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7 02:25

  1、病因學

  在顱內動脈瘤中,以囊性動脈瘤最為多見,其發生、擴大和破裂的機制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囊性動脈瘤的先天性或中膜缺損理論認為顱內動脈分叉處的中膜缺損是先天性的,是動脈瘤形成的基礎。但是,研究發現無論是動脈瘤病人還是正常人的顱內動脈分叉部中膜缺損均佔80%;無論是自然存在的還是用探針損傷造成中膜缺損,其動脈壁的內彈力膜均能承受高達600mmHg的腔內壓;動脈瘤動物模型的研究證實,動脈瘤的早期變化並非發生於Willis環分叉頂端的中膜缺損處,因此國外文獻已很少提及“先天性動脈瘤”的概念。退行性變和內彈力膜缺損理論則認為內彈力膜是維持動脈壁強度的主要結構,其退行性改變是囊性動脈瘤形成最主要的因素,囊性動脈瘤是致病因素造成內彈力膜損害後引起的獲得性疾病。

  2、流行病研究

  當前,顱內動脈瘤仍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疾病。三分之一的動脈瘤病人,出血後未來得及到醫療單位治療而死亡。在住院治療的病人中,也有一半死亡或留有神經系統功能缺損。近年來,醫務界十分重視對SAH和顱內動脈瘤知識的普及,以便使動脈瘤病人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減少誤診,從而儘早發現和挽救更多的病人。目前尤其強調急診處理因動脈瘤破裂的SAH病人,特別是SAH後的前幾小時的處理。包括立即將病人放置在ICU,及時行腦血管造影,儘快明確出血原因,爭取手術時機。

  3、3D-CT造影對腦血管的診斷價值

  3D-CT造影是將CT獲得信號經計算機處理,三維立體顯現腦血管彩色圖像,並可在監視器上從不同角度觀察AVM和動脈瘤等病變的形態、大小和供血動脈的關係。3D-CT造影的臨床應用使腦血管病的診斷更加細緻而有立體感,尤其是對判斷動脈瘤的蒂部位和寬窄有獨特之處,為手術夾閉動脈瘤、切除巨大動脈瘤提供了詳盡的資料。近期又有報導,利用3D-CT造影對C1-2段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角度分析,保證術中將動脈瘤準確夾閉。

  4、動脈瘤手術治療

  近年來,國外主張動脈瘤破裂後急診手術的學者逐漸增多。在動脈瘤出血後幾小時內手術,已在許多單位開展。決定是否手術和選擇手術時機已不再單單依靠臨床分級。有人認為,只要有足夠手術技巧和手術經驗,早期手術和晚期手術的危險性是一樣的。早期手術可降低再出血的發生率和推遲手術所造成的後遺症。對於腦血管痙攣的治療,繼續使用Nimodipin外 ,日本又開發出新藥鹽酸Fasudil,臨床應用5年餘後,獲得滿意結果。除術前連續TCD監測腦動脈,還有人應用TCD術中對載瘤動脈進行探測研究,以尋找防治血管痙攣造成併發症的措施。但近幾年關於腦血管痙攣的基礎研究仍沒有驚人的進展。近年北美多中心對772例病人早、晚期手術進行分析,早期手術0-3天,晚期手術11-32天,術後觀察6個月結果,術後恢復良好者早期手術好於晚期手術者。未手術動脈瘤再出血死亡率70-90%,多發生於首次出血後24-48小時,其中20-30%因2周內未及時手術再出血。手術死亡率和術後併發症。在SAH後0-1天手術,一半的病人腦張力高,10天后僅20%病人腦張力高,但未見因腦張力高而出現的腦挫傷造成的術後併發症增多。在出血後的兩週內,血管痙攣的發生率高達70-90%,因痙攣死亡率由1960年40%,降至1980年15%,近年為8%。早期手術清除SAH可降低血管痙攣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我國總計有五十餘家醫院的神經外科手術治療3246例顱內動脈瘤,取得較好療效。

  5、巨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

        直徑大於2.5cm的動脈瘤屬巨大動脈瘤,佔顱內動脈瘤的5-7%,仍是神經外科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治療的困難是:(1)要保護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通暢;(2)應切除動脈瘤解除佔位效應;(3)載瘤動脈需重建;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開展巨大動脈瘤手術切除,載瘤動脈重建的方法治療動脈瘤75例,主要使用的手術方式有4種:(1)直接夾閉並切除動脈瘤;(2)切除動脈瘤後重建動脈;(3)應用窗式動脈瘤夾重建載瘤動脈;(4)頸內動脈慢性結紮,動脈瘤孤立。

顱內動脈瘤外科治療有哪些進展?相關文章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壁上的異常膨出。根據大宗屍檢報道,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為0.2%~7.9%,但大多數為未破裂動脈瘤,破裂顱內動脈瘤年發生率為10%。據統計,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高峰發病年齡為40~60歲。動脈瘤一旦破裂,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達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為60~70%。第一次出血後經保守治療存活下來的病人,有35%將在一年內再次出血而死亡,51%將在5年內死亡。動脈瘤出血後1年
發布於 2022-10-20 14:14
0評論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Serbinnenko開創了可脫球囊技術栓塞顱內動脈瘤。球囊技術不足:⑴球囊洩漏;⑵與動脈瘤不能完全匹配,瘤頸殘留;⑶水錘效應;⑷出血急性期,再出血。1991年Guglielmi研製使用電解式鉑金微彈簧圈(GDC),到目前已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重要方法。2002年10月26日Lancent發表了國際蛛網膜出血動脈瘤試驗寫作組(ISAT)歷時8年的關於
發布於 2023-01-10 03:06
0評論
日常生活中,顱內動脈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還比較陌生,但這種疾病卻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的患者中,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還沒趕到醫院,已告別人世。顱內動脈瘤可以說是隱藏在我們身體裡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威脅到我們自身及周邊親人的生命。那麼甚麼是顱內動脈瘤呢?下面為大家做一下關於腦動脈瘤的臨床知識介紹。甚麼是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又稱腦動脈瘤,是腦動脈內腔的侷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
發布於 2022-12-22 03:30
0評論
小而未破裂的動脈瘤無症狀。    顱內動脈瘤的症狀分為三類:(1)顱內出血:多數病人是單純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突發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癲癇樣發作及腦膜刺激徵。(2)局灶症狀:大動脈瘤常產生壓迫症狀、偏癱、動眼神經麻痺及梗阻性腦積水。(3)腦缺血及腦動脈痙攣:病人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偏癱、失語、深淺感覺減退、失明、精神症狀等。確診顱內動脈瘤需行腦血管造影術。凡病人有蛛網膜下腔出血、
發布於 2022-10-01 11:49
0評論
儘管動脈瘤頸夾閉術仍是作為顱內動脈瘤治療的金標準,但是由於其創傷較大,風險高,尤其是後循環的動脈瘤和病情嚴重的患者,手術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導致死亡。在提倡疾病治療微創化的潮流中,應用血管徑路作為到達和治療顱內血管病變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各種輸送系統(如微導管等)和其它器械的發展。顱內動脈的扭曲、狹窄及不規則性,如頸內動脈虹吸部成為顱內導管超選的障礙,使治療較為困難。而顱內動脈被腦實質包
發布於 2022-12-27 02:20
0評論
這是每一個患者及家屬都會面臨的問題,是傳統的開顱夾閉手術好,還是介入治療好?開顱夾閉手術為了防止顱內動脈瘤的破裂出血,可以通過開顱手術,從血管外暴露動脈瘤,用一種特製的夾子夾閉瘤頸,這樣腦血管中的血流就不會再進入動脈瘤了,動脈瘤也就不會破裂了;這種方法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的提高,療效也有不斷的進步。優點是如果動脈瘤夾閉完全,沒有殘留,則複發率很低,對於合併有顱內較大血腫
發布於 2023-03-06 03:21
0評論
生長在腦內的動脈瘤稱顱內動脈瘤,儘管動脈瘤分很多類型,但對於常見的動脈瘤,通俗地解釋,就是腦血管在局部發生膨出,宛如血管上吹出一個小的氣球,它是一種血管病,不是腫瘤。常見的動脈瘤一般為先天性,但不要誤解,這裡所說的先天性,並不是出生後就有,或者父母一定會遺傳給子女,而是指病人的血管在發育上存在一定的結構缺陷,但有缺陷不一定就會長動脈瘤,所以不必過分擔心。動脈瘤最大的危險是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後,死
發布於 2023-03-06 09:16
0評論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血管由於先天異常或後天損傷等因素導致局部的血管壁損害,在血流動力學負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漸擴張形成的異常膨出。人群中顱內動脈瘤的患病率約為2%~7%,任何年齡均可發病,40~60歲常見,但其發生率存在明顯的地域及種族差異。一項經動脈腦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亞洲人群中顱內動脈瘤患病率約為2.5%~3.0%。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殘率極高,其中10%~15%的患者來不及就醫直
發布於 2023-01-10 01:16
0評論
對於顱內未破裂動脈瘤,保守的內科治療與積極的介入栓塞或外科治療孰優孰劣,目前尚存在分歧。日前公佈的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結果,也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影響出血的危險因素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多中心研究――國際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研究報道了其研究結果。I期回顧性對於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的無症狀性動脈瘤患者,直徑小於10毫米的動脈瘤年破裂率為0.05%,而直徑10~25毫米和大於25毫米者分別為1%和6%以上。
發布於 2022-10-20 15:29
0評論
腦血管病預防與治療顱內動脈瘤係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原因。發病的原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動脈瘤佔大部分。任何年齡可發病,40-66歲常見。有人描述顱內動脈瘤是顱內不定時炸彈,那麼哪些因素會影響誘發其破裂呢?誘發腦動脈瘤破裂的原因有哪些?憂慮、緊張、激動、血壓忽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體力勞動、性生活等等都是動脈瘤破裂的誘發因素。很多病人在出血前
發布於 2023-03-06 03:5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