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0 03:06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Serbinnenko 開創了可脫球囊技術栓塞顱內動脈瘤。球囊技術不足:⑴球囊洩漏;⑵與動脈瘤不能完全匹配,瘤頸殘留;⑶水錘效應;⑷出血急性期,再出血。
  1991年Guglielmi研製使用電解式鉑金微彈簧圈(GDC),到目前已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重要方法。2002年10月26日Lancent發表了國際蛛網膜出血動脈瘤試驗寫作組(ISAT)歷時8年的關於破裂囊裝動脈瘤神經外科夾閉和血管內彈簧圈栓塞治療的國際多中心前瞻性隨機試驗的結果。ISAT 的試驗數據表明,對於一些臨床分級好、位於前循環的小型破裂囊狀動脈瘤,當其形態同時適合手術或血管內治療時,應首先考慮進行彈簧圈栓塞治療。而後循環動脈瘤介入治療效果優於夾閉治療早就得到公認。
  ISAT 的論文發表後,在全球神經外科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甚至直接改變了夾閉和栓塞治療的比例。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歐洲的醫療中心,介入治療動脈瘤的比例已經達到了90%,在美國這個比例也已經超過了50%。介入治療已經成為了治療動脈瘤的首選方法。
  一、新產品:
  TRUFILL®  DCS ―― 水解脫彈簧圈系統
  DCS (Detachable Coil System) 由高壓注射器、彈簧圈輸送管和鉑金彈簧圈組成,其解脫方式是水解脫,與GDC的電解脫不同,主要特點是:彈簧圈在動脈瘤內釋出時始終沿瘤壁由外向內盤繞, 填塞不全時,空隙位於瘤腔中央,便於下一枚彈簧圈的進入;彈簧圈質地柔軟,型號為 Complex 者釋出時三維隨機成形,能更好地順應動脈瘤的形態;彈簧圈的解脫依靠高壓注射器產生的液壓。
  MicroVention(美國公司)的彈簧圈
  普通彈簧圈 MicroPlex® Coil System; MicroPlex XT Coil System
  生物彈簧圈  HydroCoil ® Embolic System該彈簧圈被覆水凝膠塗層 Hydrogel ――一種遇水膨脹的丙烯酸共聚物, 與其它非生物彈簧圈相比,能更緻密地填塞動脈瘤腔,降低動脈瘤再通率;栓塞不全的動脈瘤經隨訪顯示進行性閉塞;對特定病例,能減少彈簧圈用量,從而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及手術費用。
  解脫方式HydroLink® 解脫技術
  Matrix――新一代 GDC
  Matrix 是共聚物塗層的鉑金彈簧圈,共聚物是聚乙二醇-聚乳酸(Polyglycolic-Polylactic Acid ,PGLA),其體積佔彈簧圈總體積的70%,在90天內可在體內完全吸收。它同老一代GDC相比致血栓能力強,能促進動脈瘤內結締組織增生,故有望降低動脈瘤遠期再通率,同時隨共聚物的吸收,栓塞後動脈瘤的體積可逐漸縮小。
  Onyx――非粘附性液體栓塞材料
  成分:次乙烯醇異分子聚合物(EVOH),二甲基亞碸溶劑(DMSO),微粒化鉭粉(顯影劑)
  作用原理EVOH是一種非粘附性栓塞材料,不溶於水,溶於DMSO。DMSO遇血液或任何水溶劑時迅速彌散,EVOH則沉澱析出為海綿狀團塊,在目標位置成為永久性栓塞物。
  Spherical Coil――球形彈簧圈
  球形彈簧圈是一種新型三維彈簧圈,既適用於窄頸動脈瘤,又適用於寬頸動脈瘤。有資料表明,它對窄頸動脈瘤和寬頸動脈瘤栓塞的實時效果及遠期隨訪效果無明顯差異。
  32P-Coil――放射活性彈簧圈
  彈簧圈表面離子植入32P形成放射活性彈簧圈;32P的局部放射作用能防止動脈瘤栓塞後的遠期再通;32P釋放的β粒子穿透力極弱,使彈簧圈周圍組織免受放射影響
  Fibered Coil――纖毛彈簧圈
  適應症:載瘤動脈閉塞;巨大動脈瘤;寬頸動脈瘤 ;破裂動脈瘤的子囊(破裂處)
  Neuroform ――新型顱內血管支架
  Neuroform支架專用於顱內血管的重建並結合彈簧圈栓塞治療寬頸動脈瘤。其特點是:(1)微導管輸送;(2)自膨脹式釋放;(3)開放式網格設計,高順應性,可減少分支血管的堵塞,可用於彎曲血管,釋放後可自動適應遠近血管的直徑,同時允許通過支架網孔送入彈簧圈栓塞動脈瘤;(4)支架近端和遠端各有四個點狀鉑金標記,透視下清晰可見;(5)支架釋放後縮短率低,為1、8 %-5、4 %。
  Stent Graft――覆膜支架
  支架被覆共聚物薄膜即覆膜支架,又名人工血管。薄膜成分可以是可降解性共聚物(如聚乙醇酸、聚乳酸等),也可以是不可降解性共聚物(如聚氨酯、硅樹脂、聚酯等)。覆膜支架在腦血管病中的適應症較窄,僅應用於無側支或穿支發出的動脈節段,如後交通動脈水平以下的頸內動脈寬頸或巨大動脈瘤;椎動脈寬頸或梭形動脈瘤;和頸動脈海綿竇瘻等。
  所需微導管特性
  優越的行進性能;頭端可塑行和形態保持完整性;導管頭在動脈瘤內的穩定性
  導絲所需的特怔
  為導管前行提供適當的支撐力;抗扭曲力強,能精確地選擇血管;導絲的頭端柔軟而且有柔韌性。
  二、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新技術
  微導管頭端塑形
  微導管頭端塑形,對動脈瘤超選微彈簧圈填塞致關重要,45°、90°單彎塑形較常見,也要因人而異。雙彎塑形有利於微導管的穩定,比較適合於瘤頸小以及微小動脈瘤。
  微導管超選到位方法,避免造成動脈瘤破裂出血。
  1、微導管順行或逆行導入法;
  2、微導絲輔助法(旋轉/直接導入);
  3、微彈簧圈導入法(微小AN)。
  動脈瘤栓塞成功技術
  筐籃技術
  筐籃技術是以三維彈簧圈作為栓塞寬頸動脈瘤的“首選” 彈簧圈的技術。它具有在釋放後自動形成三維筐籃的性能,為繼續填塞傳統彈簧圈提供穩定的框架,從而降低彈簧圈突入載瘤動脈腔內的風險;
  雙微管技術
  動脈瘤內放置兩個微導管,交替送入彈簧圈,觀察彈簧圈穩定後再解脫。交互編織的彈簧圈在動脈瘤腔內的穩定性強,不易突入載瘤動脈,該技術適用於寬頸動脈瘤的栓塞;
  球囊再塑形技術
  先將不可脫球囊放置在動脈瘤開口處。接著將微導管插入動脈瘤腔內。充盈球囊封閉瘤開口,經微導管送入彈簧圈填塞瘤腔,排空球囊,若彈簧圈穩定即解脫之。重複上述過程,直到動脈瘤填塞滿意為止。球囊再塑形技術適用於寬頸動脈瘤的栓塞。
  支架技術
  單純支架技術
  適用於夾層動脈瘤,即騎跨動脈瘤開口放置支架,藉助支架的支撐力量閉合夾層;
  支架結合彈簧圈技術
  適用於寬頸動脈瘤或梭形動脈瘤,即先騎跨動脈瘤開口放置支架,再通過支架網眼將微導管插入動脈瘤腔內,放置彈簧圈閉塞動脈瘤。支架的預置有助於緊密填塞動脈瘤並防止彈簧圈突入載瘤動脈內。
  三、如何制定栓塞治療方案?
  1、窄頸動脈瘤
  單純應用彈簧圈栓塞,推薦首枚應用3-D彈簧圈;
  2、寬頸動脈瘤
  寬頸動脈瘤的概念
  1、“相對”寬頸動脈瘤  囊頸比(瘤體最短徑/瘤頸寬) ≤2或無瘤頸;
  2、“絕對”寬頸動脈瘤  瘤頸寬 ≥4 mm;
  寬頸動脈瘤應用技術
  (1) 雙導管技術;
  (2) 球囊再塑形技術結合彈簧圈技術;
  (3) 支架技術結合彈簧圈技術。
  治療原則:有效,簡單(由簡到繁、化繁為簡)。
  總之,血管內治療的未來,從輸送系統的繼續改良,血管內窺鏡與微導管、微導絲的結合,到血管內導航,向著輸送系統人工智能化的趨勢發展。隨著材料學和方法學的進步,血管內介入治療有望成為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治療。

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介入治療有哪些新進展相關文章
1、病因學在顱內動脈瘤中,以囊性動脈瘤最為多見,其發生、擴大和破裂的機制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囊性動脈瘤的先天性或中膜缺損理論認為顱內動脈分叉處的中膜缺損是先天性的,是動脈瘤形成的基礎。但是,研究發現無論是動脈瘤病人還是正常人的顱內動脈分叉部中膜缺損均佔80%;無論是自然存在的還是用探針損傷造成中膜缺損,其動脈壁的內彈力膜均能承受高達600mmHg的腔內壓;動脈瘤動物模型的研究證實,動脈瘤的早
發布於 2022-12-27 02:25
0評論
生長在腦內的動脈瘤稱顱內動脈瘤,儘管動脈瘤分很多類型,但對於常見的動脈瘤,通俗地解釋,就是腦血管在局部發生膨出,宛如血管上吹出一個小的氣球,它是一種血管病,不是腫瘤。常見的動脈瘤一般為先天性,但不要誤解,這裡所說的先天性,並不是出生後就有,或者父母一定會遺傳給子女,而是指病人的血管在發育上存在一定的結構缺陷,但有缺陷不一定就會長動脈瘤,所以不必過分擔心。動脈瘤最大的危險是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後,死
發布於 2023-03-06 09:16
0評論
小而未破裂的動脈瘤無症狀。    顱內動脈瘤的症狀分為三類:(1)顱內出血:多數病人是單純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突發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癲癇樣發作及腦膜刺激徵。(2)局灶症狀:大動脈瘤常產生壓迫症狀、偏癱、動眼神經麻痺及梗阻性腦積水。(3)腦缺血及腦動脈痙攣:病人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偏癱、失語、深淺感覺減退、失明、精神症狀等。確診顱內動脈瘤需行腦血管造影術。凡病人有蛛網膜下腔出血、
發布於 2022-10-01 11:49
0評論
儘管動脈瘤頸夾閉術仍是作為顱內動脈瘤治療的金標準,但是由於其創傷較大,風險高,尤其是後循環的動脈瘤和病情嚴重的患者,手術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導致死亡。在提倡疾病治療微創化的潮流中,應用血管徑路作為到達和治療顱內血管病變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各種輸送系統(如微導管等)和其它器械的發展。顱內動脈的扭曲、狹窄及不規則性,如頸內動脈虹吸部成為顱內導管超選的障礙,使治療較為困難。而顱內動脈被腦實質包
發布於 2022-12-27 02:20
0評論
一、對象與方法1、對象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經DSA確診為煙霧病合併顱內血流相關性動脈瘤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齡28-55歲,平均43.6歲。2、臨床表現、症狀及體徵7例顱內出血患者主要臨床症狀為急性劇烈頭痛,突發失語,突發意識障礙等,經頭顱CT檢查證實顱內出血,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1例合併腦內血腫破入腦室),查體均有頸項強直,術前分I級1例,II級2例,III級2例,另
發布於 2023-03-06 14:31
0評論
病情分級:Hunt和Hess分級法分類        標準0級       未破裂動脈瘤Ⅰ級       無症狀或輕微頭痛北京協和醫院介入治療科張曉波Ⅱ級       中一重度頭痛.腦膜刺激徵.顱神經麻痺Ⅲ級       嗜睡,意識混濁,輕度局灶神經體徵Ⅳ級       昏迷,中或重度偏癱,有早期去腦強直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Ⅴ級       深昏迷,去大腦強直.瀕死狀態適應證①破裂動脈瘤:如患者全
發布於 2022-10-19 06:29
0評論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壁上的異常膨出。根據大宗屍檢報道,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為0.2%~7.9%,但大多數為未破裂動脈瘤,破裂顱內動脈瘤年發生率為10%。據統計,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其高峰發病年齡為40~60歲。動脈瘤一旦破裂,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達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為60~70%。第一次出血後經保守治療存活下來的病人,有35%將在一年內再次出血而死亡,51%將在5年內死亡。動脈瘤出血後1年
發布於 2022-10-20 14:14
0評論
    顱內動脈瘤是血管局部的膨大形成的囊狀突起,由於特殊的組織病理學和血流動力學的原因,動脈瘤常常長在向腦部供血的血管上。屍檢分析成年人的患病率在1-5%之間。但是大部分動脈瘤很小並且據估計這些動脈瘤中大約50-80%的在一生中不會破裂。動脈瘤的形成與先天及後天獲得性因素有關。有2個以上的直系親屬患有動脈瘤或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家族中成員的動脈瘤發病率在8-9%之間。很多結締組織病與動脈瘤的形成
發布於 2022-10-22 18:14
0評論
日常生活中,顱內動脈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還比較陌生,但這種疾病卻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的患者中,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還沒趕到醫院,已告別人世。顱內動脈瘤可以說是隱藏在我們身體裡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威脅到我們自身及周邊親人的生命。那麼甚麼是顱內動脈瘤呢?下面為大家做一下關於腦動脈瘤的臨床知識介紹。甚麼是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又稱腦動脈瘤,是腦動脈內腔的侷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
發布於 2022-12-22 03:30
0評論
當患者被告知他患顱內動脈瘤時多數人選擇接受治療。但究竟該怎麼去治療,往往困擾患者和家屬。目前在神經外科臨床上有兩種治療方法,介入和手術。介入手術過程相對簡單,但術後的後續治療複雜;開放手術治療當時複雜,術後處理相對簡單。介入手術後的患者在10年隨訪時複發率明顯高於手術夾閉。對於年邁、體弱多病者、或術前全身情況差者我們建議以介入為優先考慮;年輕者,位於前循環的動脈瘤還是以手術為主。依筆者的經驗,只
發布於 2023-02-15 05:07
0評論