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是按照固定中醫處方製成一定劑型的商品製劑,有蜜丸、水丸、沖劑、粉片、片劑、水劑、糖漿、藥膏、口服液等多種劑型。其特點,方便攜帶,可以及時服用,沒煎煮的麻煩,應用恰當可以達到療效可靠、價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千百年來一直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但是若對中成藥的藥性及中醫治則理論一知半解,往往使用不當,治療欠效,甚至加重病情,貽誤治療時機。
中成藥常用劑型:
劑型是指藥物製劑的形態。目前常見中藥劑型有40多種,既有湯、丸、散、膏、丹、酒、膠、露等傳統劑型,又有片劑、沖劑、針劑、膠囊劑、氣霧劑等現代劑型。常用的十種中藥劑型及特點如下。
(1)湯劑:是中藥應用最常見的一種劑型。其優點是可以根據病情變化靈活加減,以達到個體化優效治療。湯劑多為複方,一般君臣佐使明確,製備簡單,吸收較快。但容積較大,多苦味,不便於出差旅遊隨身攜帶,保存對環境有需求,否則容易變質。將一貼中藥加水煎煮取汁,反覆2~3次,並將各次所得濾液混合均勻,分2~3次服。其特點是處方加減方便靈活,口服易吸收且奏效快。但湯劑存在煎煮麻煩,不易保存等不足之處。
(2)丸劑:俗稱丸藥,為古老的劑型之一。系藥材細粉加粘合劑或藥材提取物與賦形劑製成的圓球狀劑型。由於它具有服用、攜帶方便,藉助包衣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以及作用緩和、持久等特點,因而常用於慢性病的治療及調和氣血。根據粘合劑種類的不同而分為水丸、蜜丸、糊丸、蠟丸、濃縮丸等5種。水丸價格低廉,但放置後往往變硬,在體內難以及時發揮藥效。蜜丸多用於慢性病或衰弱患者,但貯存日久易生蟲黴敗。蠟丸服用時應加熱使之熔化後溫服。濃縮丸體積小,含藥量大,便於服用,但因其崩解度有時不符合要求而影響療效。
(3)沖劑:呈顆粒狀,臨用時加溫開水衝,係指藥材細粉或提取物等製成的乾燥顆粒狀製劑,是湯劑、糖漿劑和浸膏劑的發展,服用方便,味道好,最適合慢性病患者及兒童,是湯劑的新發展,既保持了湯劑藥效發揮快的特色,又克服了湯劑體積大,容易腐敗變質的缺點。再則加入多量糖粉,具有糖漿劑的特點,對小兒尤為適宜。如感冒沖劑、止咳沖劑等。
(4)散劑:俗稱藥粉。系將一種或多種藥物粉碎均勻混合而製成的乾燥粉未狀劑型,是最古老的劑型之一。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如錫類散,內服可治結腸潰瘍,外用吹喉可治口腔粘膜潰瘍、咽喉潰爛等。此外還有活血止痛的七厘散;利水通淋的五苓散;吹鼻取嚏的治中風竅閉的通關散等。散劑加工簡便、使用方便、吸收迅速,缺點是芳香性成分容易揮發而影響療效。有的刺激性較大,而且容易吸溼變質,需要密閉貯存。
(5)膏劑:又稱煎膏劑。分為內服和外用兩種膏劑。內服膏劑是將藥物用水煎煮,去渣取汁,濃縮後加入煉蜜或糖製成的稠厚半流體狀的劑型。其特點是質稠味帶甘甜,藥性平和,便於服用和吸啤,奏效快。外用膏劑,多為膏藥,用植物抽提取藥物中有啤成分,加紅丹煉製而成,通過外貼治療疥癬瘡瘍或風溼痛等疾病。
(6)酒劑:是用黃酒(乙醇含量約15%)或白酒(乙醇含量約50%~60%)為溶媒,將中藥浸出的一種劑型。有時還加入蔗糖或蜂蜜來矯味。製作簡單,久貯不壞,內外服用均可。常用的有追風活絡酒等,以及適於作補益飲料的參茸酒、人參藥酒、史國公酒等。其特點是用量少、吸收好、奏效快。但只適用於寒性、虛性疾患,不會飲酒及不宜飲酒者慎用或禁用。
(7)片劑:是目前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劑型。根據藥粉與濃縮浸膏的比例製成生藥片、浸膏片、半浸膏片等。片劑具有體積小、劑量準確、質量穩定、服用及攜帶方便等優點。其缺點是兒童和昏迷病人不便吞服,存儲不當會崩解等。
(8)滴丸: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高效、速效的口服劑型,多用於難溶性的、不易吸收的或有刺激性的藥物,是丸劑的革新。服用後,輔科迅速溶解,而使藥物呈微粒析出,吸收較快。如蘇冰滴丸、芸香油滴丸等。
(9)膏滋:為中藥傳統膏狀的口服劑型。它以滋補為主,且因含有蔗糖、蜂蜜而味美適口。如十全大補膏、枇杷膏、益母草膏等。
(10)膏藥:俗稱黑膏藥,是將藥物用油熬煉後製成,具有消腫、拔毒、去腐、生肌等作用,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溼疼痛等症。如狗皮膏及萬應膏等。
中成藥的服法:
1、抓主症,巧分析,選擇適當藥物。一般中成藥的外包裝,皆標有藥名、功用、主治、組成、服法等有關內容。選擇中成藥時要善於依據中醫的理論知識,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狀,對疾病作出正確判斷後,選擇與病情相應的中成藥。如感冒一病,有風寒、風熱、暑溼、氣虛諸型,如果你發熱重怕冷輕,可以選用具有疏散風熱作用的"羚羊感冒片";同理,抓住發熱輕怕冷重的主症就可以描準"感冒清熱沖劑";夏季感冒而發熱汗出,心煩口渴者,用蕾香正氣丸、水、膠囊最宜,若反覆感冒,伴見神疲乏力,出汗怕風,則以"玉屏風口服液"最當。如果能善於抓住主症,巧分析,則可收到藥到病減或病除的效果。
2、看劑型,明功效,注意服用方法。中成藥劑型很多,由於其功效及服用機理不同,各有各的用法。一般內服中成藥都需用溫開水送服。大蜜九應先嚼爛或切碎後分次溫開水送服,不可整粒吞服。神志昏迷者要事先將所用藥開水調成糊,由鼻飼管灌服,萬不可硬撬牙齒,以免損傷口腔和牙齒。嬰幼兒服藥比較困難,可以將藥分多次少量服用,或適當調以清水或稀米粥服用。
一般外用藥均不宜內服,特別是"提毒散"、"如意金黃散"、"通竅散'等含有毒成分的藥物。外用中成藥用法不盡相同:珍珠散、生肌散等宜直接撒於瘡面;如意金黃散宜醋調敷患處;武力拔毒散宜用蛋清調勻攤於油紙上,再敷患處等等。各種調配法皆有利於增強藥力。此外,膏藥在火烘烊後要等其稍冷。以免燙傷皮膚:吹喉藥吹喉時應稍向側面,以免吹人氣管,滴耳藥在滴藥前應先清洗外耳道。
3、究病源,重病本,適當選擇藥引。藥引對於中成藥也一樣不可缺失。中醫治病講求治療病本(根),藥引的意義在於載藥直達病所,促進療效。如"人參再造丸"、"大活絡丸"、"七厘散"等,宜用溫黃酒送服,以利溫經通絡,活血行瘀。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氣丸等宜用生薑湯送下,以溫散裡寒,安胃止嘔。六味地黃龍、金匱固精丸等宜淡鹽湯送服,以引藥人腎,增進療效。至寶錠宜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煎湯送服以增強解毒退熱作用等。
4、審病時,病勢,掌握服藥時間。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轉歸與時辰變化密切相關,人與自然界是相應的,這是時間醫學的基本思想。服用中成藥也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服藥時間。一般內服中成藥,滋補或補虛之品,多是早晚空腹各服1次。如滋補之類藥,人參養榮丸、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丸等,宜於飯前空腹服用。健胃、順氣、消食之類的,大山楂丸、香砂養胃丸、人參健脾丸、保和丸等宜飯後15分鐘左右服,對腸胃有刺激的藥宜飯後服。天王補心丹、拍子養心丸、安神定志丸等鎮靜安神藥宜睡前半小時服。化蟲丸、肥兒丸等治療腸寄生蟲的藥宜清晨空腹時服。冠心蘇合丸、黑錫丹等應在疾病發作時服。外敷的金黃散等,每天換一次;生肌收口的九一丹等每天換一次;布膏藥、橡皮膏貼2-3天后局部發癢時取下,隔1-2天再貼。至於療程,急性病痊癒即可停藥。慢性病以20-30天為1療程。
5、遵醫囑,明法度,謹守藥物禁忌。藥品說明中的禁忌必須嚴格遵守。在服藥期間,一般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品。如熱證忌辛辣、油膩;寒證忌生冷;孕婦慎用破血通經、行氣導滯、瀉下逐水藥;皮膚病、瘡毒、哮喘、咳嗽患者忌食魚,蝦等海味食物等。
此外,服用中成藥要嚴格按照包裝上的藥劑量使用。若用量過小,則影響療效;用量過大,也會產生不良後果。尤其有毒的中藥更不宜超量,以免中毒。每次選用的中成藥以1~2種為宜。小兒劑量1歲為成人的1/4;2-5歲為成人的1/3;5-10歲為成人的1/2;10歲以上可考慮成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