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精神病人,家屬首先要踐行!
今天早上查房一名14歲的初二女生,入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是言語性幻聽和被害妄想,幾乎每天都能憑空聽到有人在和她說話,說她這不好那不好,有時候也命令她做一些事情,同時她覺得父母不是親生的,覺得有人跟蹤她監視她,街上的陌生人說話也是針對她的。父母好不容易動員所有力量勸她來住院了,但是在住院期間,她對於自己的情況都不願意和父母說,父母心裡沒底,於是每天都會和醫生說他們觀察到的她的表現,例如拉上窗簾,一個人發呆發愣,好像在聽著誰說話,經常打開門看外面,顯得緊張、害怕等等,當父母看到孩子的表現時,就會反覆找醫生護士,要求打針,要求給孩子加藥,甚至要求把孩子關禁閉。當孩子在醫生查房的時候,不願意表述自己的幻聽和妄想內容時,父母會當面批評他撒謊或者隱瞞,即使醫生護士反覆的勸,父母也無法完全停止不說話,於是孩子本來打算安心的住院治療,但當她感到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時,本來情緒控制就差,一下子就大吵大鬧,摔東西,甚至要出去離家出走,當醫生和家長安慰時,孩子會覺得,醫生護士和家長是串通一氣的,於是越發的發脾氣、衝動,因為出現危險行為,不再適合住開放式病房,於是只好在父母和好幾個護士的共同努力下,將孩子約束以後送往封閉式病房。
這其中,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你們果然不是我親生爸媽、你們果然不是我親生爸媽,我恨你們所有人”,而這個時候,父母也是忍痛壓抑著自己淚流滿面,作為醫生,我們同樣心痛不已,父母怕耽誤孩子的病情和治療,從而在醫生查房時和孩子對質,父母也覺得孩子都不認他們了,他們覺得孩子很無情,覺得沒想到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居然成了精神病,有辱家門,一家子抬不起頭來,他們會不自覺的嫌棄孩子,對孩子生氣和憤怒。而衝動的孩子對開放式病房其他病友來說,是個很強的心理應激,會讓他們病情加重或明顯波動,讓他們的治療甚至前功盡棄,按照精神衛生法的規定,醫生能做的,只能是暫時將孩子轉往封閉式病房治療,儘管我們知道,他在開放式病房可能更有利於康復。
誰都沒有錯,可是孩子怎麼就如此痛苦的被動去住封閉式病房了呢?傳統的觀點,可能會認為,孩子病情加重了,孩子的言行失控了,因為孩子是精神病患者嘛。也有人會認為,是父母的不對,不該當面揭穿孩子的謊言,可是,最終更加痛苦的是孩子。所以在這裡,我想和所有的父母,不管您家裡是否有精神疾病患者,特別的強調一點: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
人都要面子的,孩子的羞怯最早在嬰幼兒時期就會顯示出來,我們總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孩子在誇獎中,自尊和自信才會建立起來,自我的優越感和自立自強感才會形成,他們才可能覺得自己在一般社交場合都是“有面兒”的,“有身份”的,這樣即使出現某些精神症狀,例如幻聽、妄想等,他們的應對方式,也相對會顯得比較理智和符合社會規範,出現衝動的幾率會降低。所以,我們養孩子從小就要讓孩子覺得:“我是個有面兒的人”,不管在哪兒,大家都樂意和他一起玩耍,大人們也會喜歡他,這樣他會對這個世界充滿著足夠的安全感,不會帶著警惕和過度的敏感來探求這個世界,他對人對事才會有信任感。而像我今天查房的這位初二女生,受精神症狀以及自己性格的影響,對外界常常首先會持防禦的態勢,很容易多疑和敏感,即使是中性的詞彙,也可能深深的刺痛她脆弱的心靈,她的內心獨白常常就是“我是令人討厭的,我是壞孩子,我是不可愛的...”,當她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時,她就會更加敏感,“我是個有病的人,所有人都會瞧不起我。”“父母好像不是親生的,否則他們怎麼會把我送到精神病醫院來,他們居然還同意把我送到封閉病房關起來,他們真的不是我親生父母,他們都是壞人。”所以在這種心態下,很難保持一定的理智,也很難對精神症狀的影響有一定的抵禦能力。
所以,育兒和我們醫生治病一樣,對於服務的對象,首要就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