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6 13:10

  脊柱胸腰段骨折(T10-L2)是脊柱外科最為常見的外傷類型,在該節段,脊柱由運動度較小的胸段移行為運動幅度較大的腰段,容易出現應力集中,從而導致骨折發生。

  據報道,北美每年約有16萬例患者發生胸腰段脊柱骨折。胸腰段骨折的併發症包括截癱,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礙。通常胸腰段脊柱骨折由巨大暴力引起,大部分是車禍傷,骨折常不穩定,因損傷暴力較大,這一類型的骨折往往合併有其他多個臟器的損傷。

  儘管到目前為止,治療脊柱骨折的器械和策略一直在改進,但其治療的最終目標並沒有改變,即在穩定骨折的基礎上保護或者促進脊髓神經功能的恢復,預防脊柱畸形發生,最大限度的改善臨床功能預後。

  脊柱損傷分類系統

  在過去的75年間脊柱外科學者們提出了各種類型的脊柱骨折分類系統,每種分類系統均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Denis等在Hodldsworth等脊柱骨折二柱分類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脊柱三柱骨折分類方案,該分類方法特別強調了中柱對脊柱力學穩定性的作用。近些年影像系統檢查的發展如CT,MRI等使得脊柱骨折的評估更加全面,由此對基於X片分類的Denis三柱方法提出了挑戰。

  1993年,Magerl等基於骨折的病理形態學標準提出了一個複雜的分類系統,將脊柱骨折按損傷類型和穩定性分為A(椎體壓縮性骨折,最為常見,66%),B(牽張分離),C(骨折脫位伴旋轉)三型,同時在各個分類下按骨折形態進行亞組分型。儘管上述骨折分型方案提高臨床醫生隨訪的準確性,但其臨床分型較為複雜,使得日常工作應用該分類系統效率降低。有研究報道認為AO脊柱分型臨床的可靠性及可重複性較差。

  近些年有學者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即除脊柱本身的骨性結構對脊柱穩定性有較大影響之外,其他脊柱附屬結構,如椎間盤,脊柱椎體間韌帶等均對脊柱穩定性有重要影響,將上述結構納入脊柱分型系統有利於指導臨床治療的決策,並準確預測臨床功能預後。

  Vacarro等提出了一個新的骨折分類系統,TLISS。TLISS分型基於3個變量:椎體骨折損傷機制,患者神經功能狀態,CT或MRI上後方韌帶複合體的完整性(表4)。評分大於4分推薦手術;評分小於4分,推薦保守治療;評分等於4分,治療方案取決於臨床醫生的經驗。

  表4:TLISS評分

  TLISS分類系統是脊柱骨折分型一個巨大進步。該分類系統在臨床中應用較為簡單,依從性和可重複性較好,在評估患者脊柱是否存在不穩定的同時可以知道臨床治療決策。Lenarz等回顧性分析了97例使用TLISS分型評價治療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發現83%的患者在脊柱骨折初期其治療措施的實施和推薦治療措施基本一致。

  後期,Vacarro等對TLISS分類系統進行了改進(TLICS),將椎體骨折損傷機制評分簡化為更客觀的椎體骨折形態,並對某些特殊情況進行了特別的規定使之臨床實用性更好。

  表5:TLICS評分

  骨折類型

  壓縮性骨折

  壓縮性骨折(AO A型骨折)是最為常見的脊柱骨折類型(圖1)。這一類型的骨折是穩定性骨折,脊柱後方結構完整,但這類患者後期需要進一步隨訪是否存在持續塌陷。對創傷性脊柱骨折患者需要完整評估患者的脊柱情況。


圖1 87歲女性,骨質疏鬆性骨折,多節段椎體壓縮

  爆裂性骨折

  大部分爆裂性骨折(A3)發生在胸腰段鏈接部位,T12及L1節段最常累及(圖2),是壓縮性骨折後發生率第二高的骨折,每年美國約有2萬5千人診斷脊柱爆裂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損傷機制和壓縮性骨折類似,但其所遭受的暴力更大。這一類型的骨折通常可以累及前柱或後柱,但通常不一定破裂導致脊柱不穩定。

  後柱骨折塊可以突出椎管內,某些情況下可能造成神經功能障礙,但文獻報道,骨折塊突入椎管內的程度和神經功能預後並沒有顯著相關性。胸椎骨折患者,椎管狹窄小於40%患者可以無任何神經症狀,而在腰椎骨折患者中該比例甚至可以達到90%。

  圖2 T7爆裂性骨折CT橫斷位片,骨折塊突入椎管

  仔細閱讀患者的X片或CT等檢查,若棘突間隙增寬,則提示後方韌帶的完整性破壞,脊柱骨折為不穩定爆裂骨折。輕微的脊柱椎體移位提示雙柱損傷破裂,在這些患者中,MRI及CT檢查可以顯示棘間韌帶、黃韌帶、關節突關節的急性破裂和軟組織的水腫。

  也有研究顯示,CT軸位片上所顯示的椎管狹窄和後期神經功能障礙相關。Maves等人對184例椎體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學X片進行椎管狹窄和神經功能相關性的分析發現兩者之間有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性,有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骨折節段的平均椎管面積要小,事實上,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分級越高的患者,其椎管內狹窄的程度也越高。

  屈曲牽張性損傷

  屈曲牽張性損傷也可以稱之為安全帶損傷(AO B型),以脊柱前柱的結構(前縱韌帶B1,骨性結構B2)為旋轉中點,後方結構牽張。通常這類骨折存在後方結構的損傷,並可自行復位,在早期評估是容易漏診。CT掃描可以發現關節脫位或伴脫位,MR可以發現後方韌帶損傷或破裂。此類型骨折常累及前,中,後柱。

  因脊柱暴力損傷方式,這類患者可合併腹腔內臟器損傷,所以此類患者在關注脊柱損傷的同時需要評估腹部情況。

  還有一種非常少見的骨折亞型,即患者遭受劇烈的牽張暴力,前縱韌帶撕裂伴椎間盤破裂(AO B3型,圖3)。因這類骨折往往累及前,後柱,通常是非常不穩定的骨折。

  

  圖3:T11-12牽張分離性骨折

  骨折脫位(AO C型)通常源於巨大暴力,導致整個脊柱的分離,通常是不穩定的,這一類型的骨折通常會合並其他軟組織或神經功能損傷(圖4)。

  這類患者,即使神經功能完整,在搬運和評估的過程中也需要給予足夠的保護,並儘可能早期重建脊柱的穩定性;若在極早期無法重建,則需應用外用的脊柱穩定裝置進行臨時性的固定。

  圖4:a,側位片提示T8椎體骨折脫位,前後位片(a,b)示37歲女性,L1穩定的爆裂性骨折,後凸成角30度,CT(c)及MRI提示50%的椎管內佔位,但無神經症狀。

  治療

  非手術治療

  大部分胸腰椎脊柱骨折均是力學穩定的,單純保守治療就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塑性良好的脊柱支具或過牽張石膏等均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圖4A。目前並不推薦這類患者臥床時間過度延長,對部分患者,在確定脊柱穩定性足夠後可以考慮早期下床活動。

  單純腰椎壓縮性骨折或穩定性的爆裂性骨折(無後方骨或韌帶結構破裂)不合並神經功能損傷的患者可以考慮功能支局治療下早期下床功能鍛鍊,甚至有部分研究結果建議穩定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在無支具保護下也可下床功能鍛鍊,並獲得良好的效果。

  對嚴重椎體爆裂性骨折患者,即使椎管狹窄程度超過70%在保守治療時也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保守治療患者在出院時需行支具佩戴下的直立脊柱負重X片。對部分保守治療的患者,後期出現脊柱後凸畸形不可避免,但後凸畸形和疼痛並沒有顯著相關性。持續的脊柱後凸角度增加(超過10度),或者疼痛持續增加,則推薦手術治療。

  若屈曲牽張性骨折存在持續的骨性結構分離,可以通過過牽張位的石膏固定進行治療。對老年患者或者存在骨折持續性移位,骨折間隙內有軟組織嵌頓的患者,保守支具治療可能是不合適的。此外,存在其他部位合併損傷的患者也不適合進行保守治療。對骨折線延伸至後縱韌帶和椎間盤內的骨折,手術治療效果更好。

  屈曲牽張性骨折同時伴有輔助支持韌帶損傷的脊柱通常是極度不穩定的,需要手術治療以獲得足夠的脊柱穩定性。有臨床醫生認為,即使脊髓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早期的脊柱穩定性重建也可以使患者獲得收益,但上述結論卻並未獲得足夠的文獻支持。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較非手術治療更具優勢,特別是那些不能長期耐受支具和臥床的患者。及時的手術重建脊柱穩定性可以允許患者更早的運動和進行康復功能鍛鍊,並維持後期脊柱矢狀位排列。

  手術減壓對存在脊柱椎管狹窄的患者效果可靠,並對患者後期神經功能恢復等更具益處。但手術醫生在評估患者手術適應症時需注意手術風險和收益間的平衡。對急性創傷患者,急診手術往往意味著較高的併發症發生風險。Rechtine等報道創傷患者急診手術後出現感染的發生比例高達10%。

  壓縮性骨折

  大部分壓縮性骨折僅累及前柱,可以通過支具或臥床休息進行治療,老年人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分類,在後續章節單獨討論。

  冠狀位分離壓縮性骨折(A2,圖5)通常不易癒合,後期常因骨折不癒合出現疼痛,對這一類型骨折,特別是發生在下腰椎部位的,通常建議手術治療。


  圖5:45歲女性,L3冠狀位分離壓縮性骨折

  爆裂性骨折

  爆裂性骨折在力學上是穩定的,因為其後方韌帶複合體結構和關節突關節並未受到破壞。但當爆裂性骨折椎體壓縮程度超過50%,後者成角大於25度時需要注意評估後方韌帶複合體是否存在損傷;此外,患者存在任何神經功能障礙時,也許對脊柱穩定性進行評估。

  臨床醫生進行手術決策時需要考慮患者骨折部位,椎體破壞程度,是否累及神經功能,脊柱後凸畸形的角度,後柱結構的穩定性等因素。椎體骨折塊突入椎管內程度並不不能作為手術治療的絕對依據,有研究報道顯示,椎管內骨折塊佔位小於50%的病例在保守治療過程中骨折塊也可以被吸收和重建。

  單純的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獲得良好的功能預後。有些學者認為脊柱後凸角度取決於患者損傷初期骨折發生時的情況,目前臨床上並沒有證實脊柱後凸畸形和臨床功能預後存在顯著相關性。

  對胸腰椎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後路椎弓根螺釘固定效果確切,可靠,安全(圖6)。時至今日,該技術仍是目前治療脊柱骨折最為流行的技術。但該手術技術也存在一定的併發症,如內固定失敗,假關節形成,感染,後期需要移除內固定等。

  後路椎弓根螺釘通常置於骨折椎體上方或下方的臨近椎體以獲得骨折的支撐、復位,有學者認為,對爆裂性骨折,在獲得後方固定的同時,脊柱前柱固定對預防後路內固定鬆動或骨折角度丟失也很有必要。

  McCormack等對後路短節段固定脊柱爆裂性骨折術後的所有患者進行分析發現,骨折椎體壓縮破壞程度,骨折塊分離的程度,後凸畸形的糾正角度等是預測後路短節段固定失敗率的因素,對符合上述三個指標一定標準的患者,推薦需前後路聯合。


  圖6:39歲女性,L1爆裂性骨折,無神經症狀。A,B可見70%的椎管內骨折塊佔位。C,D圖示後路短節段固定隨訪X片。

  前路固定治療爆裂性骨折是上世紀80年代CT發明後才出現的手術方法,對合並神經功能損害的患者行CT檢查通常可以發現爆裂性骨折塊突入椎管內,因此認為需要行前路減壓以解除椎管內壓迫。

  這類手術通常採取經胸椎或經胸腹聯合入路,手術過程中術者可以直視下移除骨折塊,骨折塊移除後所呈現的椎體空隙可以由大塊植骨塊或金屬、合成的材料進行重建(圖7)。

  文獻報道,手術數量的臨床醫生對脊柱爆裂性骨折進行手術重建時可以獲得和後路手術相同的手術效果,甚至在重建脊柱矢狀位平衡上效果更好。

  對脊柱骨折部位在L2-5節段的患者,有學者推薦前路手術治療,因在此節段,脊柱力學完整性和矢狀面切跡平衡非常重要,後路手術可能會破壞上述穩定結構。


  圖7:49歲女性,不穩定性L1椎體骨折,矢狀位CT(a)提示L1骨折塊突入椎管內,軸狀位CT(b)提示關節突關節錯位,矢狀位MRI(c)提示骨折通過後方骨性結構,術後3年前後(d)及側位(e)影像學隨訪X片。

  伴有後方韌帶複合體破裂的不穩定爆裂性骨折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因後方撕裂的韌帶癒合功能較差。在綜合考慮患者後凸角度和前方椎體骨折粉碎程度選擇前路重建聯合後路短節段固定治療椎體爆裂性骨折療效也較為確切。

  屈曲牽張性損傷

  因這一類型的骨折損傷主要在後方,所以後路固定+融合治療是最為有效的(圖8)。

  但對這類患者治療時需要注意,後路加壓時不要過度,因有文獻報道部分患者後路加壓固定時損傷的椎間盤或終板結構突入椎管內造成後期的神經功能障礙。

  因此有學者建議,這類患者在手術前可以通過姿勢復位法進行復位,並在內固定時保持輕度的加壓和前凸,並通過輔助方法如術中超聲等檢測椎間盤位置。


  圖8:19歲女性,T11-12屈曲牽張性骨折,側位提示T11-12有錯位,短節段固定後獲得矢狀位角度糾正

  現代脊柱前路內固定系統的材料穩定性足夠,有學者報道,即使對後方脊柱結構存在損傷的患者,單純應用前路內固定系統進行短節段重建也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圖9)。

  Sasso等報道40例AO B型及C型骨折的患者,單純前路固定和行後路固定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的結果,發現,前路固定的角度丟失更少(1.8度)。


  圖9:42歲油漆工,前後位(a)及側位(b)X片,L1椎體旋轉爆裂性骨折脫位,軸位CT(c,d)提示椎管狹窄及關節突關節錯位,後路減壓固定後隨訪2年X片(e,f)

  骨折脫位

  如前所述,骨折脫位通常是高能量損傷,一般伴有神經功能和其餘骨骼系統的損傷。在剪切旋轉應力和屈曲牽張應力的作用下出現骨性結構和韌帶結構的斷裂。對不全性脊髓損傷患者,早期手術重建脊柱穩定性患者的預後要好於保守治療患者。據這一類型損傷的特點,推薦後路復位,多節段固定及融合(圖9)。

  大部分骨折脫位不需要前路手術治療,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患者後路固定後脊柱前柱結構功能仍不穩定時需要進行二期手術以固定脊柱前路。

  微創入路(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脊柱外科醫生一直致力於減少手術對脊柱正常功能的影響。在某學情況下,胸腔鏡手術入路治療胸腰段骨折存在顯著優勢,如降低術後疼痛,術後更小的手術疤痕,更低的圍手術期死亡率,早期功能鍛鍊,更少的麻醉劑使用劑量。

  前路重建或減壓手術的適應症為:骨折塊突入椎管內造成的神經功能障礙,或前路椎體粉碎性骨折,失去前路負荷功能,需要前路重建。

  傳統前路手術死亡率較高,並且某些一般狀況較差的患者可能不能耐受;在做胸腰段脊柱暴露時,需要分離膈肌附著點,較容易出現術後併發症,如膈疝,肋間神經痛等。而後路標準或脊柱旁手術入路治療時對肌肉存在損傷,減少了術後脊旁肌的強度和耐受性。

  微小創傷內鏡手術入路減少了手術切口的直徑和胸腹部相關的併發症發生率。胸腔鏡下可以直視整個胸椎結構,並且經過特別設計,可以同時觀察到橫隔下胸腰段脊柱結構。

  胸腔鏡手術入路時,患者右側臥位,骨盆,上肢,下肢均進行固定以維持術中的位置穩定(圖10)。

  術中採取左側入路,因右側存在肝臟遮擋,膈肌位置會較左側抬高,不利於術中暴露。通過肋間隙建立胸腔鏡入路,完成脊柱節段暴露,進行椎體切除,椎間盤切除,椎管減壓等手術操作。

  文獻研究發現,胸腔鏡下椎管內骨折塊切除的完整程度和開放切除類似。減壓完成後可以置入椎間融合裝置並加用側方固定裝置進行固定(圖11)。


  圖10:胸腔鏡下脊柱手術體位及入路


  圖11:內鏡治療的L1椎體爆裂性骨折,術前及術後2年X片

  Kim等報道212例胸腔鏡下重建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手術結果,約90%的患者獲得骨折節段融合,但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和其他研究者開放手術無顯著差別。

  Khoo等報道371例胸腔鏡輔助下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的研究結果,發現手術併發症發生率較低,約1.3%。但Beisse等報道胸腔鏡治療的併發症發生率較高,約20%。

  對有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急性創傷性肺功能衰竭,胸腔滲出,嚴重內科併發症等患者,胸腔鏡手術應用應慎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目前並沒有文獻報道胸腔鏡治療的胸腰段骨折患者其功能預後要好於開放手術的患者。

  開放後路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時因存在術中肌肉剝離,損傷,術後可能出現手術部位的疼痛和功能障礙,因此近些年有學者研究通過經皮放置椎弓根螺釘和釘棒來治療椎體骨折。

  對胸腰段脊柱骨折,特別是AO分型A型,無神經功能累及,又不推薦保守治療的患者,經皮放置椎弓根螺釘而不融合可以建立並維持脊柱穩定性,促進骨折癒合。

  Wang等前瞻性的對比了脊柱骨折後路固定和後路固定+融合患者術後功能預後,發現兩者間無顯著差異;Wild等回顧性分析了經皮螺釘固定而未融合患者術後5年時的相關指標,和開放手術者相比無顯著差異。

  近些年,有學者將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和椎體成形術兩者進行結合治療脊柱骨折,在獲得後路固定的同時可以獲得前路支撐。有文獻報道顯示,即使是爆裂性骨折,椎體後緣破裂的患者行經椎體成形術+後路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也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文獻報道約95%的患者早期臨床功能預後良好,疼痛緩解,椎體復位角度無明顯丟失。

  Marco等近期報道28例不穩定性胸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經皮椎弓根球囊輔助椎體復位,人工骨填充重建+後路短節段固定術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骨質疏鬆性骨折

  骨質疏鬆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多見的骨代謝性疾病,而椎體壓縮性骨折是其較為常見的一個併發症。文獻報道在美國每年約有80萬例骨質疏鬆椎體壓縮性骨折發生。因老年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無處置後期容易出現慢性背痛,肺功能障礙,嚴重的日常活動受限等不良後果,對這一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處置非常重要。

  一旦患者出現椎體壓縮性骨折,後期再發骨折的概率急劇增高。文獻報道早先發生骨折的患者未經治療1年內出現再次骨折的概率高達20%。同時研究發現,患者併發症發生率和骨折累及的椎體節段顯著相關,椎體骨折節段越多,患者併發症概率也越高。

  傳統治療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方法是減少活動及臥床休息,這類患者通常可以應用脊柱支具,但很多患者不能耐受較長時間佩戴上述支具。現今,並沒有證據證明保守治療患者佩戴脊柱支具可以改善功能預後。

  近些年發展的椎體骨水泥填充增強技術為這一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該方法的優勢是通過椎弓根入路向病變節段椎體注射骨水泥,增強椎體強度,允許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而減少因制動而出現的相關併發症發生率,該治療方法疼痛緩解率及成功率均較高。

  有學者認為,其疼痛緩解和一下幾個因素相關:脊柱穩定性重建,骨水泥的熱損傷和化學損傷效應。

  儘管椎體成形術併發症發生率較低,但其相關的併發症仍值得討論

  骨水泥滲漏

  骨水泥填充椎體時有向前或向後溢出的危險,向後溢出即進入椎管內。並非所有的骨水泥溢出均會出現症狀,對大部分患者,骨水泥溢出和腰背疼痛患者程度並沒有顯著相關性。骨水泥溢出引發症狀的概率和其溢出部位有關,若骨水泥溢出進入椎管或椎間孔,則可能造成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

  因解剖學特徵,骨水泥溢出進入椎間孔造成症狀的量較椎管量少的多,文獻報道,骨水泥滲漏進入椎間孔內造成嚴重神經症狀的患者需急診手術減壓,取出骨水泥。骨水泥滲漏進入其他部位如椎前間隙等往往和術者的操作相關。

  骨水泥滲漏進入血管內也不少見,通常在靜脈系統內,如盆腔靜脈叢,奇靜脈等,非常罕見的情況下骨水泥可沿靜脈系統進入肺內,導致肺栓塞,引起嚴重後果,一項回顧性報道發現椎體骨水泥進入肺內的比例可能高達5%。

  另一個骨水泥填充所需要關注的問題是臨近的椎體再骨折發生率。目前學界對此尚無統一認識。Lavell等對94例109個椎體成形術患者的隨訪研究發現,術後90天內,患者臨近椎體節段再發骨折的概率為10%,治療多個節段的患者最可能出現椎體再骨折。

  近些年新近開發的骨質增強材料可能會更符合人體骨結構的生物力學特性,減少臨近節段椎體應力的集中,從而降低臨近椎體節段的骨折再發生率。

  椎體成形術的禁忌症包括:嚴重心肺功能障礙,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的椎體壓縮,或者椎體骨折塊嚴重突入椎管內。

  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是椎體成形術的一個改進術式,基本操作過程和椎體成形術類似,不同的是,在注入骨水泥前,通過球囊擴張椎體,恢復椎體高度。

  文獻報道認為該手術疼痛緩解率和功能恢復率均和椎體成形術類似,但骨水泥滲漏的概率降低。Kasperk等研究報道聯合使用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脊柱支具治療急性疼痛性椎體壓縮性骨折在術後1年脊柱復位無丟失。Majd等報道了相類似的結果。

  球囊擴張成形術較單純的椎體成形術更為安全的原因可能是。椎體成形術時骨水泥注射時的粘度較小,而壓力很高;而球囊成形術在注射骨水泥前已經創造了一個空腔隙,注射的骨水泥粘度可以更大,而壓力可以更小。儘管球囊成形術較椎體成形術更為安全,但也並非完全沒有風險。

  2個meta分析顯示,球囊成形術的併發症發生率在2%,而對應的椎體成形術則為3.9%;球囊成形術骨水泥滲漏的概率從0-0.3%不等,而椎體成形術該比例為1.6%-3.0%。

  Lee等近期對473例患者行經上述兩種治療方法治療的患者的83例術後行CT檢查時發現,兩種手術方式均存在極高的骨水泥溢出概率(椎體成形術87.5% VS 球囊成形術 49.2%),只不過大部分患者均無明顯的臨床症狀。

  兩種手術方案均存在神經功能損傷的風險。Patel等完成的一項多中心研究發現,14例患者在行骨水泥治療後完全喪失了神經功能,其中4例椎體成形術,10例球囊成形術:有6例患者因骨水泥滲漏進入椎管內造成了急性的脊髓壓迫(4例為球囊成形術);8例患者在術後3-112天出現延遲的ASIA評分下降。

  老年患者爆裂性骨折

  對部分老年患者,壓縮性骨折未經治療後期會進展為爆裂性骨折,並出現骨折塊凸向椎管內從而引發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儘管上述情況非常罕見,但當保守治療患者在就診時出現神經功能惡化或疼痛加劇,或者是治療無顯著進展時,臨床醫生需特別警惕。Morie等報道初次骨折5.7月後患者出現了截癱症狀。CT可以幫助上述情況的確定。

  這類患者通常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入路可以選擇前路,如經胸,或經腹或腹膜後行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但這類患者前路植骨時容易出現植骨塊的沉降,內固定不牢靠等問題。因此對這類患者在完成前路減壓及植骨融合後,需加用後路椎弓根螺釘長節段固定。

  近些年,有學者提出聯合使用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患者的椎體爆裂性骨折,並取得良好效果。

  預後

  在過去30年間,對胸腰段脊柱骨折手術適應症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目前文獻報道的研究證據大部分來源於回顧性研究,很少有證據等級高的前瞻性研究。

  對現有的研究證據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對大部分胸腰椎骨折患者,特別是力學不穩定的患者,脊柱穩定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功能預後,儘管目前對脊柱穩定的概念仍存在爭議。

  Mclain等人對62例不穩定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進行脊柱融合固定後發現其5年後約70%的患者可以全職工作,其中54%的患者可以恢復原先的工作水平,16%的患者可以從事較原先稍輕鬆的全職工作。

  非手術治療被證明對大部分力學穩定的脊柱骨折患者有效,但並非所有病例;並且,非手術治療因為較長的制動週期也存在一定併發症,如血栓,肺部感染,肌肉萎縮等,非手術治療並不能恢復患者的脊柱高度,後期容易出現脊柱畸形。

  手術治療也存在部分問題,如有併發症,並且有些可能是致命的;在臨床實踐中,有些患者手術可能過大,如無需融合患者進行了融合治療等。在一項回顧性研究中發現,急性創傷患者術後出現併發症發生概率的危險因素包括ASIA評分,CHarlson合併症指數,激素的使用情況等。

  大部分研究神經功能完整的穩定性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報道均認為手術治療患者5年後再恢復工作能力,活動度,疼痛,生活質量上和非手術治療存在顯著差異。

  經皮或微創化椎弓根螺釘固定可以在減少創傷的同時獲得脊柱的穩定性,早期文獻報道的結論支持上述技術的應用。未來該技術是否成為主流仍需要更多的臨床實驗進行證實。

如何處理胸腰椎骨折?相關文章
胸腰椎骨質疏鬆患者骨折發生率較高,日常活動例如平地行走中不小心跌倒即可引發骨折,尤其常發於老年人群。然而很多人未能及時發現這一情況,可能與椎體骨折程度較輕,且多為穩定的壓縮性骨折有關,因而得不到重視而未就診或漏診。研究表明胸腰椎骨質疏鬆與人種、年齡、性別、體重與體重指數、女性絕經、生育及哺乳、營養、生活方式(吸菸、飲酒、運動、飲食習慣)、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等多因素相關,診斷手段包括X線、定量CT
發布於 2023-02-13 22:47
0評論
1、單純性契形壓縮性骨折:這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後方的結構較少受影響,椎體通常成契形。該型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尊穩定性。此類骨折一般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身體猛烈屈曲,產生了椎體前半部分壓縮。2、穩定性爆破型骨折: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體受力最大,因
發布於 2023-01-28 23:57
0評論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鬆導致脆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非常高。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又可分為隱匿性和症狀性,隱匿性是指患者雖然椎體發生壓縮骨折,但是沒有臨床上的疼痛表現,這種骨折一般是在進行其它檢查時發現的,往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發展,沒有引起重視。症狀性是指因為骨折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疼痛表現,又根據發生骨折的時間分為新鮮骨折和陳舊骨折。還有一種骨折是患者有疼痛,但拍片
發布於 2022-12-02 11:31
0評論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鬆導致脆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非常高。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又可分為隱匿性和症狀性,隱匿性是指患者雖然椎體發生壓縮骨折,但是沒有臨床上的疼痛表現,這種骨折一般是在進行其它檢查時發現的,往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發展,沒有引起重視。症狀性是指因為骨折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疼痛表現,又根據發生骨折的時間分為新鮮骨折和陳舊骨折。還有一種骨折是患者有疼痛,但拍片
發布於 2023-03-06 06:07
0評論
常見骨折原因是坐汽車時突然遇到顛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造成椎體壓縮;行走時滑倒,臀部著地引起骨折;或被車撞後坐地造成骨折。椎體壓縮後變扁,形成前窄後寬的楔狀。受傷越重,椎體壓縮的程度就越明顯。間接暴力最常見。多見從高處跌落,臀部或雙足著地後,力向上傳導致腰部;或者是重物從高處掉下衝擊頭、肩、背部,力向下傳導到腰部導致骨折;有些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嚴重,某些輕微損傷,如乘車顛簸、平地坐倒等,也會造成椎體
發布於 2022-10-03 17:40
0評論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多是穩定性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少數椎體楔形嚴重,位於脊椎後方的附件,即椎弓可有張力性損傷,則表現為不穩定骨折。在急性期需平臥硬板床,平衡翻身,即看護者手持患者肩部和髖部同時用力滾動式翻身,避免軀幹扭曲,患者配合繃緊軀幹的肌肉。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腸蠕動障礙,出現腹脹和腹痛。傷後常必要禁食水,補液支持,視腸鳴音恢復情況逐步飲水進食。 疼痛減緩,腹脹消退後,
發布於 2023-10-23 17:25
0評論
微創是當代外科的靈魂,目的是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同時儘量減少組織創傷。對於脊柱外科而言,微創同樣既是外科醫生的不懈追求,又是患者的強烈願望。微創不僅是技術,更是理念。在胸腰椎骨折治療領域,手術需要達到恢復和維持脊柱正常序列、通過骨折的癒合達到重建脊柱穩定性、必要時需要進行神經組織減壓和脊柱融合術。而這些手術目的往往不是僅憑一兩件特殊器械就能完成的,同時脊柱各組織對創傷的耐受性也不相同。對於“微創”的
發布於 2023-02-14 01:02
0評論
後路手術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傳統術式。後路椎弓根內固定術,通過椎弓根達到三柱固定,對胸腰椎骨折可利用韌帶整復原理,即通過恢復脊柱前、後縱韌帶及椎間纖維環的張力使壓縮或爆裂的傷椎恢復高度,達到復位效果。後路手術一般應考慮是否需要椎板減壓,是短節段固定還是需長節段固定的問題。符合以下情況者可行單純椎弓根內固定而不作後路椎管減壓:(1)椎體前沿高度丟失50%,椎管佔位20%的壓縮性骨折;(2)術前CT、
發布於 2023-03-13 20:21
0評論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多是穩定性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少數椎體楔形嚴重,位於脊椎後方的附件,即椎弓可有張力性損傷,則表現為不穩定骨折。在急性期需平臥硬板床,平衡翻身,即看護者手持患者肩部和髖部同時用力滾動式翻身,避免軀幹扭曲,患者配合繃緊軀幹的肌肉。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腸蠕動障礙,出現腹脹和腹痛。傷後常必要禁食水,補液支持,視腸鳴音恢復情況逐步飲水進食。疼痛減緩,腹脹消退後,可在醫
發布於 2022-10-03 17:53
0評論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飲食護理對骨折的癒合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根據骨折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適量飲食。早期宜清淡,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食物,如水果、粥、麵條等;中期給予清補食物,如雞湯、瘦肉、河鰻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利養血和營,接筋續骨;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後期宜藥食並補,如杜仲黃芩冰糖煨雞、米仁紅棗粥等補益氣血、肝腎,強壯脊骨。
發布於 2023-10-23 17:1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