消極的一面。而且每個人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不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一,因此,醫護人員及家屬均應重視癌症患者的知情需求,尊重患者自己的決定,讓患者瞭解自身的疾病,這樣有利於治療和康復,有利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誤區3、堅強的患者不存在心理問題
我們在癌症康復工作中通過與大量患者的密切接觸發現,其實很多表面堅強樂觀的患者,同時也存在許多深層的心理問題與心理矛盾,外在的強大隻是一種表象,內在的問題如果沒有暴露或被有意隱藏,得不到有效地調整,會影響康復的結局。癌症是一類對身心和社會功能產生影響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疾病本身及各種治療的副作用都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影響,有些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恐懼、擔心、抑鬱、失眠、社交回避及某些軀體症狀等,有些問題對康復的影響卻是隱而未現的,如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交流問題、對不良事件的認知問題、生死問題等等。心理諮詢不僅僅是幫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反應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採用專業的心理學技術,處理各類與心理有關的軀體、社會問題,促進身心健康,家庭和諧美滿,改善人際溝通,提高生活質量。
誤區4、只有病人存在心理問題
我們在門診和科普宣傳活動中,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通過量表篩查發現的家屬心理問題甚至高於患者,而家屬主動表達需要心理輔導與心理支持的比例也高於患者:在心理量表篩查(124例)中發現,33.9%的患者(42/124)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21.8%,27/124)或焦慮(13.7%,17/124),2例患者焦慮與抑鬱並存;其中,64.3%的患者(27/42)否認自己需要心理輔導;家屬(87例)的抑鬱或焦慮陽性率59.8%(52/87),高於患者(P<0.001);其中,71.2%的家屬(37/52)認為自己需要心理輔導,也遠遠高於患者(P<0.001)。這說明,在癌症的治療與康復階段,同樣不能忽視家屬的心理支持。
3、國內外對比
西方國家的心理諮詢業開展得比較早,也發展得比較成熟。在腫瘤患者的身邊,除了醫生和護士以外,往往還有心理醫生及心理工作者,在美國的某些癌症中心,配備的心理支持工作者的人數甚至超過了患者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西方醫學對癌症心理干預的重視程度要超過我們。東西方癌症患者由於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異,二者在面對心理諮詢時的態度和選擇的方法也不同,中國的癌症患者更傾向於表現為含蓄、逃避、掩蓋,對心理諮詢仍然比較陌生,或者想要尋求幫助,但找不到合適的機構或醫生,能解決的問題有限等等。在國外,心理干預的方法除了各類心理技術基礎上的個體諮詢以外,還包括團體諮詢、家庭諮詢、冥想等形式。目前,我們在癌症康復治療中,採用個體諮詢與團體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音樂、繪畫、講述個人感受、視頻資料討論、情景劇、放鬆訓練、催眠等等多種形式,幫助參加康復培訓的患者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在心理師的幫助下,積極調整心態,解決心理問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如何進行心理康復
(1)通過測評和與心理師的交談,發現心理問題;
(2)學習一些心理知識與方法,調整情緒,緩解症狀;
(3)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建立諮詢關係,獲得心理支持;
(4)參加由心理師組織的癌症患者的康復小組,通過定期開展的團體活動,在小組中分享交流經驗、獲得理解、支持與心理成長;
(5)尋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與幫助;
(6)運動、唱歌、跳舞等活動可以改善情緒;
(7)芳香治療:改善軀體症狀和心情,放鬆精神,獲得呵護,緩解焦慮情緒、失眠症狀等;
(8)由於癌症發生發展導致的心理問題,可通過與臨床醫生的充分溝通,獲取治療信息,增加自我控制感,緩解不良情緒。等等。
結語:腫瘤患者從確診直至整個治療過程的前後,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和反應,常表現為否認、委屈、恐懼、悲傷、絕望、焦慮、抑鬱等,有的患者甚至因恐懼或絕望而拒絕治療。這些心理狀態通常可隨著時間的延長和治療的進行而逐漸趨於平和。但是如果不良情緒長期存在,可能影響患者的飲食、睡眠,進而影響機體狀態和免疫力,必將對腫瘤的治療和患者的康復產生不良影響。樂觀的生活態度、堅定的信念源於內心世界對生活的豐富體驗與感悟。人的一生總有或大或小的風浪伴隨,也許是疾病、也許是其他生活事件的突然出現、也許是工作或生活上的困境,都有可能將我們從正常的心境拋入無邊的黑暗。當我們在困境中摸索前行時,心理支持猶如一盞明燈,可以為我們照亮腳下的路,避免了在磕磕絆絆中的傷害和傷痛。腫瘤患者、親密照顧者和家人在抗癌的征途上,都需要彼此的理解、扶持、包容和愛。心與心的貼近甚至比一劑良藥更能帶給病中的他(她)無限溫暖和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