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4 19:20

尊重精神病人,家屬首先要踐行!

今天早上查房一名14歲的初二女生,入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是言語性幻聽和被害妄想,幾乎每天都能憑空聽到有人在和她說話,說她這不好那不好,有時候也命令她做一些事情,同時她覺得父母不是親生的,覺得有人跟蹤她監視她,街上的陌生人說話也是針對她的。父母好不容易動員所有力量勸她來住院了,但是在住院期間,她對於自己的情況都不願意和父母說,父母心裡沒底,於是每天都會和醫生說他們觀察到的她的表現,例如拉上窗簾,一個人發呆發愣,好像在聽著誰說話,經常打開門看外面,顯得緊張、害怕等等,當父母看到孩子的表現時,就會反覆找醫生護士,要求打針,要求給孩子加藥,甚至要求把孩子關禁閉。當孩子在醫生查房的時候,不願意表述自己的幻聽和妄想內容時,父母會當面批評他撒謊或者隱瞞,即使醫生護士反覆的勸,父母也無法完全停止不說話,於是孩子本來打算安心的住院治療,但當她感到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時,本來情緒控制就差,一下子就大吵大鬧,摔東西,甚至要出去離家出走,當醫生和家長安慰時,孩子會覺得,醫生護士和家長是串通一氣的,於是越發的發脾氣、衝動,因為出現危險行為,不再適合住開放式病房,於是只好在父母和好幾個護士的共同努力下,將孩子約束以後送往封閉式病房。

這其中,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你們果然不是我親生爸媽、你們果然不是我親生爸媽,我恨你們所有人”,而這個時候,父母也是忍痛壓抑著自己淚流滿面,作為醫生,我們同樣心痛不已,父母怕耽誤孩子的病情和治療,從而在醫生查房時和孩子對質,父母也覺得孩子都不認他們了,他們覺得孩子很無情,覺得沒想到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居然成了精神病,有辱家門,一家子抬不起頭來,他們會不自覺的嫌棄孩子,對孩子生氣和憤怒。而衝動的孩子對開放式病房其他病友來說,是個很強的心理應激,會讓他們病情加重或明顯波動,讓他們的治療甚至前功盡棄,按照精神衛生法的規定,醫生能做的,只能是暫時將孩子轉往封閉式病房治療,儘管我們知道,他在開放式病房可能更有利於康復。

誰都沒有錯,可是孩子怎麼就如此痛苦的被動去住封閉式病房了呢?傳統的觀點,可能會認為,孩子病情加重了,孩子的言行失控了,因為孩子是精神病患者嘛。也有人會認為,是父母的不對,不該當面揭穿孩子的謊言,可是,最終更加痛苦的是孩子。所以在這裡,我想和所有的父母,不管您家裡是否有精神疾病患者,特別的強調一點: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

人都要面子的,孩子的羞怯最早在嬰幼兒時期就會顯示出來,我們總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孩子在誇獎中,自尊和自信才會建立起來,自我的優越感和自立自強感才會形成,他們才可能覺得自己在一般社交場合都是“有面兒”的,“有身份”的,這樣即使出現某些精神症狀,例如幻聽、妄想等,他們的應對方式,也相對會顯得比較理智和符合社會規範,出現衝動的幾率會降低。所以,我們養孩子從小就要讓孩子覺得:“我是個有面兒的人”,不管在哪兒,大家都樂意和他一起玩耍,大人們也會喜歡他,這樣他會對這個世界充滿著足夠的安全感,不會帶著警惕和過度的敏感來探求這個世界,他對人對事才會有信任感。而像我今天查房的這位初二女生,受精神症狀以及自己性格的影響,對外界常常首先會持防禦的態勢,很容易多疑和敏感,即使是中性的詞彙,也可能深深的刺痛她脆弱的心靈,她的內心獨白常常就是“我是令人討厭的,我是壞孩子,我是不可愛的...”,當她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時,她就會更加敏感,“我是個有病的人,所有人都會瞧不起我。”“父母好像不是親生的,否則他們怎麼會把我送到精神病醫院來,他們居然還同意把我送到封閉病房關起來,他們真的不是我親生父母,他們都是壞人。”所以在這種心態下,很難保持一定的理智,也很難對精神症狀的影響有一定的抵禦能力。

所以,育兒和我們醫生治病一樣,對於服務的對象,首要就是:尊重!

這個孩子是如何從開放病房轉到封閉病房的!?相關文章
兒童少年心理科病房(兒科病房)已於2013年底成立。現設床位20張,成立之初,積極邀請國內著名的兒童少年精神病學家前來帶教查房。兒童開放病房能為患者提供較為寬鬆的活動空間及接近現實生活的環境與條件,患者將享有更多的自由與尊重,同時家屬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兒科病房是我院為滿足患者多層次、多元化服務需求專門設置的病房。該病房的服務對象是患有學校恐怖症、兒童焦慮障礙、抑鬱障礙以及童年情緒障礙、兒童
發布於 2022-12-24 21:15
0評論
上個月,美國神經病學會發布了《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患者卒中的預防》的循證指南(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82/8/716、full),這是對該學會1998年指南的更新。該指南重點關注兩個問題:1)對於隱源性卒中患者,各種不同的技術分別能發現多少比例的非瓣膜病心房顫動(NVAF)患者?2)對於NVAF患者,甚麼抗栓治療方案和不治療或其他治療相比,可以降低卒中風險
發布於 2023-03-16 15:01
0評論
性格開朗的趙女士近大半年來一直有點精神不振,而且從來沒有請過假的她居然每隔1-2個月就要請假休息幾天,細心的同事上門探望後才知道她生病了。原來趙女士在3年前體檢發現患有膽囊結石,不過沒有明顯症狀發作,因為害怕手術創傷大,會給年輕愛美的她肚皮上留有疤痕,託朋友詢問熟悉的醫生,說可以通過腹腔鏡行膽囊切除,但是即使是微創,肚皮上也會留有2-3個小疤痕,而且住院時間一般在5-7天,所有就一直拖著沒有進一
發布於 2023-02-28 23:16
0評論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成立20年餘,兒童心理門診於2000年建立,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病房(兒科心理病房)最早在2003年心理病房和北大教學病房設立,當時和成人病房一起,2013年單獨成立。現設床位12張,每年我們都積極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兒童少年精神病學家前來帶教查房。     兒童開放病房能為患者提供較為寬鬆的活動空間及接近現實生活的環境與條件,患者將享有更多的自由與尊重,同時家屬應承擔相
發布於 2022-12-24 18:05
0評論
癌痛治療是姑息治療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癌症初診患者疼痛發生率約25%,晚期患者發生率高達70%~90%。目前國內對癌痛治療的臨床實踐存在諸多不甚規範之處,很多問題需要完善和解決。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癌痛規範化治療水平,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衛生部醫政司發起了到2013年底在全國範圍內創建150個“癌痛規範化治療示範病房”活動,CSCO推動活動的實施。目前,該活動已全面啟動並備受關注
發布於 2023-03-20 04:51
0評論
“封閉”是20世紀40年代從前蘇聯直接翻譯過來的名詞,原意是通過在病變部位近端注射局部麻醉劑(當時新發明的麻醉劑是普魯卡因,現臨床已經不再使用),阻斷從病變部位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傷害刺激,打破由此產生的疼痛惡性循環,把不良傷害刺激“封閉”在局部,從而有利於疼痛症狀的緩解和疾病的自然恢復。這個含義強調了當時所流行的“神經反射”的作用(著名的巴甫洛夫狗的神經反射實驗也是那個年代發現的)。臨床醫生
發布於 2023-03-09 08:16
0評論
小兒嘔吐分三度:小量的嘔吐:嬰兒吃完奶噯氣時吐出一點凝乳正常的現象,不必擔心。中等量的嘔吐:一天多次小嘔吐,嬰兒可能患有先天性食道短小、食道裂孔疝、或食道弛緩不能。大量的嘔吐:將吃下去的奶大部分或全部吐出來,而且嘔吐的力量很大。可能是因為幽門狹窄(最常見的原因)、尿道感染或其他較嚴重的疾病,又或是其他較罕見的不正常情況。你可以先評估一下寶寶的嘔吐程度。
發布於 2022-11-25 12:01
0評論
2014全球哮喘防治倡議(GINA)最新更新支氣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簡稱哮喘)的英文名稱asthma起源於古希臘文aazein,意指“急促的呼吸”。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來描述這種病況;兩千多年後,支氣管哮喘全球防治倡議(TheGlobalInitiativeforAsthma,GINA)委員會成立並發展,努力改善全球的哮喘診治工作。GINA委員會自1993年
發布於 2022-11-29 07:31
0評論
糖尿病的傳統治療主要採用內科療法,外科手術方法改善和治療糖尿病起源於三十年前美國PoriesWJ醫生偶然的發現――他在實施胃旁路手術治療嚴重肥胖症時,發現其中合併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術後體重明顯減輕的同時,血糖也迅速恢復了正常。1995年,PoriesWJ醫生總結了他十多年來600多例手術患者的隨訪結果,提出了“手術治療糖尿病”的概念,這在醫學界引起巨大轟動,關於這一方面的研究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
發布於 2023-01-28 09:27
0評論
近來遇到幾個病人主訴耳悶,輾轉幾家醫院都診斷為“咽鼓管炎”、“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內陷”,治療許久症狀不得緩解,甚至有所加重。仔細詢問病史,有的病人說自己只有起床之後發作,也有的病人說自己聽到耳內有呼吸聲,甚至有病人說自己覺得耳朵裡面呼扇呼扇地動。經過耳鏡和鼓膜內鏡仔細檢查,均可以發現病人的鼓膜隨呼吸扇動,於是診斷明確。原來是咽鼓管異常開放症!其實臨床上這種病人不算太少見,但是漏診很多,僅憑耳
發布於 2023-02-27 22: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