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肛門直腸的生理功能是甚麼?
肛門與直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最後通道,從食物的攝取到殘渣排出體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消化和吸收過程。這個過程幾乎全部在上消化道完成。直腸沒有消化作用,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分、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並儲存已經被吸收過的渣滓。所以肛門直腸的生理功能主要為排便。排便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動作,它不但包括不隨意的低級反射和隨意的高級反射,還需腹肌、膈肌、肺、肛提肌、肛門括約肌的配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李國棟
2.直腸柱、肛門瓣、肛腺在臨床上有何重要意義?
直腸柱也稱肛柱是直腸下段的主要結構,直腸下段粘膜由於括約肌收縮,形成6~8個縱行條狀皺襞,臨床稱之直腸柱。直腸柱內有直腸上動脈終末支和同名靜脈所形成的直腸上靜脈叢,這些靜脈叢曲張,擴大而形成內痔。
肛門瓣:相鄰近的肌柱下端之間有半月形粘膜皺襞稱為肛門瓣,是原始肛直腸粘膜的殘痕,其上緣遊離,下緣與肛管上皮連續,兩側則與相鄰的肛柱表層相連續,因此在肛柱間,肛門瓣之後,齒線之上,形成8~10個小窩,呈漏斗形,稱為肛隱窩。實際上肛門瓣是肛隱窩的前壁,使肛隱窩呈口朝上,底朝下的口袋狀,隱窩底部有肛門腺體。肛門瓣易受糞便的摩擦造成撕裂樣損傷,可發生肛裂,肛隱窩炎等疾病,肛隱窩炎的進一步發展,感染波及肛腺,可造成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肛腺位於肛隱窩的底部,肛隱窩是齒線部直腸柱之間粘膜表面呈杯口狀凹陷。肛隱窩深約3~5mm,大部分肛隱窩底部有肛腺,能分泌出粘性液體潤滑大便。肛腺的分佈個體差異很大,一些完全在粘膜下,一些能深入到括約肌層,一些分支可穿過內括約肌進入聯合縱肌層。由於肛隱窩開口向上,易受糞便汙染、損傷而感染,引起肛門腺的感染,形成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故有90%肛瘻的內口在肛腺部。
3.甚麼是齒線?齒線上下有甚麼不同?
齒線是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由於直腸下端有直腸柱、肛門瓣、肛竇、肛乳頭等結構,而使直腸下端邊緣成為鋸齒狀而得名。(也有稱梳狀線)是重要得解剖標誌。齒線上下有很大區別,所以臨床工作上更顯重要。
4.為甚麼說齒線在診斷和治療肛腸疾病時有其特別得意義?
齒線不僅僅是一條解剖得分界線,在臨床醫療工作上十分重要,它的重要意義歸納起來有一下幾項:
齒線是皮膚和粘膜的分界線。齒線上是直腸粘膜,齒線上形成的惡性腫瘤大多數為腺癌、粘液癌。齒線下為移行上皮,形成的癌腫為鱗癌。
由於齒線附近的血液一部分通過門靜脈系統,一部分經下腔靜脈系統,且二者間在齒線部有交通支存在,當肝臟、脾臟疾病造成門靜脈系統血流受阻,可在直腸下端齒線附近引起靜脈曲張而形成側支循環,因直腸下端靜脈擴張,易導致靜脈破裂產生嚴重便血癥狀。
齒線也藉以區分痔瘡種類,發生在齒線以上的痔稱為內痔,齒線以下的痔叫作外痔,齒線上下痔融合為一體是混合痔。
齒線以上的直腸的神經屬植物神經,這類神經對疼痛不敏感所以齒線以上部位的疾病如內痔、直腸炎、直腸息肉、早期直腸癌,常常不感到有明顯疼痛。齒線以下肛管是由脊神經支配,屬感覺神經,對疼痛相當敏感。如肛裂、炎性外痔、肛管癌常以疼痛為特點。
齒線以上直腸的淋巴液是向上流入內臟淋巴系統的盆腔淋巴結;如果直腸癌有淋巴轉移時,首先發生盆腔內淋巴結腫大。齒線以下肛管的淋巴液是流向屬於體淋巴系統的腹股溝淋巴結,患肛管癌時,一旦發生淋巴轉移,會出現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齒線是胚胎髮育上內胚層與外胚層這2層原始組織相融合的地方,所以幾乎全部肛門直腸先天性畸形病變都發生在齒線附近。
5.甚麼是肛管直腸環?有甚麼生理功能?
肛管直腸環是指肛管與直腸連接處括約肌群的總稱,它對維持肛管自制起關鍵作用。此環由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深層、肛提肌、聯合縱肌和恥骨尾骨肌組成。直腸指診時,由括約肌間溝向上移動,至肛管上端可突然向後觸到一清楚的邊緣,即為此環位置。如讓被檢查者收縮肛門,有明顯的勒指感覺。肛管直腸環對維持肛管自制起重要作用,手術如完全切斷此環,必然引起肛門失禁,如保留此環,即使切斷括約肌,肛門的自制功能也無重大影響,故手術時應注意保護此環。若手術中必須切斷肛管直腸肌環時,最好是循肛管後正中線。沿肛尾韌帶縱行切開,這是因為肛門外括約肌淺部、深部及恥骨直腸肌都有部分肌纖維附著於肛尾韌帶,恥骨直腸肌的部分纖維還與恥骨尾骨肌相交錯。因此,這種切開方法使肌纖維還與肛尾韌帶相連,不致於大幅度回縮,術後肛管直腸環的完整性多較好,不致造成嚴重肛管閉合不全或肛門失禁。如必須在其他部位切斷此環,可採用掛線療法,即以線代刀,在15天左右緩慢將此環切開的同時,部分肌纖維在掛斷後又重新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固定,從而在全部掛斷此環時,已有相當一部分肌纖維重新粘連,維持肛管的正常功能。
目前對肛管直腸環的解剖和生理學的認識尚不完全一致,有些問題需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