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見肛腸出血疾病有哪些?怎樣區別?
下消化道出血臨床又分為六大類,為炎症性、機械性、血管性、腫瘤性、全身性。下消化道出血大多來自結腸和直腸,少數來自小腸。現就其常見疾病的特點簡述如下:
結腸、直腸息肉或結腸息肉病:腸道息肉多發生於直腸及乙狀結腸,多數是單個,少數為多個。其主要症狀是便血。便血的特點是間歇性,色鮮紅,一般量不多,不與糞便相混。凡兒童有便血而大便次數及性質基本正常者,多為直腸息肉。結腸息肉多見青年成人,其臨床特點是腹瀉,糞便鮮血和粘液,可因反覆出血而引起貧血。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李國棟
結腸血管瘤:主要症狀是腸道出血或腸梗阻。可表現為急性大出血,長期少量失血所致貧血多見。血管瘤可為毛細血管瘤或海綿狀血管瘤,或兩者並存。腸鏡檢查可見粘膜下有大的擴展靜脈。
阿米巴結腸炎:患者以便血為主要症狀,大便呈醬紅色,粘液多,有惡臭味,右下腹常有壓痛,裡急後重較菌痢為輕。
直腸、結腸癌:直腸癌便血,早期為鮮紅色或暗紅,量不多,為間歇性,常有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病史;晚期大便中常同時混有惡臭的粘液。左側結腸癌類似直腸癌,但易發生腸梗阻。右側結腸癌以柏油狀大便為主,便隱血試驗常為陽性,伴有消化不良,貧血及右下腹腫塊等體徵。
結腸憩室炎:多位於乙狀結腸,有習慣性便秘。無併發症的憩室無症狀,如憩室發炎,可有粘液血便、腹痛、發熱等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或其他炎性疾病:大量便血者少,常為粘液血便,有腹瀉、腹痛史,多伴有下腹部疼痛,腸鏡和鋇劑灌腸造影可明確診斷。
內痔:第一、二期內痔多以便血為主,便血一般發生在排便時,有時滴血、射血、或僅有手紙上帶血,血與糞便不混,色鮮紅。三期內痔常伴有痔脫垂症狀。痔出血量少,一般無裡急後重和疼痛,常有便秘症狀。
腸套迭:常為粘液血便,呈果醬狀,兒童多見,伴有腹痛,腹部可捫及套疊的腫塊,易引起腸梗阻。
美尼耳憩室:又稱迴腸末端憩室,是先天性疾病,其特點是突然便血,無腹痛或其他症狀,經支持療法能緩解,但很快又可出血。血便常呈暗紅色,有血塊,出血多時引起休克和貧血。對小兒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應想到本病。÷
(10)小腸腫瘤:良性腫瘤少見,一般無全身症狀,也較少出血。若腫瘤腫大,可引起黑色或紅色便血癥狀,常伴有腹脹、腹痛、食慾減退、腹部包塊等症狀。
(11)肛裂:排便時出血,伴有肛門疼痛,出血量少,色鮮紅,有便秘病史,青年人多見,局部檢查可見肛管裂口,多數在後正中或前正中。
(12)放射性直腸炎:便血,裡急後重,血和粘液混合,排便次數多為特點,有放射性治療的經歷。
2.哪些原因容易出現肛門部有物脫出?如何區別?
肛門脫出物一般分為2種類型:一類是經常脫出,如三期內痔、完全性直腸脫垂、肛管外翻、血栓痔、外痔皮贅。另一類是排便時有物脫出,便後可自行回納入肛,如二期內痔,直腸下端息肉,肛乳頭肥大,直腸粘膜脫垂等。
臨床上根據脫出與排便的關係,脫出物外形、顏色和其它臨床症狀,不難鑑別。
內痔II、III度,便時脫出,有些能自行回納,有時不能自行回納,需手法復位,常伴有便血癥狀。外形呈草莓狀。
肛裂:便時疼痛、出血、肛門處脫出物不能回納入肛門,為皮贅樣物長在肛裂底部。
直腸脫垂:排便時脫出,便後收縮能自行回納,脫出物表面亦為粘膜,但脫出物較痔大,有環狀粘膜溝,而痔則是放射狀粘膜溝。
肛管外翻:排便時發生,表面為皮膚組織覆蓋,常伴有痔和直腸脫垂。
肛乳頭肥大:排便時脫出,部分能自己回納,部分需手推復位。脫出物表面為異形肛管上皮,帶有蒂,色白,很少出血,但有肛門部不適,無壓痛。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數個。
直腸息肉:排便時脫出,能自行回納,表面為粘膜、粘膜發炎時呈草莓狀,有些有蒂,有些無蒂,常伴有出血症狀。
血栓外痔:位於肛管部突發腫物,疼痛明顯。壓按外痔,其下有硬結在皮下,色紫蘭色。
3.排便時有物脫出肛門外是否就是痔?
便時有物脫出肛門外是肛腸疾病的常見症狀,可見於多種肛腸疾病,這些疾病包括肛乳頭瘤、直腸息肉、直腸脫垂。內痔脫出時可看到明顯的痔核,表面光滑,淡粉紅色,可見曲張的血管叢,離肛門很近,大多可自行還納。肛乳頭瘤是肛乳頭受到慢性炎症的反覆刺激,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的。脫出物多呈不規則形狀,表面為皮膚,呈灰白色,有細長的蒂,有些則無。直腸息肉是發生在直腸粘膜上的新生物,距肛門較近的有蒂息肉或體積較大的息肉可在排便時脫出,脫出物表面充血,有的可以看到絨毛狀的突起,輕觸可以出血,便後能自行還納。直腸脫垂包括直腸粘膜脫垂和全層脫垂,粘膜脫垂是粘膜鬆弛造成的,而全層脫垂則是支持、固定直腸的組織鬆弛,不能固定直腸而形成,直腸粘膜脫出於肛門外呈半球狀,表面為粘膜,有多條放射狀皺褶,直腸全層脫垂的脫出物較大,呈柱狀或牛角狀,長度從幾釐米到十幾釐米不等,觸之韌而有彈性。以上幾種疾病脫出物與痔核脫出有明顯區別,很容易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