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肛管結締組織的功能是甚麼?
肛管結締組織包括聯合縱肌、外括約肌結締組織、內括約肌結締組織、粘膜下結締組織、皮下結締組織、坐骨直腸窩結締組織幾部分。
其功能及臨床意義有以下幾點:
排便與自制作用:聯合縱肌是內直腸縱肌的直接延續和肛提肌的部分延續所構成,故排便時肛提肌和直腸縱肌收縮,必將使肛管上縮,官腔擴大,肛門張開,排便終止時則相反。聯合縱肌在此過程中協助肛管周圍的肌肉共同維持正常排便功能。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李國棟
括約功能:肛管結締組織呈網狀,這些網狀結締組織將肛門括約肌纏繞、分隔,並使之連為一體,當括約肌收縮時,結締組織與肌纖維一起活動,共同完成括約功能。當部分括約肌在手術時被切斷,因結締組織網的纏繞作用,使斷端不發生很大的分離,有利肛門括約功能的完整性。
支持作用:肛管結締組織以聯合縱肌為中軸,將肛管直腸與四周組織連結起來成為功能整體,固定在盆膈及其筋膜、骨盆側壁及肛周皮膚。好像建築物的鋼筋架,當咳嗽、排便腹壓增高,特別是糞塊在腹壓推進下,有較強的垂直力作用肛管。僅依靠括約肌的持續性張力和收縮是很難抵擋腹壓力給予肛管的強大壓力,在此情況下,肛管結締組織在防止肛管各部位置下移或粘膜脫垂起重要作用,如聯合縱肌發育不良,或其網架結構的變性、萎縮,破壞了肛管的穩定性,就會發生肛管外翻和直腸脫垂。
2.肛門內括約肌的生理功能和臨床意義是甚麼?
內括約肌是直腸環形肌的延續部分,是不隨意肌,沒有肌內神經節;即使部分或全部切斷也不影響肛門的自制功能。但在外刺激下,如稀便、直腸內氣體或附近隨意肌的收縮,均能反射性引起內括約肌的張力增強。
內括約肌借其平滑肌特有的延展性,充分鬆弛時能保證肛管的足夠程度擴張,為排便做準備。終止排便時,內括約肌收縮使肛管排空,其產生的強有力逆蠕動波,將殘留糞便向上推入直腸。
內括約肌具有消化道環肌層的固有特性,易痙攣。一般肛管損傷,極易暴露出內括約肌,引起發炎和痙攣,產生疼痛。如長期痙攣,其肌肉組織的結構改變,導致病理變化,如肛裂和肛管緊窄。
內括約肌除有機械性關閉肛門作用外,尚參與隨意性抑制作用。排便時,外括約肌隨意性收縮,阻止內括約肌放鬆,後者通過神經反射抑制直腸收縮,使糞便瀦留在直腸內,從而達到肛門自制目的。此種過程稱隨意性抑制作用。如果破壞了內括約肌,則外括約肌收縮時就不能引起上述反射活動,直腸會持續收縮,當外括約肌疲勞時,導致肛門部溢出糞便。因此,內括約肌在隨意性自制作用中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肛門失禁的手術治療中應重視內括約肌的修復。
3.甚麼是櫛膜帶?櫛膜帶是病理組織還是健康組織?
櫛膜是指齒線與括約肌間溝之間的肛管上皮而言。此上皮是移行上皮,皮薄而緻密,色淺紅而光滑。櫛膜和櫛膜帶是兩種不同的含義,櫛膜帶是位於櫛膜區的皮下,其主要成分是纖維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其厚度為1.5~5.3mm。組織學證實,為正常的組織。由於肛門櫛膜區上緣有肛門瓣、肛隱窩、肛腺和肛門導管,加之櫛膜本身十分脆弱,易發生損傷而導致其下櫛膜帶的發炎,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引起櫛膜區皮下結締組織增生,櫛膜帶增厚,失去彈性,或與內括約肌粘連,導致肛管狹窄,造成所謂肛門梳硬結,長期的炎症反應可引起櫛膜帶纖維化,而櫛膜帶發炎引起肛門痙攣,造成肛管疾病久治不愈,故在檢查肛裂或肛管慢性炎症患者時,常發現彈性差的環狀櫛膜帶,使一些人誤認為櫛膜帶屬病理性組織。當然在治療過程中鬆解或切斷此組織,使肛門恢復擴張能力,那些導致櫛膜帶發生的疾病也會緩解。在肛裂治療中,單純切斷櫛膜帶或內括約肌是困難的,往往同時也切開了增厚的結締組織,即櫛膜帶。因此,肛裂的內括約肌切斷術,應包括切斷內括約肌和櫛膜帶兩部分。
4.肛門口分泌物增多的原因是甚麼?
引起肛門口分泌物增多的原因很多,可以是生理性,也有病理性。
肛門部皮脂腺、汗腺分泌旺盛:由於肛門深陷於兩側臀部之間,這種深陷的位置。對於肛門周圍的汗液蒸發頗為不利,尤其是體形肥胖的人,肛門位置更深,造成肛門周圍潮溼。也有些人皮脂腺、汗腺分泌旺盛,如不注意衛生,也引起肛門部分泌物增多的症狀。
老年人或體弱者的肛門括約肌鬆弛無力,造成肛門閉合不嚴,腸液和肛門液流出肛外,產生分泌物增多的症狀。
嚴重肛裂和外口在肛門附近的肛瘻,因炎性滲出多,溢出肛外,產生症狀。
肛瘻、肛裂手術,切斷較多的外括約肌和全部內括約肌,使肛門閉合能力下降,肛門液和腸內液體也能流出肛外,此種情況屬手術後遺症,臨床稱之為術後肛液外溢。
完全性直腸脫垂III度,常發生肛門括約肌無力,行走、勞累時直腸全層或粘膜脫出肛外,其直腸粘膜表面的液體將汙染肛周皮膚,導致肛口部有大量分泌物的症狀。
肛門溼疹、皰疹,肛門接觸性皮炎,也是造成肛門局部分泌物增多的因素。
5.肛腸疾病檢查常選擇那些體位?
檢查及治療肛門、直腸疾病時,應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和檢查的具體要求,選擇不同的體位,常用體位有以下幾種:
側臥位:通常採用左側臥位,有時應手術的需要,亦可採用右側臥位。正確的側臥位姿勢是臀部靠近床邊,上側的髖膝各屈曲90度,下側髖膝屈曲45度,此體位適用肛門直腸部小手術或病重、年老體弱的患者。
膀胱截石位:病人仰臥,兩腿屈曲向上舉放在左右兩側腿架上,臀部移到床邊,或病人自己雙手抱住大腿。充分暴露肛門。此體位手術時術區暴露較好,一般不作為檢查體位。
胸膝位:病人俯臥,雙膝屈起,跪伏床上,肘關節和胸部緊貼床鋪,臀部抬高,是檢查的常用體位,但不能持久,病重或老年體弱不不宜採用。
蹲位:病人下蹲作深呼吸,用力增加腹壓,適用於檢查脫肛、直腸息肉和痔脫垂病人。
彎腰扶椅位:病人向前彎腰,至少達90度,雙手扶椅,暴露臀部,此種體位適用門診檢查。
俯臥位:病人俯臥在手術檯上,臀部墊高,頭部和雙下肢較低,這種體位適宜手術。(有圖)
6.為甚麼女性比男性易患肛腸疾病?
1977年對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57292人進行普查,肛腸病發病率為59%,女性發病率為67%,男性為53.9%,女性比男性發病率高出13.1%。
為甚麼婦女患肛腸病較多呢?這是因為婦女在生活過程中,骨盆臟器受壓迫和血流受阻的機會較多,不斷造成骨盆臟器充血和淤血,影響肛門的血液循環;直腸受到壓迫,使糞便通過受阻,排便不暢。這些都是誘發肛門病的發病因素。
經期和孕期能使肛門負擔加重,有些婦女在月經期或妊娠期,常出現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每2~3天排便一次,造成排便困難。在妊娠後期,因胎兒增大壓迫直腸,除了排便困難之外,同時使直腸肛門的靜脈血迴流發生障礙,這樣不僅容易發生痔,並且可使原有的痔進一步加重。
產褥期的發病機會較高,產婦分娩後,由於腹腔空虛,便意感變得遲鈍,加上腹壁鬆弛活動減少,排便無力和排便困難的症狀增多,常常數日無排便症狀。糞便在腸道中滯留時間過久,高度硬結,結果強力排便就會損傷肛門直腸引起肛腸疾病。
除上述孕、產婦女外,婦女到了更年期,多半肌肉變得鬆弛無力,與肛門功能有關的組織如括約肌、肛提肌、恥骨直腸肌等同樣變得無力,肛門功能下降。與此同時,婦女更年期往往出現內分泌與神經功能失調,使人煩躁,有排便感而又便不盡的感覺,造成頻繁去廁所的現象,也是誘發肛腸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